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居士 发表于 2014-3-6 10:14:07

发挥海陆优势,打造“绿色养殖”基地

目前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状况是工业发展不起来,农渔副业发展没特色,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究其因,其瓶颈是交通不便,观念守旧,基础设施不配套,社会事业发展相当滞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太差。虽然三角洲地区的成功经验是工业的崛起,但目前我市的投资环境还不够理想,高端人才还十分短缺,不应简单复制珠三角的经验,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发挥我们自己独有(珠三角所不具备)的优势。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善于发掘自身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特色经济。要知道特色才是我市立足于经济强市之林之中的基本。那么,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特色在哪里,其实就在我们的“海陆”上。海陆丰,“海也丰饶,陆也丰饶”也。我市地大物博,林网稠密,水域广阔,这正是我们大作文章、作大文章的最好的舞台。对“海”的开发,对蓝色的开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成功地经验很多,同时我们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只要政府稍加重视就会大有起色,故在此不作遑加论证。而我在此要大讲特讲的则是我们对“陆”的开发,对绿色的开发。目前对“陆”的开发,我市尚处在拓荒阶段,因此,加强畜禽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基地建设,突破农产品保鲜加工和流通瓶颈是最适合我市地理和自然环境的产业,也是我们未来要打造品牌的主要目标。   应该说,目前我市畜禽业、蔬菜业也不是没有,但都是“传统”的,或者说是“人云亦云”的、亦步亦趋的生产模式,因此也就缺少了竞争力。基于此,我们要对“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行实施改造提升、发据特色,打造品牌,以质取胜、以特色取胜的转型升级战略,以增强整体竞争力。佛山能打造家电和建材品牌、东莞能打造服装品牌、中山能打造灯饰品牌,都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优势,做到了扬长避短。那么我们相信汕尾也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经济的道路。汕尾林网稠密,河汊众多,而这些地区又都是人烟稀少之处,可以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一粒纤尘皆不染”,这正是珠三角所无法企及之处,也正是我们大作文章之处,正所谓“素以为绚兮”!那么如此洁白的画轴我们将如何动笔?俗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林里鸡飞、水里鸭叫”就是一幅美妙的图景。但这不是简单的、“传统”的笼养、圈养就可实现的,而是需要更为传统的放养,绝不是急功近利的,既是要回归到80年代以前的蓄养模式,让其生长周期和“生活”方式回归到自然状态。这一蓄养方式,我们或者可以称之为“草鸡模式”(不喂工业生产地食料,只凭其自由觅食或填补一些粮食。)这样不仅仅可以大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还可以大大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尤其是就在我们身边的经济发达地区,他们一定是特别注重消费品味的群体,不仅如此,在工业污染无孔不入的当下,就是我们当地也人人都是绿色食物的热衷追逐者,因此市场前景不可小觑。这就要看我们的“绿色养殖”的质量如何、数量如何了。至于具体的养殖模式,应该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清远就有现成的经验和优良品种,我们的主义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拿来”。次说蔬菜,我们有非常丰富的野生蔬菜资源,但我们在商店里看到的不是广西的、就是贵州生产的。对于这项“工程”我为什么最后才讲呢?因为它太简单了,我们只要收购,简单加工后包装就是产品了,正所谓“唾手可得”也!总而言之,这些项目都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山区水域往往又是居民生活比较贫困的地区,所以这又是尽快使其脱贫致富的最佳捷径,也是我们“砍尾工程”的基石。

妞妞 发表于 2014-3-6 10:57:52

这个概念好,喊了几十年发展海岸经济搞得不生不死,也应该换换口味了

热爱祖国 发表于 2014-3-6 13:27:42

立足汕尾特色,是正途

渔夫子 发表于 2014-3-6 15:55:55

{:5_142:}{:5_142:}

梅兰友 发表于 2014-3-6 20:35:29

实施起来,不失为拯救人才空心化趋向的良策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4-3-6 21:20:45

立足本地资源,打造本地品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挥海陆优势,打造“绿色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