赖杉昌 发表于 2012-10-11 19:33:24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名人评价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他还曾亲自对莫言说:“你的小说太长了,你写得太多了。”,莫言幽默地回答:“我知道,但是因为我非常会讲故事,只要开始了就讲不完。”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作家中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创作年表

  1981年 开始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 1981年秋,在河北保定市的双月刊《莲池》第5期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1982年,在《莲池》第二期发表短篇小说《丑兵》、第五期发表短篇小说《为了孩子》。

  1983年春,在《莲池》二期发表短篇小说《售棉大路》并被 《小说月报》转载。秋,在《莲池》五期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此文得到老作家孙犁赏识。孙在一篇短文中说这篇小说有一种空灵之感 。

  1984年春,在《长城》双月刊二期发表小说《岛上的风》、五期发表《雨中的河》。秋天,得到军艺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赏识,进入该系学习。

  1985年春,在《中国作家》二期上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反响,《中国作家》组织在京的作家与评论家在华侨大厦举行讨论会讨论该作。是年,在多家刊物上同时推出中篇小说《球状闪电》(收获)、《金发婴儿》(钟山)、《爆炸》(人民文学)、及短篇小说《枯河》(北京文学)、《老枪》(昆仑)、《白狗秋千架》(中国作家)、《大风》(小说创作)、《三匹马》(奔流)、《秋水》(奔流)、等。

  1986年春,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该作一发,引起轰动。随即发表系列中篇《高粱酒》(解放军文艺)、《高粱殡》(北京文学)、《狗道》(十月)、《奇死》(昆仑),同时还发表中篇《筑路》(中国作家),短篇小说《草鞋窨子》(青年文学)、《苍蝇、门牙》(解放军文艺)等。夏天,与张艺谋等人合作,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1987年春,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中篇小说《欢乐》在《人民文学》一、二期合刊发表,受到批评,事过多年,始有作家和评论家对该作得新评价。秋天,中篇小说《红蝗》发表([收获]三期),该作因强烈的个性风格和大胆和亵渎精神,连号称新潮的评论家也不能接受,纷纷著文批评。也是多年之后,才有评论家对该作发出了另外的声音。

  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获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引起世界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在《十月》杂志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同年四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青年文学》第十发表《复仇记》、《马驹横穿沼泽》(这两篇收入《食草家族》)。秋天,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故乡高密联合召开“莫言创作研讨会”,有关论文汇编成《莫言研究资料》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8)。九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创作研究生班。小说集爆炸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1988年秋,长篇小说《十三步》首发(文学四季)随 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后,大概只有一个名叫林为进的人,在河北的(文论报)发表过一篇评论文章。后来又有港台的几个人写过评论。作者认为此书是一部真正的“先锋”之作。

  1989年三月,小说《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报小说奖。四月,中短篇小说集《欢乐十三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六月,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你的行为使我恐惧》。冬天,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酒国》。

  1990年,中篇小说《父亲在民夫连里》在《花城》发表。继续创作《酒国》。

  1991年春,在高密家中创作中篇小说《白棉花》(花城)、《战友重逢》(长城)、《怀抱鲜花的女人》(人民文学)、《红耳朵》(小说林),夏天,创作《神嫖》、《夜渔》、《鱼市》、《翱翔》等短篇小说十二篇。秋,中短篇小说集《白棉花》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2年,创作中篇小说《幽默与趣味》(天津小说家)、《模式与原形》、《梦境与杂种》(钟山)。

  1993年,二月,长篇小说《酒国》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三月,中篇小说集《怀抱鲜花的女人》由社科出版社出版。十二月,长篇小说《食草家族》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十二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神聊》。

  1995年春节,在高密创作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秋,五卷本《莫言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冬,《丰乳肥臀》在《大家》连载,并获首届“大家文学奖”。单行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电影《太阳有耳》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97年创作话剧《霸王别姬》(与人合作)。 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1998年,发表中篇小说《牛》([东海]六期,[小说月报]九期、[小说选刊]九期转载)、《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收获》六期,短篇小说《拇指铐》([钟山]一期,[小说选刊]转协)、《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钟山]五期)、《白杨林里的战斗》([北京文学]七期)、《一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北京文学]十期 )、《蝗虫奇谈》([山花],[小说选刊]五期选载)。十二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会唱歌的墙》。

  1999年,发表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收获]二期)。作品讲述一个下岗的老工人在湖边的僻静处开了个“黄色小屋”,专供人男女野合……这就是《师傅越来越幽默》的梗概。张艺谋用这个故事进一步编开去,就有赵本山和董洁主演的电影《幸福时光》,几个名人一煽惑,电影和小说都赚钱。小说集《师傅越来越来越幽默》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

  《我们的七叔》([花城]一期),短篇小说《祖母的门牙》([作家]一期),另有中篇小说《野骡子》、《司令的女人》[收获]、 《藏宝图》[钟山]发表,短篇小说《儿子的敌人》、《沈园》[长城]发表。三月,海天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红树林》。十二月小说集《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http://www.swsm.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赖杉昌的微博

赖杉昌 发表于 2012-10-11 19:35:41

胡传吉:中国作家还是暂时不得诺奖为好

    每一次诺奖来临前,媒体总要忙乱一阵。这一阵“疯”似的忙乱,更像是对中国作家的拷问。人们“瞻仰”诺奖的同时,狠狠地“围观”中国作家。这样一来,诺奖自然成为雷区一个,大家对它避之不及。作家们死活不说、不知道、不愿猜,这些反应,亦属正常。

  也许大家都在为鲁迅所留的咒语而耿耿于怀。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五日,鲁迅给台静农的回信中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鲁迅的话虽刻薄,却能按住中国作家的命门,让他们作声不得。

  先说“不配”。隔一段时间人们就会把“作家”、“文学”拎出来“晒”一番,诺奖前夕更是在大晒特晒。这里,当然不是“晒命”的晒(炫耀),而是有幸灾乐祸意味的“晒”与“晾”。中奖固然能满足举国之虚荣心。但如果不中奖,又恰恰应了鲁迅所说的“不配”二字。“不配”放到今天,无非有两大理据。一个理据是,大部分作家尤其是成名作家,吃的是官家俸禄,这与独立自由的文学精神实在是背道而驰。另一个理据是,吃官家俸禄也就罢了,交不出像样的作品出来,那就得罪加一等。吃官家俸禄的作家们,饭会开得很勤、版税要得很狠,交出来的作品,像样的真不多。反倒是不吃官家俸禄的,如像王小波、薛忆沩等不在体制之内的三五个作家,真能替语言增光、为文学树表。媒体对作家们的苛刻“围观”,与其说是对“文学”的关切,倒不如说是对“所有”及“分配”的愤怒,只不过,这种情绪,须得以如此曲折、如此隐晦的“文学”方式表达出来,才能偷享那揶揄嘲弄之快。鲁迅之所以放出“不配”的狠话,很大原因是对“时代”存有恨念。从物质层面看,确实是夕不如今。但从精神层面看,自然是今不如夕。从作家本身来看,当代容不下一个“鲁迅”。“时代”难言真的“进步”、“进化”、“解放”,“配”字又从何说起呢?

  次论“虚荣心”。世事难料,话又不能说得太死,万一中了呢。不出意料,举国之欢腾在所难免。但这种欢腾,与孙扬得了世界冠军而欢腾,没什么两样。体育、文学,皆为举国体制,也是当代最“古老”的红色体制。别的部门都动了,唯独这些“古老”的红色体制安然无恙。用毛子的话来形容,文体就是当代的“文武双全”。这“文武双全”下的“虚荣心”所指向的,无非是以政治及种族狂热为核心的民族自尊心。自尊心是创伤后的一种心理反应,真正强大的国族,根本无须用举国之体制去强化华而不实的虚荣。虚荣之心,也即自欺欺人之心。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各方的反应必定脱不了鲁迅的两个预言:不配、虚荣心。不中,是因为“不配”。中了,定能满足“虚荣心”。斥与颂,皆与文学关系不大。窃以为,还是暂时不中的好。否则,人们会对荒原及垃圾堆上方的海市蜃楼迷恋更深。我恐怕人们会迫不及待地宣称民族“复兴”已经完成了百分之百。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写作就是写作,它为虚无、存在、短暂、永恒而写,它为喜剧、悲剧而写,它并非为得奖而写。中国是一个极度依赖修辞的国度(常得“含蓄”之美誉),其实,对“所有”及“分配”的怨念,大可以实话实话,无须拐弯抹角,畏首畏尾。作家们被媒体以文学修辞的方式“围观”,固然有其委屈之处。但过度依赖修辞,同样也是中国作家们的通病。修辞可以制造美好,但同样也可以制造曲意奉承、善弄权谋、自私怯懦、优柔寡断、阳奉阴违、残忍无性等毛病。国民性,深藏于语言文学之中。本土作家难中诺奖,恐怕也与依赖修辞、难得勇敢的国民性有关。正视写作的毛病及精神荒芜的现实,心平气和看诺奖,方为文学之福。

  胡传吉,评论家,广州

赖杉昌 发表于 2012-10-11 19:38:29

   李敖:“它带有偏见,并不公正”

    最近,莫言成为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热门的消息满天飞。而2000年,李敖的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就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对于这个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世界性文学奖项,李敖的评价是它“带有偏见”。

  谈到自己曾获诺贝尔奖提名,李敖表示:“那根本不算什么,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都有提名资格,瑞典文学院每年都会收到数百个提名,但最终还是要看被提名的小说到底怎么样。我认为我的《北京法源寺》是相当好的一部小说,中国人的精神和理想甚至是成功都在里面。它高潮里有高潮,一般人高潮完就完了,这是我的独创,我坐牢构思,二十多年才写成,可北京法源寺我2005年才去过。”

  对于自己最终没能得奖,李敖似乎至今仍相当介怀:“在历史上,诺贝尔奖的颁发经常不公正,托尔斯泰没有当选是遗憾,毫无资格的赛珍珠当选是错选。而且,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历来不给中国人文学奖,不承认语言隔阂的原因,只认定我们没有世界级的作品,这是有偏见的。文学奖强调的是作品中的理想主义成分,还有作者有没有和权势作斗争,这两点我都做得非常好,也可以说最好。”

海之韵 发表于 2012-10-11 20:34:19

大学时期 就曾经看过莫言的作品 范围很广 底蕴很深 但个人觉得 如果路遥不是英年早逝 或许他更有机会——因为他是一位真正写生活的作家,还有 当代作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白鹿原》算是难得的作品,就单一作品而言,白鹿原的成就属于最高的

巩书 发表于 2012-10-11 22:11:07

久不读小说。不清楚。{:5_146:}{:5_148:}

南方雪 发表于 2012-10-12 08:33:57

{:5_177:}好样的,吹吧。。。{:5_148:}

ben4425 发表于 2012-10-12 12:16:43

唯一读过莫言的小说就是《檀香刑》,拿诺贝尔真的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墙裂推荐各位网友阅读。{:4_109:}

亞ken 发表于 2012-10-12 19:55:11

媽的,六點半 tvb 播此新聞時又給流氓中斷了

河柳子 发表于 2012-10-12 20:23:57

好事,中国人终有了诺贝尔奖。{:5_14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