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溯流 发表于 2013-3-21 03:39:22

春在枝头已十分——广东潮剧院“红海潮韵”观后

春在枝头已十分——广东潮剧院“红海潮韵”观后
                   刘祥笋
   “竟日寻春不见春”,或许是去年润了一个月的缘故吧,今年的春色姗姗来迟,昨夜的汕尾市区,终于等来了一场春雨,“梨花一枝春带雨”,“梨园满眼尽朝晖”......由市文化部门主办的“红海潮韵”广东潮剧院经典剧目在市区“马思聪艺术中心”展演。这是继春节连续七天的“白字戏,西秦戏,正字戏,皮影戏”展演之后的又一个文化盛宴。演出的剧目主要是经典潮剧《苏六娘》,还有传统潮剧折子戏《打花鼓》,《闹钗》,《泼水成亲》。
       《苏六娘》讲述的是一个潮汕本土的爱情故事,苏六娘品貌出众,亭亭玉立,是苏家独生女,自幼寄读在舅舅家,与表兄青梅竹马,日久生情,私订婚约。苏父因“好输赢”上潮州府城与人打官司,结识权贵。私自将其女苏六娘许配给杨家公子。六娘闻知后誓死不从,其母也不愿独女远嫁,力阻婚事。最主要的是经六娘贴身婢女桃花的巧妙周旋,使六娘避过悖逆婚姻,最终与表兄重逢。
      故事虽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传统题材,但是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婢女桃花位卑而不屈,口舌伶俐,足智多谋,六娘古典优雅,不怨天不怨命,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渡船伯善良幽默,同仇敌忾,始终站在劳动人民一边,支持正义;乳娘跌跌撞撞,诙谐幽默,虽伺候主子,但也不失正义.....故事发生地在揭阳,潮州,潮阳,饶平之间,往来过渡,一路风物,经典的“桃花过渡”桃花与渡伯的“对歌仔”尽显潮州古代农业文明,民情伦理;杨家公子与乳娘从饶平经潮州到揭阳讨亲一路阅尽潮州美景,说唱弹白,锣鼓玄丝,简直是潮州文化的一场大荟萃。
      潮剧其实是南戏的一种,也称“白戏”,“正字母生白戏仔”,是从正字戏延伸出去的,历史才4百多年,比汕尾市的正字戏要晚很多,但是潮剧的发展比正字戏快,影响力强,1958年已上京展演,已经成为中国的十大剧种之一,也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1958年已经成立广东潮剧一团,二团。昨夜演出的《苏六娘》给我的感觉是雍容华贵,确实能登大雅之堂,剧情取材是本乡本土,给观众有一种亲切感,好像发生在邻居一样,对白口语化,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唱词行云流水,天马行空,娓娓道来,古典词曲功底深厚。家乡习俗妇孺皆知,伦理道德爱憎分明,加上现代化了的话筒,字幕,烟雾等等表现形式,使潮剧表演在“万变不离其宗”的基础上而日新月异,光彩照人。
      这次汕尾市文化部门在春节期间展演了正字白字西秦皮影之后,安排了这场“红海潮韵”潮剧展演,并且事先以公告形式让市民免费领票,让有心戏迷能有机会再一睹潮剧风采,体现了戏剧等文化生活的群众性,确实可圈可点。本人认为“文化汕尾”的重要载体是正字白字西秦皮影戏还有“汕尾渔歌”,如何做强做大,整合提升,已摆在日程,一切已经有良好的开始,“春在枝头已十分”!
      

爽爽 发表于 2013-3-21 08:45:44

潮剧风采

逆风溯流 发表于 2013-3-21 11:01:29

爽爽 发表于 2013-3-21 08: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潮剧风采

汕尾市的剧种很多,都不错,如果能集中打造成一个标的品牌,出名就更快!

老蚝耗 发表于 2013-3-23 00:38:25

如果有本地优秀剧作者就好了,汕尾的白字戏就能打响

梓枫 发表于 2013-3-30 11:57:52

点评精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在枝头已十分——广东潮剧院“红海潮韵”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