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回归之路 郑冰利
红海湾田墘街道的内湖村委管辖新蔡林、新塘、池兜、海埔墟、城埔等自然村。其中新蔡林村是革命老区之一,该村当年曾掩护过许多游击队和共产党员。如今的村庄却十分落寞,由于比较偏僻,几乎没了村道,杂草丛生,成了蛇、虫出没的地方。当记者在一位邻乡人的引领下,拿着一支树枝权当“赶蛇棍”,慑手慑脚如鬼子般进村时,发现该村只有两个单身汉居住,他们分别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其中一位姓吴的老汉在村旁的大榕树下一边抽“水筒烟”,一边跟记者闲聊。记者问他,村里只有他俩,还有人管吗?他说还有村长在,不过他住在田乾那边,没事少来。那村长还用选举吗?老伯指着挂在榕树边被风化得很残旧的一幅横匾说,选举是例行公事,看看上面写什么来着?经他一提醒,记者才注意到横匾的存在,仔细一辩认,才发现已变得迷糊的字迹原来是写着:“选好村委,共奔致富路”,不禁哑然。记者问老伯,这是什么时候的事?他说是几个月前选举用的。记者又问,村里平时就只有你们俩,出门在外的人怎么知道要选举呢?他们会回来参加吗?老伯说,都用电话通知啊,他们一般都会回来的,虽然在外面,但毕竟都是这里的人,起码还有田地等利益所在,选谁来当村长,毕竟跟大家都有关系嘛。
个案四:城埔村位于尖峰岭的山脚下,毗邻大德岭山。据村里一位姓陈的阿伯说,他们村有40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前,该村人口有2000多人,现常住人口不上200人。虽然村边有一个城埔水库,但由于水利长年失修,想要耕田只能看天气。山上还有几百亩果林,也是被少数人承包了。这个纯农业村的许多村民被迫往外迁。陈伯育有三男两女,三个儿子都有了家室,一个在海城当摩的司机,两个在汕尾打工。平时,陈伯老两口在村里生活,70多岁的人了,还耕有几分田。他平时不敢跟儿子们要钱,幸得两位嫁出去的女儿,有时会偷给一点私房钱补贴两老的生活。其实,记者刚一开始,听到陈伯还有两个嫁出去的女儿,心里竟然没来由般地替他感到高兴。果然,陈伯一说起两个女儿,脸上就有了笑容!
陈伯说,前段时间他到海城儿子的家里做客,听儿子说,他很想搬回到村里居住,因为海城常常对无牌照的载客车辆抓得很紧,他有点呆不下去了,但却还在那里硬撑着。陈伯说到此叹了口气。
个案五:30多岁的魏孝权(化名)是村里唯一一家没有搬出去外面居住的青年人。他也耕有几分田,还拥有一辆通过改装用来载客的小四轮,来往于周围十八乡。魏孝权坦然地说,他没有能力搬出去,在乡下虽然也是借兄弟的房子住,但好歹不用租,生活虽然穷还算稳定吧。他跟陈伯有一个共识,就是认为如果村里的农业基础设施能够跟上去、居住的环境等能得到改善,许多人是想搬回来的。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回归农村”的心愿,其实也是多数人的心声。但都苦于农村今日荒凉、萧条的生存现状,无以为计。
这样的一种心声,在不久前采访赤坑镇老厝场村时,记者却发现,该村许多出门在外的村民已经自发组织起来,正在为“回归农村”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老厝场村的现状与捷胜的乌土村极为相似,都是人去村空,成了真正意义上连巢都没有的“空农村”。所不同的是该村有的村民由于长期在外面仍无法立住脚根,不胜谋生的重负,好几年前,就有不少人想迁回来居住。但由于原来的房子年久失修,多数已经倒塌了,仅剩的少数房屋也是摇摇欲坠,不能居住。更重要的是许多农田长满杂草,荒芜一片,无法耕种。如何返乡定居、恢复生产,就成了村民每次回来过年、过节相见时的讨论话题。经过了村民们无数次的碰头商议,终于由几位在外面比较有能力的人士牵头,于今年初首次组织大家为重整家园、安居乐业集资捐款近20万元,主要是用来雇工对长满荒草荆棘的田园进行整治修理和把过去无偿借给邻近村民耕作的50多亩田地“赎”回来(据说还要补贴一点钱给人家)。同时,要清理掉房子坍塌后堆积的废土。但下来要解决的事情还很多,而经费却远远不够。记者在电话里采访了一位出门在外的“牵头人”之一孙先生,他说20万,仅仅是个开始,想要在近乎一片废墟的上面重建家园,谈何容易?长期的水利失修就是一个大问题,它超乎了我们的实际能力,另外一个就是现在要种好地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而农民拥有的耕地面积不多又分散,使耕作的成本往往比收获还高,再加上农村的配套设施十分落后,使农民陷入了耕作的困境,生活无着,而使有些本来不愿意往外迁的人,也不得不到外面另寻谋生的门路。至于现在这部分人想凭自己的力量重归家园,但鉴于今天所存在的各种实际困难,能不能实现?孙先生说他心里实在是没有底。他还说自己在外面拼搏了20多年也只是个小老板,对于乡亲们这种迫切的希望,他实在是感到“手长衣袖短”,帮不了多少忙。目前,只能尽力而为,走一步看一步了。
(如何扶持农业?譬如说可以通过新型的农业合作社等形式来整合分散的田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来节减成本等。但谁来带头组织、协调?农村的配套设施、发展的经费怎么解决?这些都离不开政策的指导和政府的支持才能实现。)
最近,孙先生的父亲孙伯就率先在村里建起了两间平房。他对记者说,这是他准备回来养老居住的。记者问他怎么不跟儿子在外面生活呢?孙伯的回答跟捷胜乌土村一位同样为了回乡养老,而在一片废墟的村庄上重新建起了房子的陈伯如出一辙,他说:人老了,不喜欢在外面居住,叶落归根,还是家里好!
由于平时到农村,找不到外出谋生的这部分村民了解情况,记者只好专挑大年初三四五等日子或清明节下乡。此时,大部分人就会回到村子里过年过节、祭拜祖宗等,使平时寂寞的村庄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未完待续)
3.远去的村庄 失落的家园(图片)
1.清明节前后,平时冷清的村庄,一下子便热闹起来了。村口停着一辆辆小车,人们从各自不同的地方回到村里。这一天,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都是故乡的稀客。
2.阿伯说,他身后的房子已多年没人居住了。
3.在家的老婆婆和她的儿子正在为那些还在山上扫墓祭祖的家人做午饭。
4.年轻人平时很少回来。
5.在汕尾当了20多年建筑工的叶先生至今在城里仍上无片瓦,这是他在乡下的老房子。
6.叶先生年近80岁的老母亲。
7.阿婆有三个儿子出门在外。她跟居家的儿子生活,照中的年轻人是她的孙子。记者问他们对家乡有何印象,没有一个人能答得上来。或许,他们平时根本就未意识到这个问题。
8.这样的垃圾堆在农村随处可见。
(郑冰利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