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河:浅谈明洪武青花瓷器承前启后的变化
明代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明代以其突出的贡献在我国的陶瓷中有显著地位,它在宋、元的基础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并在烧造技术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除了正式设“厂官窑”、“御器厂”烧造的御用器外,民窑也有很大的发展呈现了官民竞市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在繁花似锦的众器物中,明代初期的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以及红釉瓷器如昙花一现,尤为短暂,稀少、珍贵。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单位——汕尾市收藏家协会沉积文物藏馆的多件明洪武青花瓷器中,有一件明洪武青花松竹梅执壶(见图片):高39㎝,口径8㎝足径12.3㎝。壶撇口,细长颈,斜肩,丰腹,下部饱满。圈足,一侧有长流,流与颈肩连以横片,另一侧有曲柄,连于颈腹之间。通体青花纹饰:盖顶饰宝珠纹、盖身饰兰草纹、盖下沿饰回纹,再下为蕉叶纹、回纹、缠枝纹各一周,腹部饰山石、松竹梅兰岁寒四君子纹;近足处饰变形倒莲纹、卷草纹,流及柄均绘缠枝花卉纹。壶有系,系面绘缠枝花纹。此器是洪武青花瓷器中的佳作,造型优美,纹饰布局繁密,描绘细致。这是洪武官窑青花瓷器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代表作,对研究元代青花过渡明代瓷器变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为此,笔者就依据这件执壶谈谈洪武青花瓷器承前启后的变化,供广大藏友学习参考。变化一:在造型上多为大器。洪武青花既保留了元代青花瓷那种硕大雄健、古朴浑厚、气势宏伟的风格,又有創新的一面。器型兼顾元明之风,大件器物为多,装饰层次亦为丰富。比如玉壶春瓶,元代造型瘦高,腹径适度,属清瘦型一类,而进入洪武时期,器型逐渐浑圆粗壮,瓶身重心明显下移,腹大而饱满,观之有类似软容器装水下垂之态。这种感觉在元玉壶春瓶中是没有的。又如盘,菱口为多,这是受元青花影响之故,小尺寸者还常常在盘中心凸起弦纹,类似盏托。处于承前启后的一个时期。如首都博物館收藏的青花花卉纹棱形大罐,胎体厚重,器型硕大,通高竟达65.6厘米。还有盘、碗、杯等尺寸都比元代的大66厘米高的大罐、41厘米口径以上的大碗、45厘米口径以上的大盘等明显大于元代同类器物,造型也比元代的挺拔俊秀。如这件洪武青花松竹梅纹执壶,与元代相比也显略大,通常元代执壶一般高度在30厘米左右,而这件执壶就有39厘米。在器形与元代相比,颈部变粗变短,腹更肥壮丰满,流修长,柄弯曲多姿,连接流与颈的连接板从元代的倒置s形变为流云状。形体虽大而姿态独秀,特征明显。弯曲的壶柄上,正反两面均绘有纹饰,与元代或以后的壶柄仅外绘而里不绘纹饰有别,成为洪武官窑窑青花执壶所特有。变化二:青花呈色蓝灰闪黑。洪武青花的特征十分明显,就是十有九黑。所以也有人把洪武青花看成是“釉里黑”。这件执壶青花呈色偏灰,与元代浓翠艳丽有区别,有一种观点认为:使用的是国产钴料。其实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根据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出土样品作测试,结果和元代的青花瓷一样,是高铁低锰进口料。经高温烧制后,青花通常呈色艳丽,青釉面上常遗留高铁所留下的铁质褐绿,褐黄,或铁褐的结晶铁皮锈斑。烧制偏过严重的甚至通体变黑,类似的例子在洪武相当常见,青釉永乐朝烧造水平提高,发黑产品相对少些,即使宣德朝的黑青花产品依然屡见不鲜,汕尾市收藏家协会沉积文物藏馆的另一件藏品:宣德青花人物故事纹贴塑龙广口瓶(见图片)。就是很好的说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表面釉水较薄,也多少影响了青花的正常发色。这里唯一能合理解释的只能与瓷器的烧制火候有关了。众所周知,瓷器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从选取、处理原料、制坯、干燥、装饰、上釉等,至最后的入窑烧制,每个过程又涉及许多细小环节。官窑历来要求严格,其中任何的工序失败都可能导致该器制作功亏一篑。而以制瓷经验者的经验教训,最后一道工序——“入窑装烧”最为重要,控制火候是瓷器烧成关键。正是如此,在使用青花发色容易出现偏差、发黑情况敏感的高铁低锰钴料时,烧制火候越发能左右瓷器钴料发色了。变化三:纹饰绘制布局疏朗,简练流畅,改变了元代多层次布局,纹饰繁缛的特点,留有较多白地。如这件执壶上的蕉叶纹:叶尖部稍园,边呈锯齿形。元代蕉叶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线填色,上下基本一般宽;洪武中茎中间空白地,一般上细下宽,两蕉叶之间再叠一片蕉叶,呈双层蕉叶纹。再如回紋:元青花瓷回纹是同向,呈同心圆排列,洪武以后则是正、反两个组成一组,形同西周青铜器上的窃曲纹一样正向绘出。洪武青花瓷所绘回纹作为边饰,绘于瓶罐肩部、盘碗杯内外沿,起分割不同纹饰的作用。这件执壶的主题纹为山石松竹梅,是洪武时期所推崇的题材。与元相似,但较元疏朗,装饰与壶部,画法比元多加渲染,梅花常用5个圆圈来表示,扇形松与永乐球形松叶相比大异。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而在明代各朝中,均有许多以松梅竹为纹饰的陶瓷,其美观大方的造型加上超凡脱俗的纹饰,让人赏心悦目,称赞不已。洪武官窑青花松竹梅特点:松针或为球形或为扇形,而元代是细长的马尾松针状;竹叶肥腴呈倒垂状,竹枝细长;树皮为曲线圈点状,而元代则是鱼鳞状。洪武民窑特点:梅枝一笔点划,线条粗壮;梅花勾边填色留白,且对称而饰;松针呈折扇扇骨状,有铁锈斑;梅花勾线填色留白,花分五瓣,以细笔点饰花。可见,洪武时期的松竹梅纹饰与元代已很多变化。变化四:瓷胎虽然感觉仍然厚重,但与元代同类器型相比要轻薄得多。 洪武瓷器的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以官窑器物而论,瓷化程度较高,因而坚质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洪武器无论官窑民窑,其使用的瓷土原料都是十分优良的,但原料加工不如永宣及以后各朝精细,民窑器物胎体上常会有一些杂质。洪武器物露胎处多有火石红出现,有的呈色较重。一般说火石红重的器物时代偏早。洪武官窑器胎料的加工水平较元代有了明显提高,故胎的孔隙明显减少,而元青花器壁和外底则常见不规则的气孔。器物的白胎较少,有的胎呈灰黄色,但手感均比较平滑。器物胎底有少量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胎体有明显的润泽感。在修坯工艺上,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有明显区别,改元代器物足墙斜削为平切,器底有平整的细白砂底,也有涂一层褐红色护胎汁的,有些还有明显的旋痕和淡淡的橘红色,但手抚感觉均平滑。有不少器物底部开始施釉,改变了元代多不施釉的习惯。例如这件执壶底部施釉就有别于元代同样的器物。在胎的滑润方面,元代麻仓土与高岭土制作的瓷器胎底都存在看起来粗摸起来滑的特点。但是,如果高岭土与瓷土制作时比例有变化,滑润程度及粗糙程度也有变化。以上两条在元末明初洪武时有变化,这主要是胎土比例有变化,引起了瓷胎感观与触摸上的变化。 此外,洪武青花瓷器与元代瓷器的不同还有 :元代除少数玉壶春瓶为釉底外,其他器物底部无釉,洪武则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外,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也为釉底,其他器物则底部无釉.;.元代碗类底足斜削的习惯,洪武时期除民间青花粗碗仍沿用外,其他较细的器物已改为平削足;元代梅瓶的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口;元代印花和青花二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已变形的不成葫芦形了;元代牡丹叶子画得肥厚规矩,洪武已变片稍微细瘦而随便了;元代的仰莲瓣纹每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开画上,绝大多数莲瓣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等等。需要认真的加以区别,同时也不要混淆永宣瓷器。 总之,承前启后的洪武青花的确带有前后朝的特征,但前朝(元代)特征大大重于后朝(永宣)。这是判定洪武青花的基本原则,掌握这个原则,等于拿到了打开这扇神秘大门的钥匙。洪武青花瓷之所以珍贵,主要是其存世量过于稀少。在故宫旧藏可以认定的百余件明初洪武瓷器中,青花瓷不过20余件,近十几年在拍场上露面的真正够格的洪武青花瓷整器也是屈指可数的,社会上收藏的洪武青花瓷更是鲜见。它是中国古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是元青花与永宣青花之间重要的过渡类型,所以,洪武瓷尤其是青花瓷有着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本文作者为: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中国职业艺术品鉴定师、汕尾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