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henry
发表于 2013-8-29 23:15:02
本帖最后由 hkhenry 于 2013-8-29 23:16 编辑
敬启者:
家父陈公竞存,字炯明之墓,多年前惠州政府在附近因建道路而使墓地受到严重破坏,家母及家兄之墓原葬在两侧,亦已荡然无存,守墓者之屋,亦因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毁,已不翼而飞,令我们后辈见之不胜心酸。
如今道路与墓碑已无距离,无空位可作扫墓之用,极不合理。家父为中国现代历史人物,他执政广东省时,的确建立了一个最廉洁及法治政府,而且以身作则,从他死后无长物便可证明所言非虚。前北大校长胡适有言:“孙陈之争,乃政见之争”才是客观之评语。前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对家父也极之推崇,所以,始为他写墓志铭。
家父参加过辛亥革命和黄花岗起义。一九一七年帮助孙中山打响护法战争,在军事上支持和帮助孙在广东的发展,等于打平天下让他来做皇帝。后因对“北伐”意见分歧而决裂。一九二五年家父避难来港,仍关心国事,时已生活拮据凄凉,常有三餐不继。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二日逝世,得年五十九。当时所收各方挽联达三千多幅,陈立夫、邹鲁、章太炎、吴佩孚、段祺瑞、居正、尤列、张东荪、张君励、朱庆澜、曹亚伯、徐傅霖、黄绍雄、陈铭枢、黄素居、徐景唐、黄三德、褚辅成、马育航、黄季陆、谢炳文等人均有挽联哀悼。其中以吴敬恒和刘白的挽联最引人注意,如吴的挽联为:“一身外竟无长物,青史流传,足见英雄有价;十年前所索悔过书,黄泉送达,定邀师弟如初。”刘白的挽联为:“不爱钱,不爱命,不爱虚荣,遗绩满南天,赫赫勋名,环顾谁与京也;又能文,又能武,又能刻苦,英灵遽西去,区区涕泪,岂独人之云亡。”
家父去世后,有提议为他实行国葬,遭国(民)党反对。也有公葬之议,但终因葬地未定,且身后萧条,无资予茔,灵柩暂寄于香港东华义庄。第二年四月,家父故旧部下发起在惠州西湖举行公葬,因葬费无着落,徐傅霖发起募捐,并撰写和散发捐启。得到社会各界的回应,汪精卫捐五百元,陈济棠捐一千五百元,海外侨胞也有捐款汇寄。
蒋介石以孙钦定的法统接班人自居,又曾登永丰舰护孙,成为他后来发家的重要政治资本。另一方面,蒋与陈有刀兵之“血拼交往”,所以蒋不可能对家父之丧,施舍一个字的挽诔。但家父之廉正洁身使蒋颇为感念,晚景又使蒋几多同情,故而,蒋捐三千元赙仪金。由此可见家父操守感动政敌之一斑。上述史料可向中大、北大或社科院查核。
本人年迈,现已届八十三岁高龄,三年前跌伤,现在四肢瘫痪,无法再亲来惠州处理此大事,今后只好委托好友李龙镳先生全权代为办理。并恳切请惠州政府有关部门,从速修复家父墓园原状,并加以保护为盼,作为历史名人之旅游胜点,则不胜感激之至!
此致
惠州市政府办公室
惠州市委办公室
惠州市统战部
惠州市侨联
台照
陈定炎 敬上
2006年9月6日
hkhenry
发表于 2013-8-29 23:18:29
我为什么要为父亲翻案?(陈定炎)
────公仇私恨都可遗忘,历史教训必须记取。
香港《信报》本年(一九九八年)三月十一日及十二日,连续两天刊载了马失途先生的大作『陈炯明也可以翻案吗? ── 一本有争议的新书发表会侧记』(下简称「马文」)。
去年(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本人由美国来港参加与高宗鲁教授合著的『一宗现代史实大翻案 ── 陈炯明与孙中山,蒋介石的恩怨真相』新书发表会。细读「马文」对这发表会内过程的记述,多与事实不符,令人骇异!举一例:当日参加发表会的来宾在三百人以上,据说是香港近年来新书发表会的盛会之一。本人在会中,解答来宾提出的问题,约有四十五分钟之久。「马文」却说本人「顾左右而言他,两分钟后。。。。人们便一哄而散了」。这次发表会,全部现场均有录影为证,岂能为一人闭门造车,随意捏造事实?!马先生用意何在,令人难解。
「马文」提出先父(陈炯明先生)「不可以翻案」的理由,全是七十多年来,国民党史中,诬蔑先父,片面之词的老调。「马文」所引证的五本中文书籍,全是同一时期,同一单位,口径一致的出版物。拙作所引证的大量在香港中立派的中,英文报章,和英,美两国驻广州,汕头等地领事馆,「及时当地」的报告,「马文」对此只字不提,视若无睹,就重唱老调,断言「陈炯明不可以翻案」。马先生的用意何在,更令人难解!
兹就「马文」所提出的几个重点,在下面一一作答:
联省自治与北伐统一
「马文」说:「孙中山同令尊的分歧,绝非政见不同那么简单。。。。但令尊纵兵谋叛,荼毒生灵,则有负国人了。」
先父于二十年代与孙中山因政见分歧而决裂,孙主张「中央集权」,要以武力「北伐」统一中国;先父主张「联省自治」,要建立与欧美民主国家相仿的联邦政制,以和平妥协的手段来谋求中国永久的统一。那么,谁的主张和实际行动,会引致「荼毒生灵」「有负国人」呢?
一九二二年广州发生「六一六事件」,即是国民党编写的历史所指的「陈炯明叛变,炮轰观音山,孙大总统广州蒙难」的事件。事变前十三天的六月三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暨北方知名人士二百余人致电孙中山,请孙实行与北方总统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前言。事变前两天的十四日,粤军全体官兵通电响应,请孙中山停止北伐,谋求全国和平统一。十六日微晨,孙中山预得粤军总指挥叶举的警告,走避永丰舰。所谓「炮轰总统府」,是府内守军拒绝被粤军缴械解散,粤军开土炮「三响吓之」。本人在当年香港出版的中,英文报章,遍找不到粤军有「炮轰总统府」的标题新闻,而是有孙中山于次日(六月十七日)下午,以海军大炮,乱轰广州市区大标题的新闻报导!
十七日午后一时半,孙中山率领永丰等七舰,「在省河海珠,天字码头,士敏土厂前各处开炮轰击,又向白云山,观音山,大沙头(广九车站),沙河等处遥远射击」。午后五时,又重行开炮,两次炮轰,计「炮声前后将及百响,子弹横飞,四散堕下。。。房屋损失估计总共不下五百万元,平民死伤,总在百人以上」。(详情见拙作第三一六页至第三三七页)。那么,谁是在这次事变里,「荼毒生灵」,「有负国人」呢?
至于先父是否「纵兵谋叛」,那就必须探究这「六一六事件」的前因后果,才能作一公正的判断,维护历史的尊严。七十多年来,国民党史家一直避免讨论这个问题,现在马先生如果不是蓄意诬蔑先父的话,则恳请参读拙作(第二六三页至第三一六页;第三三七页至第三四八页)之后,再作评断。
邓铿之死的真相
「马文」说:「孙中山的亲密战友,粤军参谋长邓铿雷厉风行查缉鸦片,断了以陈炯明之弟粤军警备司令陈炯光为首的鸦片集团之财路,因而被刺身死」。
事实的真相,邓铿是孙中山派人刺杀的。刺杀后,嫁祸于先父。(详情见拙作第二九五页至第二九七页,第三七二页至三七四页。)
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第一讲里说:「你看他(指先父)的部下,像叶举,洪兆鳞。。。。那一般人,没有一个是革命党,只有邓铿一个人是革命党,他便老早把邓铿暗杀了。陈炯明是为做皇帝而来附和革命的,所以想做皇帝的心,至今不死」。日后国民党的记录里,又说邓铿是负责筹备北伐经费的人,因为先父反对北伐,故把邓铿杀掉。所以在国民党的记述里,虽然口径一致,诬指邓铿之死是先父或先父的亲族所为,但是对要刺杀邓铿的动机,为什么先父要把自己亲信重用,「代拆代行」的参谋长处之死地?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了。
一九九零年留美历史学者汪荣祖博士,依据湮没已久的史料,包括有英,美两国国家档案局里的情报,对邓铿之死的真相,作一仔细的研究与分析。汪教授的结论说:「孙中山谋害邓铿,是北伐军改道攻赣回粤时,对付陈炯明『杀鸡儆猴』的一着棋』(见拙作第三七三页)。
广州商团血案
「马文」说:「一九二四年八月,广州发生商团事变,商团团长陈廉伯受英帝国主义与陈炯明的煽动,从香港私运军火入境,图谋不轨」
商团事变的真相是一九二四年五月,商团曾以一百万元向丹麦商行订购步枪及大小短枪各四千余枝,另配子弹,合共军火一千三百余箱,并向孙政府军政部领取入口证(许可证),该入口证,有原件照片载于香港报章(见拙作第四一六页注五十八),史实昭彰,岂容后人随意诬指为「私运军火入境」。八月中旬,军火运抵广州,孙中山因需军火北伐,即手令军政部取消入口证,把军火扣留。商人不愿与政府武装冲突,实行罢市政策,要求政府交还依法购买的军火。八月下旬,佛山首先罢市,随着当时在孙政府控制下的南海,番禺,顺德,台山,东莞,增城,新会,清远,高要,曲江,阳江,罗定等二十余县属内的一百三十八处乡镇,先后罢市,响应佛山。广州市内商店,闭门关户的,亦在十分之九以上。十月十一日,孙中山仿效苏俄办法,组织「革命委员会」,决定全力围攻西关,一鼓扑灭商团。十五日晨,以三百罐火油,放火焚城,大火蔓延两整天,十七日晨,才自行烧尽。焚毁房屋三千余所,焚死无辜平民一千七八百人。(详情见拙作第三七七页至第三八九页,及西关灾区图片)。
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四日香港《华字日报》的社论结语说:「我尤愿我三千万粤人,世世子孙,毋忘此民国十三年十月十五日伪革命党孙文等焚烧奸掠屠戮广州市人民之伤心纪念!」
商团罢市索械运动,用不着先父「煽动」,而且当年粤军困处粤东一隅,实是「爱莫能助」。英国(香港政府)方面,他们虽然同情商团,也是处于「爱莫能助」的境地。(详情见拙作第三八一页至第三八二页)。
为什么要为先父翻案
马先生说本人「为先父鸣冤,份属孝子贤孙,那也无可非议」。马先生这样体谅本人的心情,实深感激。但是本人和高宗鲁教授合写这本书的动机,并不单是为「陈炯明」个人翻案,而且是要为「联省自治」翻案,为二十年代的广东商团,广州市同胞鸣冤,为中国现代史实的评论,打开一个天窗。
「联省自治」的目的是要以和平统一的手段,来建立与欧美民主国家相仿的联邦政制。可是今代中国人(包括政治领导者)知道的已不多,知道的也大都误解为在军阀时期,给「武人割据作护身符」,拥兵自保的藉口,(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第四讲里之语)。这是什么缘故呢?,追根究底,就是几十年来,国人深受「党化教育」所影响的恶果。从小学生开始阅读历史,直接间接的都以孙中山为中心。凡是孙中山的「异己者」,不是「军阀」,就是「叛逆」;不论他们的政治主张如何,都是邪说,不值一谈,也深怕国人明了。先父不幸是孙中山一生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的最大敌人,先父所主张的「自治省联邦制」,当然是邪说,更是只字不提了。这也就是治理中国现代史实,「人治」史观祛除不掉,「法治」史观遥望不来的大悲哀!
所以为先父翻案,必须先也把孙中山「非偶像化」。五四运动的主要人物胡适曾解释为什么要领导批评孔子的理由。胡适说:「我们批评孔子,是要去掉孔子一尊。。。。如果不打倒一尊的孔家店,没有法子使得思想解放,思想自由」。以中国现代化来说,如果不去研究讨论「真正的孙中山」,摆脱任何一家独尊「偶像政治家」的观念,就没有法子使思想解放,国家民主。
「六一六事件」,今天国人只知道「陈炯明炮轰观音山总统府」,不知道「孙中山炮轰广州市」,炸死无辜平民过百人;广州「商团事变」,国人只知道商团谋叛,政府合法镇压,不知道商团罢市,要求政府交还非法扣留之军械,也不知道政府放火焚城,焚毙无辜平民一千七八百人;更不知道孙陈因政见分歧,其前因后果,重大影响中国的近代政治。「一国两制」,如何统一,「人治」或「法治」,兵戎相见,或和平谈判,殷见不远,能不慎乎?!
拙作第四一二页引用了一句西谚。恰巧最近出版,名播中外的张纯如(Iris Chang)女士名著《南京大屠杀》的引言里,也引用了同样一句的谚语。这谚语说:『忘记了历史的人,定必遭受历史的重演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换句话说,维护历史尊严,不为政治利用,也就是
公仇私恨都可遗忘
历史教训必须记取的道理。愿与马失途先生,海内外读者朋友们,祖国同胞,共勉之!
hkhenry
发表于 2013-8-29 23:22:14
六·一六事變又稱為「陳炯明叛變」或「陳炯明事件」又有從孫文的立場稱為「廣州蒙難」,1922年6月16日發生於廣州的一次以陳炯明為首主張聯省自治的地方軍人,以武力驅趕以孫文為首主張武裝北伐統一中國的廣東中華民國政府的武裝事件。
1920年7月直皖戰爭後,段祺瑞下台。但是控制北京政府的直系奉系兩系軍閥仍然沒有恢復《臨時約法》。陳炯明的粵軍從福建返回,擊敗桂系奪回廣州後,邀請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回廣東,11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並改編軍隊由其直轄。
陳炯明主張實行「聯省自治」(民選議員和地方長官等),遵鄒容《革命軍》的遺志,「建立以美國為模範,加以適應中國傳統和國情的修改」的美國式的民主聯邦;這與孫中山的北伐、武力統一的主張有所衝突。
1921年1月12日,非常國會在廣州復會。4月7日,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實施武力統一全國之策,與廣東實力派陳炯明的聯省自治主張發生衝突。陳炯明主張先定省憲,以確立民治的基礎;再議國憲,循序漸進地推進和平統一。6月,桂系軍閥再次進逼廣東,陳炯明帶兵迎敵。此戰雖擊敗桂系,但死傷人員約有全軍五分之一,士氣大受打擊。
1922年3月鄧鏗被殺,陳孫矛盾逐漸激化。1922年4月孫文執意北伐,陳炯明無法接受孫的條件,遂被罷黜,回惠州隱居。5,6月間,第一次直奉戰爭的爆發,奉軍戰敗使得孫中山原本的打算落空。5月20日,陳炯明部下葉舉率領粵軍,擅自開入廣州,呼籲迎陳復職。6月1日,孫文從韶關返回被粵軍控制的廣州城。6月1日舊國會參眾兩院議員王家襄,吳景濂等在天津集會,宣布「非法總統」徐世昌無效,徐世昌於2日宣布辭職,黎元洪復職。6月3日,由於孫文曾發表過政治宣言,承諾如果徐世昌下台,他亦將下野。蔡元培、胡適、高一涵等兩百多位各界名流,聯名致電孫文和廣州非常國會,呼籲孫文實踐諾言。
6月3日,葉舉宣布廣州戒嚴。6月12日,孫文通過報紙向陳炯明攤牌,宣布:「我下令要粵軍全數退出省城30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壓服他。」6月15日深夜,粵軍高級將領召開會議,決定發動軍事行動,逐孫下台,並事先來電通知孫中山,讓孫文趕快撤離總統府,兌現孫文與徐世昌一齊下台的諾言。
15日晚10時,廣州衛戌司令,粵軍第三師師長魏邦平接到葉舉「讓孫中山撤離總統府」的命令,並告知孫,孫及時離開。16日3時葉舉部包圍總統府,5時左右司令楊坤如數十人進入總統府企圖繳械,在守軍誘騙下遭到攻擊全滅。粵軍開始攻擊總統府,至10時攻陷。期間粵軍發炮三響威嚇總統府(國民黨方面稱陳炯明砲擊總統府),並拘捕廖仲愷。
事件發生後,葉舉等粵軍將領電請當時在惠州的陳炯明返廣州維持局面。章炳麟也於19日發電文支持陳炯明貫徹其「聯省自治」的主張,並另電勸孫中山「去」非常大總統之「號」,離開廣州。電文中說:
惠州陳競存先生鑒:徐(世昌)酋將覆,仆已電勸中山去號,中山暗於時機,而君又果於報復,遂成此禍。但中山可仇,西南聯省果可背,聯省自治主義果可棄否?願君明以教我。
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後,於廣州水域憑藉海軍及部分地面部隊持續抵抗,並希冀北伐軍回師擊潰陳炯明部扭轉局勢,後因北伐軍贛南失陷,南雄不保,前方腹背受敵,戰局必危,遂經英國領事協調於8月9日由永豐艦轉搭英國砲艦摩漢號,離粵赴港,次日乘俄國皇后號郵船,由港往滬。
事件發生時,蔣中正於故鄉奉化守制,事變後奉電召赴永豐艦參贊孫之軍事行動達42日,咸認蔣日後在國民黨內政治地位的攀升此為重要之契機。
粵軍在事變後派兵消滅孫中山的民團。而北伐軍部分歸降葉舉,跟隨孫中山的許崇智部戰敗後取道江西入福建。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為紀念中山將永豐艦改名為中山艦。日後該艦尚發生意圖劫持蔣中正赴俄之中山艦事件。該艦於抗日戰爭中於武漢遭擊沉,1997年中山艦重新打撈出土目前在湖北造船廠展出。
hkhenry
发表于 2013-8-29 23:29:21
陳炯明的政治理想
陳炯明(字競存)是近代中國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當年國民黨以“黨化教育”的歷史,斥之為“叛徒”和“軍閥”,即可見莫大的貶義。事實上,陳炯明參加辛亥革命、護國討袁和護法運動,尤其主政廣東期間,嚴禁煙賭,發展教育,提倡新文化運動,堅持“聯省自治”的政治理想,反對武力統一中國,因此與孫文政見相左而決裂。從那以後,國民黨史家對陳炯明大都“誣蔑詬誶”,國民黨元老之一莫紀彭無不痛心疾首,嘗言︰“大多出諸個人之恩怨好惡,而各種批評之悖于史實者,莫甚于否定競存獻身革命之光榮經歷。”
今人對陳炯明的評價或有改變。尤其與孫文的矛盾及生死沖突,或能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加以辨析,這自然是理性的回歸。不過,從歷史實證看,陳炯明確實是一個復雜多面的政治人物。你說他是“軍閥”,他一生最注重的是“文事”,即唐振常老先生所言,“他本人就長于文事,雖掌軍而反對軍治”;你說他曾經出資捐助中共在廣東的機關報《廣東群報》,後來的政治取向則又突然轉變;你說他曾經希望在甦俄軍事顧問的幫助下改造軍隊,又不贊成“黨治”和“黨化教育”;你說他是孫文革命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卻反對武力北伐,甚至認為選舉“大總統”非其時,請孫下野……盡管如此,陳炯明在當時主張“聯省自治”並不失為歷史的一種選擇,有史家認為,“就20世紀上半葉而言,聯邦制--‘聯省自治’是統一和發展中國最好的道路”。
1920年以湖南省為首,西南各省相繼展開“省憲運動”,廣東社會也出現類似情況,“這一方面是受到輿論報刊之影響,而另一方面,實在也是因為桂系和政學系控制下的護法軍政府在廣州存在的三年多期間中,使廣東省民有了痛苦的經驗”(胡春惠語)。就陳炯明個人而言,除受風潮影響之外,“且其在閩南之政治經驗,也是鼓勵其決心自治的原因”;再加上“護法已不足為號召”(陳炯明語),全國人民渴望的是“和平統一”。此時,北有“非法”總統徐世昌,南有“非常”總統孫文,當時的輿情卻一針見血地指出︰“南北政府已完全破產︰論法則南北皆非法……論武力則南北自身皆無本領以統一中國。欲解決此不死不活之局,舍實行聯省自治外,更無其他比較妥善的辦法”。
1921年初,廣東省議會起草省憲時,省長陳炯明同時寫了一個文件,即《建設方略》,其中強調建立“地方分權”政制的必要,即“徒以中央與地方之權尚未規定,中央惡各省之異,而思以兵力制服之。各省患中央之專制,而思以兵力抵抗之,兵革既起,政治之紛亂,乃不可收拾矣 ”。也就是說,“聯省自治”並非要破壞“國家統一”;在軍閥割據的情況下,只有“廢督裁兵”,走“聯省自治”的道路,建立一個有實權的中央(聯邦)政府,才能實現真正的統一;若如訴諸武力來“統一中國”,以新軍閥或擁有軍權的黨派來代替舊軍閥,結果還是“弄成集權專橫的局面”。
實際上,孫文就任非常大總統時,也贊成“聯省自治”。在宣言中稱︰“……今欲解決中央與地方永久之糾紛,惟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自定省憲,自選省長,中央分權于各省,各省分權于各縣,庶幾既分之民國,復以自治主義相結合,以歸于統一,不必窮兵黷武,徒苦人民。”孫文後來卻改變了這一想法,認為中國原來即是統一的,不應該把各省再來分開。中國眼前一時不能統一,是暫時的亂象,是由于武人的割據,這種割據,我們要鏟除他,萬不能再有聯省的謬主張,為武人割據作護符……陳、孫二人之爭,及至1922年發生“6.16”炮轟廣州觀音山總統府事件,以胡適當年的看法,即“是一種主張上的沖突”,之釀成“武裝的革命”,最大的問題在于“政治不曾上軌道”。但無論如何,“這件事表露了南方內部的公開破裂,給聯省自治運動一個重大的挫折”,由此和平統一運動終被以武力為手段的革命運動所壓倒,而此一轉折,對中國近代化方向的影響,可謂深遠。
陳炯明當年對美國教授杜威說過,“中國所有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真統一’的問題”。在他看來,“北之軍治,南之黨治,皆違反共和原則”;客觀地講,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並未脫離當時的現實,就廣東而言,不僅物產豐富,“更有龐大的僑匯為其後盾”,所以,在民國初年,“各省皆窮的情況下,被認為是有著自力更生條件和最能實行立憲自治之省份”,同時代的歷史學家李劍農就認為︰“若要解決國內的爭端,還是非用聯邦的方法不可;這是國民團體的一般心理。”從這一點看,陳炯明並非是一個“空想的理論家”,其“政治理想”亦並非毫無歷史價值。事實上,他是一個面對挑戰,在上世紀20年代復雜的中國南方社會,力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改良者--盡管失敗了。
狙击手
发表于 2013-8-30 00:46:13
狙击手
发表于 2013-8-30 00:46:52
狙击手
发表于 2013-8-30 00:48:05
无心快语
发表于 2013-8-30 02:39:49
{:5_142:}{:5_142:}{:5_142:}
郑溢涛
发表于 2013-8-30 15:13:18
麻辣水 发表于 2013-8-29 22: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错!市民网是天地良心的!是海陆丰的赤子的!
w16899的小媳妇
发表于 2013-8-30 17:19:53
孙陈历史公案,亟待有心人士还原其历史真面目。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3-8-30 22:25:32
hkhenry 发表于 2013-8-29 23: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陳炯明的政治理想
陳炯明(字競存)是近代中國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當年國民黨以“黨化教育 ...
拜读。
谢谢先生!
道听途说
发表于 2013-9-2 04:14:26
郑溢涛 发表于 2013-8-29 21: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写文章至今,唯一一次骂过叶良方而已!
是吗,你脸皮真厚
天马
发表于 2013-9-5 08:24:29
gordon8888 发表于 2013-8-26 16: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古董,专写些与社会脱节的东西,好像此人在历史的淤泥中不能自拔,看下心里医生否!
4货,药不能停啊!
天马
发表于 2013-9-5 08:29:13
学习了海丰的历史,也学习到做学问的态度,谢谢陈老!
4货指的是G...8...,这货除了二还是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