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畲族的历史变迁及现状
畲族是岭南古老的居民,隋唐时代主要分布在粤、赣、闽三省交界的山区,聚居点多为数十户组成的自然村落,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色。畲民自称“山达”或“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畲族”,全国约有六十四万人口。闽浙地区的畲族一直流传自己的祖居地在广东潮州凤凰山。新中国成立以前,广东畲族人口一直不断地流动迁徙,只留下罗浮山的增城、博罗;莲花山的惠东、海丰;九连山的河源、连平、和平、龙川以及凤凰山的潮州等较大的畲族聚居区。其他畲族人口则分别散落在各市、县乡村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一
古海丰县境,人群以百越族为主。从地方史载及地名痕迹考证,畲族在明代之前已经进入海丰居住且分布较广。其依据有三:
第一,明嘉靖版《海丰县志田赋》载;“土田:凡土田四等,而徭人畲田不与焉。”即是说按朝廷当时特优制度之规定,徭畲等少数民族不用缴纳田赋。
第二,清乾隆版《海丰县志杂志》载:“畲民,其在海丰者,皆来自别境,家供画像,犬首人服,岁时祀之。厥姓有五:盘、蓝、雷、钟、苟,自为婚姻,土人不与通。明初设土官领之。”即是说明明朝初期海丰就有的畲族居民迁入,保留着本民族特色,且实行民族自治。结合当时海陆丰沿海多居疍民的情况,故明清时代有“上山为畲,落海为疍”的熟语。
第三,在海陆丰的区域内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今天都遗留下“罗畲”、“南畲”、“万畲”、“山边畲”、“葫芦畲”、“畲仔”、“后畲埔”等等大量地名痕迹,反馈了古代海丰畲民的活动范围较广、聚落群体较多。
明正德之后,畲民大量锐减。嘉靖年间,背山面海的海丰发生了山贼与倭寇的动乱,时间长达二十余年。按明嘉靖版《海丰县志户口》记载:永乐十年(1412年)海丰全境居民有二万九千零二人,到了嘉靖十一年(1542年)只剩下五千四百零七人。从这个数字看,当时有大量居民死亡或迁徙,田园荒芜,满目疮痍。在这期间,畲民也深受其害,大部分被迫西迁。到了万历初年,漳厦一带属“福佬民系”的汉族移民大量迁入海丰,填补居民缺口,遗留的畲民或被汉族同化,或潜居山上。新中国成立后,海陆丰仅剩下唯一支畲民聚落群体,即就是今天海丰县鹅埠镇畲族红罗村,也就是汕尾市范围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庄。
今天的红罗村位于鹅埠镇西北面五里许的罗裙山下,地属上北村委。罗裙山是莲花山系西南支脉,为赤石与鹅埠两镇的分水岭,方圆二十余里,由十余座大小不一的山岭组成,最高峰犁头嘴海拔611米。因罗裙山整体向西北呈环状分布,山民以其环抱如裙裾而名之。
红罗村位处罗裙山谷口,坐东南向西北,背靠罗裙山,面向高耸连绵的水底山,村前有水泥路道向西南方向通往广汕公路,翻过背面的山路直北可达赤石镇横坑村、向东为鲤鱼埔秋塘寨、向南为深涌渡圆墩村。村民原来居住在深山老林一个叫“嶂背”的地方,即今三角坑水库的位置,后来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善与世俗的同化,逐步下移,四易其址。以前海丰畲族村没有正式村名,新中国成立后在行政区域村名普查时才由当地政府定名为“红罗村”,意为“红色的罗裙山”,从此住在山上的畲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与汉族同样已经当家作主了。
二
那么,海丰境内当代仅存的红罗村畲民何时迁入呢?现在没有翔实的文字记载。据村中长辈口述,红罗村原始畲民仅有蓝姓,到了1968年的时候,雷、黎两姓从惠东县坪顶村和陈湖村迁入,至此全村畲族共有三姓。蓝姓原有记述祖宗来龙去脉的古代族谱,民国时期被博罗县族人借去参照修谱,却因后来的离乱而下落不明,故一些历史信息只能口耳相传。
一直以来,蓝姓祖祠的对联为“汝南世泽长,莆郡家声远”,按说他们的祖先发源于河南豫州,后来迁至福建莆田,宋元之间再分支三脉:一脉到紫金河源一带,一脉到江西兴国一带,一脉进入博罗惠州一带。现在分布在博罗、惠东、海丰三县的畲民大约有一千余人,有可能同出一脉。值得一提的是,惠东县多祝镇陈湖村畲民的族谱有“曾经在海丰居住”的记载,这似乎与明隆庆年间惠州一带蓝一清领导畲民起义的动荡历史有关。且海丰蓝姓畲民也说他们的祖宗入海丰之前,曾经在水底山下归善县的太禾村(今属惠东县界)落居,到了明末清初才迁移到海丰鹅埠北部山区。其后,海丰畲村又历经四次搬迁,但迁移半径不及十里,均没有离开罗裙山的环抱。
第一次迁徙:约于明崇祯年间开始到达海丰罗裙山东南部黎头嘴下方一个叫“嶂背”的峡谷开基。嶂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的峡谷,山高林密,水源充沛,谷中有几处平坦的坡地适于避乱生息,这里成为他们在海丰最早的居住地。后来由于连年战乱,盗匪四起,畲民人口够少,屡被洗劫,生存条件比较艰苦。
第二次迁徙:约于清乾隆年间嶂背的自然空间局促,不适于可持续发展,畲民翻过山脊再向西北方向移动,选择一处易守难攻的半山腰(即今蓝氏祖祠周围)的山坡重建家园,后人称“老乡”。从他们留下的残屋梯田、磨光的山石台阶、道光元年建造的“狮子闯火圈”(风水名地)的蓝氏祖墓,以及祠堂择址符合古代风水要求等迹象分析,此时畲族山民与周边村民往来密切,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至清初民末,社会动荡不堪,界乎归善与海丰之间的鹅埠危害更甚,畲民有的逃荒迁徙,有的饥馑病疫,且一度往惠东居住又回迁,如此波折,直至解放前夕全村仅剩8户29人。
第三次迁徙:新中国成立后,海丰畲族始有红罗村的名字。1958年,畲族村再从“老乡”下迁五百多米,居住环境大为改观,建起第一间49平方米的畲族校舍,培养了第一个畲族师范生蓝永青。1975年政府拨款在畲村办起了一间一至五年级的完全小学,就读该校的学生蓝林生、蓝贤鑫、蓝伟雄等三兄弟日后考上师范学校成为人民教师。1995年,村外建起了一栋3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了蓝伟东、蓝晓瑜等几名大学生。今故村房屋大多保留下来,石板路面完整。
第四次迁徙:2001年,在省市县三级领导多次的关心支持下,畲族村民彻底走出了大山,全部下移到罗裙山谷口建起红罗新村,毗邻上径、南坑尾等汉族村庄,人口增长至30户216人。从此,畲族村民全部住上了统一规划,整齐别致的小楼房,步入了和谐宜居新境界。
三
近些年来,红罗村仍然保留着祭祖、婚娶、大年初一“同吃一锅饭”的习俗,但紧跟社会变革提速以及畲族与当地客家人通婚频繁的外来影响,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逐渐淡化,其他风俗习惯与客家人也变得相仿
。今天,他们原祀的始祖图腾和民族服饰已经收藏起来,蓝姓祖祠今以竹藤编片寓“篮”代替祖宗牌位。有如“招兵节”、“鸡公王节”等畲族节日正在远去,唯有“师公庙”的神衹留存下来。
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地冲击,畲民基本上放弃了狩猎,仅少数山民仍上山砍柴作为燃料。昔日刀耕火种呈阶梯垒筑的畲田,已经种植了柑桔、香蕉、柚木等热带果树。宽慰的是山岭上仍然植被丰富,水源充足,分布着众多的猪胆头、苦刺心、莨苕、春麻叶、板兰根、油柑、山菊、山姜、五指毛桃等植物,坑沟中还保存着桫椤、沉香、银杉等稀有动植物资源,保留着古老的原始生态和以前的生活遗址。
畲族没有本族文字,但有本族语言。红罗村的畲族操持一种属于苗瑶语支的语言,与增城、博罗、惠东一带的畲语接近。由于其他三县的畲族人在与外界的通婚及交往过程中已经基本放弃使用畲语,改用与畲族历史渊源较深又接近畲语的客家方言,唯海丰县红罗村的畲语仍有大部分人使用原来的畲语,甚至嫁入的汉族媳妇经一年半载的学习也可以用村上的畲语交流。由于这种代表畲族文化精辟的语言较为独特、且在世界上使用人口少,因而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被他们视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0年至2003年间,师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福堂教授的日本学者中西裕树博士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的资助下,到鹅埠红罗村进行濒危语言的紧急调查活动,编写了《畲语海丰方言基本词汇集》一书在国际学术界发表,引人瞩目。
2011年10月,红罗新村村委会挂牌成立,为广东省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袖珍级”行政村。(来源:汕尾日报陈宝荣)
大分散、小聚居 这些还不知道啦,谢谢分享。 三月三,汕尾红罗畲族文化节,据说汕尾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众多会员的参加,给红罗畲族文化节增添了很多热闹。 河柳子 发表于 2013-4-12 20: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三月三,汕尾红罗畲族文化节,据说汕尾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众多会员的参加,给红罗畲族文化节增添了很多热闹。
河兄:盼你,没有见到你去呀! 陈宝荣 发表于 2013-4-13 15: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河兄:盼你,没有见到你去呀!
一无假可请,二坐车不便,很想去无法去,遗憾,请谅。:handshak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