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何吋休
形式主义何吋休 ——略说汕尾市政协调研“扩容提质”(七) 陈治赠2013年10年8日 形式主义是中国社会的固疾。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是炫富还是遮困,是施舍还是创收?都喜欢从形式上推陈出新,大作表面文章。形式的千变万化,离不开排场富丽,名目堂皇,新包装推销旧货色。一、中国人吃尽了形式主义的苦头。
1958年公社化,翻身解放不久的中国农民变做公社社员。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严密管理,开创了全国一盘棋的军事化大生产。大跃进,放卫星,大锅饭,放开肚皮吃食堂,社员们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很快,牛皮破裂,天堂倒塌,幸福生活无法万岁万万岁。举国不得不勒紧裤带过日子。“1961年全国人口减少1000万是不是饿死不敢说”(见2013年5月27日《南方周未》作者朱怡访问学者金沖及)。据说伟大领袖毛主席好长时间不吃猪肉,甚至饿得脚扳浮肿。毎人定量布票是一丈四尺二寸,老人家身材魁梧也不例外,堂堂伟大领袖,衬衣、睡衣还是打补丁。形式上的大吹大擂,带来的是举国同苦,欲哭无泪。
1966开始文化大革命。表面文章可谓出类拔萃。打倒一切,撗归一切,革命、生产双胜利。政府的招牌砸烂了,“革命委员会”遍布全国任何一个角落,迎来了“全国山河一遍红”。敬爱的周总理曾豪情满怀向世人宣布:中国是当今唯一没有外债内债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建设四个现代化。事实上,文化大革命红旗飘飘,东风吹战鼓轰轰烈烈,国民经济落后,国民素质低劣。后来结论说,文化大革命是“十年浩劫” ,中国社会是在穷过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进入了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冲破了不少传统禁固,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公社社员改称为村民。村民的生治水平、民主权利(人身自由、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等)、以及切身利益的保障方面,是中共执政以来前所未有。
改革开放没有什么奥秘,说穿了就是彻底摒弃苏式社会主义,与国际接轨,走依法治国,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人民变公民。
难就难在“四个坚持” 的中国特色如何融入奔腾不息的时代潮流。形式主义成了最有效的招套。
机构改革是最典型的形式主义。中国的上层机抅,到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所属机构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其中机械工业就有7个部。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称:“机构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讲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致官气十足”,“都已达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精简机构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随后,中央和国务院机构改革工作开始进行。国务院所属部委、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由100个裁减至61个,工作人员总编制缩减1/3左右。国务院本身的领导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副总理虽由13人缩减至2人,但新设国务委员,副总理变做国务委员,无非是变了个名称。
1982年以来,国务院已进行过六次机构改革。事实是表面文章做得多,体制方面触动少。
1988年被撤销石油部,其政府职能转移到新的能源部,生产经营职能则被先后成立的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石油取代。石油部一分为三,成为国务院辖下三大部级企业。官员配备还是体制内。“三桶油”成为垄断型央企的一个标杆。国人除了买油方便之外,没有从石油部的机构改革中得价格上的利益。最近查出的石油腐败窝案、串案,折射官场形式主义的傲慢与百姓的无奈。
电力部撤销后成立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公司后来又拆分为2家电网和5大发电公司。2002年,负责市场监管和电价改革的电监会成立。但电监会奈何不了电业巨头们,电监会说这是因为电力管理体制混乱,电监会责权需要重新界定。
2013年两会前,国务院组成部门有27个。2013年3月10日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至25个。但实质上,国务院辖下的机构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两会后,撤销铁道部,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铁路局隶属运输部。铁道部一分为二。铁路总公司的组成人员,比原铁道部的组成人员多,再加上一个铁路局,铁道部换了招牌,增加了吃铁路的人马。计生委並入卫生部,一个抓“节育人流” ,管“死”;一个抓“救死扶伤” ,管“生”,格格不入。事实上还是一个牌子两套班子。
中央和国务院机构工作人员总编制要缩减1/3左右。从地方各級党委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的人数超过80代的现状推测,“缩减1/3左右” 可能只是一句令人振奋又回味无穷旳口号。地方各級党委政府机构设置毕竟是照葫芦画瓢。实观人员精简这个目标可能只在工资簿上做文章。无非是分编制内编制外。归根结底都属于食“皇粮国税”的“体制人”,薪奉的支取是“荷包同个不同格” 。
地方的机构,则是愈改愈革愈离奇。市、县(区)、镇衙门林立,行政队伍庞大。机构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没有触及国家垄断的本质,仅是在形式上分分合合,换换招牌,最终还是要不断产生出各种部门。
二、形式主义掩盖了利益分配的不公。
据广东发展论坛,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国税由中央垂直管理,税收的百分之七十五归中央所有,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五归地方所有,也就是省和市、县,简称地方库。地税由省垂直领导,税收的百分之七十五归地方(省市县),百分之二十五上缴中央!我是国税局的,不懂得(的)人就别乱说!现行税收体制下,税收蛋糕中央拿了绝大部分。这才是部分地方财政薄弱的真正原因!但没办法,94年之前中央又太穷,税收收不上来,宏观调控无法进行,这才有了国地税分家的做法(作者:匿名 发表于 2010-3-27)!地方税又是如分成?以揭阳市为例。国税部份:普宁与揭阳分成比例25:75 。即普宁自留25 ,75上交揭阳。揭阳再与省分成。地税部份:普宁与揭阳分成比例75:25。 即普宁自留75,25上交揭阳。普宁被老汕头管时,单税制,无分国税地税,普宁上交税收几乎百分百返还普宁财.政。(广东发展论坛:官员惊曝普宁国税,地税与揭阳分成比例作者:匿名发表于 2010-1-31)。
为什么说这种分税制是一种形式?关键点就是“国富地方穷” 。
对此,江儒山先生(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研究员)撰文指出:很显然,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已经演变为越来越尖锐的利益博弈。财税改革之所以难,就难在税收这一刀切下去,给中央留多少、给地方分多少。在这个的博弈棋局中,中央在“明争” 、地方在“暗斗” ,相互冠冕堂皇、心照不宣。现在,地方政府的理由是:分税制改革以来的税收政策,导致中央财政吃肉地方财政喝汤,地方政府被迫“一哭二要三折腾” :向中央哭穷乞求施舍,向上级财政要项目争资金,搞土地财政瞎折腾。其实,这个问题是中央集权模式下的国家治理机制的必然现象。市场化条件下大国治理的有效策略是合理分权而不是集权,因为分权可以把任务、责任及惩罚合理分解下去,而集权治理的缺陷是:地方政府可以尽情投资折腾而不用承担责任:既可以冠冕堂皇唐地把责任上缴给中央---因为执行的是中央决策与政策,也可以悄悄默默地转嫁给下一任(届)(《凤凰网》2013/9/21《益关系博弈越来越尖锐》,地方政府被迫“一哭二要三折腾”)。
这大概也是汕尾市历届主官为什么不作为,为什么从不对汕尾市发展相对滞后而负疚,而自责的注脚。
某些地级市为什么热衷多划几个市辖中心区?究其原因就是:县级财政可控制70%,区级财政只有30%。也就是说,只要能完成“撤县设区” 的项目,市里就能拿到这个县70%的财政收入。市府的荷包涨了,地方的死活谁来看顾!
笔者历宩对汕尾市城区充满同情和理解。那里的书记区长,纵有惊天动地的雄心壮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据说,汕尾市属与区属的工资福利有差别,红海湾的几个街道,市里每年都拨有行政经费,而区属的街、镇,则只能“画饼充饥” 。
建议汕尾市委、市府在谋划地方发展大计时,刀下留人,放海丰县,放大湖、赤坑、陶河一条生路。也寄语心系地方,胸怀大志的网友,多一点理智、实际,少一点浮燥、跟风。村民变市民日子不好过。汕尾市的发展,目前只宜维持行政区域现状,充分利用现有潜力。毫不迟疑建设以旅游业为中心的新兴旅游圣地。
三、汕尾市的发展关键靠自己。
汕尾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形式上搞名堂有急起直追之势。诸如“划地扩容” 、“划地增编” 、“撤县没区”之类的呼声不绝,据说能获得省府的资金扶持,引来滾滾财源。这是白日做梦,异想天开。以这次天灾为例。
受强台风“天兔” 袭击,汕尾市受灾普遍、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4号止,全市直接经济损失总计超过人民币一百亿元。其中:汕尾市城区直接经济损失24.3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6亿元,共30.35亿元)。陆丰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未计)。海丰县直接经济损失达29.4159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未计)。笔者找不到陆河、红海湾、华侨管理区、深汕特别区的损失数据,望见谅是幸。
如何脤灾?中央至今没有动静。省民政厅的救灾款据说是5.4亿。施救款不及受灾损失的零头。也就是说,汕尾市只有面对天灾肆虐的命运,没有承受“天财” 的福气,恢复灾后生产只能自己靠自己,包括客居海内外的同胞的鼎力。
由此推而论之,汕尾市不能于形式上搞名堂作表面文章,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省府的施舍。而是应该脚踏实地,量米下锅。汕尾市发展的关键靠自己。 形式主义伴随着党的产生而产生,必将伴随着党的XX而XX!{:4_141:} 我跟您都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歴史見証者。往事回味 {:5_172:}汕尾:只能靠普通老百姓了……后面省略一部份字眼,大家心里知道的。 写得深刻啊,楼主有才!!!! {:4_102:} 形式主义,无处不有。 太有才了!{:5_142:}首先必须求真务实,其次才是与时俱进! {:5_142:}真正爱海丰之人! 海丰人的骄傲! 拜读楼主大作。
对于撤县并区,我也有些个人看法,理论上讲,撤县并区是某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需要进行扩张的结果,它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域的变化,涉及规划建设、财政人事、群众身份变化、土地性质转变等等。撤县并区,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土地城镇化相对简单,但人的城镇化则不易,那么多的失地农民如何保障,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就难以保障这些人的生存和生活。所以就目前来说,提什么海丰“撤县并区”之类的还是不大合适的,毕竟汕尾市城区的辐射力还不够大,海丰的财政收入水平暂时也只是保温饱,要想撤县并区,实现土地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还有一段路要走。 說實話,人民公社在以色列是成功的例子,但當年卻引發好多問題 中國實行是中央集權制,所有發展都由中央政府說得算,好多項目不能由地方政府決定,都交由中央審查.美國實行是的聯邦制,地方可以根據自己的特色而發展經濟, 聯邦政府只負責醫療,教育,國防等開支. “自己的大腿会生肉”最重要。 感谢诸位关注,共同探讨地方的发展前途。 汕尾要生,地方要为,连地方都不为,汕尾何时生!!! 官场形式主义更为严重 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