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真的是最“尾”么?
人们一般都对“头”比较关注,而对“尾”则熟视无睹,我们一般要区别两个动物,主要是看它的头,我们要认人更是绝对要看其脸而不是看其脚,因为人已经没有尾了。小时候就知道广东有个汕头,但在我来岭南之前,压根就没听说过还有个汕尾,后来回北方省亲,别人不是说你是深圳的,就是说你是汕头的,你如果要纠正说是汕尾的,人家会有个不经意的愣神。 从某种角度来讲,汕尾初建时仿佛不是“尾”,反正就我自己狭隘的认识来说,以“师范学校”之良莠来比较,仍然还是比下有余的。什么揭阳、河源以及阳江之类,都是不在话下的。为什么?不知道,反正那时候要我离开汕尾去他们那里的话,我是宁死不从的。可后来不久就听说汕尾的综合实力在全省是“榜眼”(倒第二)的,接着不知不觉地又听说是“状元”(倒第一)的。 有许多有识之士分析原因是自嗨主义。它令每一个外地人都有浓郁的外地感,外地人无论多努力也融不进本地社会,身边还终日充斥着抢了人家饭碗的声音。后来有位副校长在临退休前说了一句话,我认为是他一生中唯一有价值的话,虽然他很拽,并且终其一生也没做出什么对得起人民的事。他说:“要看一个地方是不是发达,就看它的大街上外地人多不多。”这话倒也多少给我们这些异乡人些许安慰。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据说那时候外地啤酒(青岛啤酒除外)都进不了汕尾,所有的外地汽车进汕尾必须交“买路钱”,其实就是雁过拔毛。后来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呼吁下,在一些有识之士的积极斡旋下,终于废止了这一脑残的恶行。既然知错能改,就还有救,尽管此时的汕尾诸多方面已经与广东的“榜眼市”也拉开了一段距离,仅就教育一项就早已“名声在外”了,汕尾教育行政部门的有识之士自己都早已把孩子送到广州、深圳,甚至佛山去读书了。等到突然感到当初拒绝离开这个“革命老区”时,自己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前两天驱车普宁,刚一下高速,收费人员就当头棒喝说:“你是外地车,要多收10元钱!”交吧,还犹豫什么!强龙还不压地头蛇,何况自己本身就是条虫!到了市区,面貌仿佛比汕尾还糟,大排档的店面尤其逼仄,街边也是污水横流,且仅几张不规则排列的桌子而已。好容易找一个卫生好一点的去处,要个火锅鱼头,蘸着“有名”的普宁豆浆饕餮起来。次日与人聊天得知普宁市治所流沙的人口近60万,大约折合汕尾城区的一倍半还强。晚上八点多,同伙说嘴角干裂,要去楼下找家药店买点“润滑油”之类,可是下去一看店铺都是关门的,他回来告诉我说:“街边好心人提醒他要打个三轮去市中心去。”于是他就只好作罢了。到广东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广东人都是夜猫子,晚上十二点前不睡,早上九点前不营业,岭南各地到处都是“不夜城”,今天就不得不再次修正一下自己的陋见了。(文/渔阳居士 )
{:5_180:} {:5_155:} 哎哎哎 樓主明知故問 {:5_146:}{:5_146:}说的普宁那么不堪,貌似之前有张帖子是说普宁繁华的。这句话暴露了你们到的是普宁郊区啊,“可是下去一看店铺都是关门的,他回来告诉我说:“街边好心人提醒他要打个三轮去市中心去。”于是他就只好作罢了。”如果非要拿普宁的郊区跟汕尾整体比……就算汕尾市区比人家郊区好又如何?何况普宁不是地级市啊,汕尾市区要比只能跟人家的地级市--揭阳市区比……能比的过吗? "要看一个地方是不是发达,就看它的大街上外地人多不多"。
深刻! {:5_154:}{:5_154:}{:5_154:}{:5_154:}{:5_154:}{:5_154:} 要发展,首先得有开放的心态,名字不是最重要的。
一个城市的包容和开放程度决定了它最终能走多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