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45174|回复: 17

[陆丰] 陆丰籍80后导演卢加拿:新媒体电影为青年导演插上“翅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6 16: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卢加拿:新媒体电影为青年导演插上“翅膀”
psbCAFPHPTL.jpg
金羊网记者 丰亚辉
“一个男人,一辈子为什么不能只爱一个女人”,这几天,不少网友就这句话在网上展开激烈讨论,这是一部新媒体电影《回到那年夏天》的台词。这部仅花15万历时10天打造的电影,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网络播放超过1000万次,网友评论破万,蹿红速度堪比《老男孩》。
在接受《民营经济报》记者采访时,导演卢加拿表示,《回到那年夏天》是由一个精简的小剧组完成拍摄。然而麻雀虽小,却是五脏俱全,制作标准堪比标准电影。在他看来,在网络视频市场还相对混乱的今天,新媒体电影特别的是微电影要寻求出路,首先要在创作、制作上提高专业水准,提升内容质量;其次,是要提高版权保护的力度,规范网络视频市场。“观众与影视行业与网络视频平台其实是相互受益三位一体的,大家应该都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就是培育和经营好这个市场。”
影视团队向好莱坞“看齐”
如果说《北京爱情故事》的情爱太易,《致青春》的情节夸张,《同桌的你》青春喷溅一地,那么同是青春爱情题材的电影《回到那年夏天》的爱情则显得至纯至真。《回到那年夏天》是一部由珠江电影集团80后新锐青年导演卢加拿执导,讲述一段高中时代的唯美清新青春校园爱情故事的电影。
“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刚上高中时,其实还不知道上高中是为了考大学。后来各种学习压力逼过来,看见身边的同学都很努力,我才意识到,有一件叫高考的事情,而且似乎还是件影响未来的事情。”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卢加拿说,与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梦想类似,念高中时的他也曾有过梦想,就是做一名记者,做导演在当时从未料想过。
近年来,跨界导演的人越来越多,从徐峥到赵薇,再到郭敬明、韩寒,自编自导常常使导演被烙上个人英雄的色彩。虽然《回到那年夏天》是由卢加拿自编自导,但在他看来,《回到那年夏天》所取得的成绩,都归功于他的团队——“鸣拿影视”。
谈到自己的创作团队,他信心满满地说:“虽然运营条件和行业资历都还很欠缺,但我们的定位是发展成为中国影视行业中最专注、专业于影视创作、制作的团队,类似于美国好莱坞的studio。”
条件有限到令人“后怕”
《回到那年夏天》是在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拍摄完成的,卢加拿告诉记者,整部电影只用了10天时间花费15万,却跑了30个以上的场景,拍一部96分钟,全片剪碎后镜头量达1600多个。21人的摄制组2个司机6个演员剩下13个工作人员,其中12个是在校大学生。“这对于绝大多数剧组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拍摄任务。所以,我们拍完就觉得有后怕,幸好没有出现创作事故。”卢加拿感慨说,在剧组,导演其实就像个包工头,要懂得施工的专业问题,还要善于组织管理,调动每个剧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在他看来,今天的技术条件和渠道平台,使得年轻人想要成为一名导演,已经不再是多么难以企及的事。创作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都是作为导演最基本的素质。电影有工业属性、艺术属性和商品属性,决定了导演通常所面对的,不仅仅只是一个艺术创作上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环境下,我认为一个有导演梦想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价值观追求。”他笑着说,为了多年的电影梦想,青春就是要疯狂一次!
商业电影是重心
《民营经济报》:同一部电影,每个观众的观影感受都不一样,当您完成这部电影,撇开导演身份再看这部电影时,您觉得这部电影最为动人的地方在哪里?
卢加拿:有人说这是一个青春版的《归来》,剧中人物回到的是那年夏天,“归来”的是对青春那段最简单最单纯的记忆。这是一部很简单甚至很傻很天真的电影,我觉得动人的地方也就在于它的够单纯。
《民营经济报》:作为同类电影,有不少网友将《回到那年夏天》与《同桌的你》做对比,网友对《回到那年夏天》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对于观众的评价,您怎么看?
卢加拿:我在电影院里看《同桌的你》时,时不时会心一笑,影片确实有些情节和细节,跟《同桌的你》类似。我想,这主要还是巧合。又或者说,大家的青春经历或者记忆,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观众会对这两部影片进行比较,也是情理之中。
《同桌的你》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团队运作的片子,影片在很多方面的质素都优于《回到那年夏天》,观众会比较,我已经感到很开心。至于观众评价褒贬不一,这倒是可以平常心待之。我在这个行业也待了好几个年头,已经很清醒地知道,无论一个导演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都基本会碰到不同的声音。观众要是觉得《回到那年夏天》的故事不好,那我下次尽量拍一个更好的故事。
《民营经济报》:面对网友的负评,对您而言会不会构成压力?
卢加拿:负面口碑,也是一种关注。有关注,一部电影才会有观众。做电影的人都知道,一个电影上映后,最怕就是听不见观众的声音。当然,这绝不是说可以为了炒作,不管哪怕是负面的口碑,也无节操无下限地去推这部影片。
因为《回到那年夏天》不是一个一路高潮的电影,所以,有负面口碑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有不少观众因为大家都说这个影片烂,然后也去看看到底有多烂,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确实帮助了点击的攀升,但这个影片能够实现总点击的预期目标,最根本还是题材选择的原因。
《民营经济报》:受网络观众观影习惯,网络盗版等多重因素影响,在网络视频市场还相对混乱的今天,您觉得“微电影”或新媒体视频的出路在哪儿?对于您的下一部电影,有什么计划?
卢加拿:新媒体电影特别是微电影,制作门槛相对较低,除了专业的同行在做,准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都有。而微电影的创作本身是很多年轻影视人才成长的平台。我认为出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在创作、制作上提高专业水准,提升内容质量;二是要提高版权保护的力度,规范网络视频这个市场,比如其中的付费点播盈利模式现在还是很混乱。观众与影视行业与网络视频平台其实是相互受益三位一体的,大家应该都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就是培育和经营好这个市场。
关于下一部电影,我的计划重心还是做主流院线的商业电影。
笔友比网友更单纯
《民营经济报》:我记得,在《回到那年夏天》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一个男人为什么一辈子不能只爱一个女人?”这句台词几乎贯穿了整部电影。请您谈谈这部电影的爱情观,以及它向观众传递的核心价值。
卢加拿:一个男人一辈子为什么不能只爱一个女人?这是一个让男女都头疼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容易。其实,影片最后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是给了观众一种美好的心理满足,就是女主角认为男主角是爱着两个女人,而这两个女人,其实还是一个女人。我还是希望人们在不满意的现实中,能有对美好爱情的愿望和追求。
《民营经济报》:《回到那年夏天》有一个很大的悬念,就是男主角与女主角的“笔友”关系。相比“网友”而言“笔友”一词似乎还很陌生,那是一个怎样的“笔友”时代?
卢加拿:这是一部关于青春怀旧的电影。人要怀旧,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寻找一种能够承载特定记忆的东西来呈现这种情绪。而书信在今天,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书信却是互联网以前绝大多数人的共同记忆。“笔友”,是我上初中时中学生们生活中一种比较时尚新鲜的交往方式。那时候的“笔友”交往,可能比今天的“网友”交往要单纯得多。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记忆。
《民营经济报》:《回到那年夏天》勾起了一代人对过往青春的美好回忆,电影里的故事,与您的青春有哪些交集的地方?
卢加拿:就像上面说,每个人青春记忆的细节可能各不一样,但每个人的青春经验,却往往是大同小异的。拍一个这样的青春校园故事,对导演来说,调动的主要还是自己关于青春经验的记忆,我想这是最大的交集。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有交集。

psbCA1U0EUP.jpg psbCA5PSIFJ.jpg psbCAUJOF7T.jpg

该贴已经同步到 卢再紧的微博

楼主热帖
[站务管理] 请求删帖
[城事报料] 陆丰大塘侨校投百万更新设备,政府、乡贤助力
[城事报料] 石寨多人才,源于重视教育
[城事报料] 冬至,国级古村石寨有一个尊老重知识的好传统
[三唯论点] 让广场舞走进汕尾的乡村,强身健体丰富生活
[文化天地] 家乡印象·树

发表于 2014-7-6 19: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给个赞
 楼主| 发表于 2014-7-6 19: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我是童年 发表于 2014-7-6 19:17
给个赞

发表于 2014-7-6 20: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像机买多几台,分镜头加油!!剪接加油,演员加油。。。
 楼主| 发表于 2014-7-6 20: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小人物 发表于 2014-7-6 20:32
摄像机买多几台,分镜头加油!!剪接加油,演员加油。。。

发表于 2014-7-6 21: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4-7-6 21: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叶孤舟 发表于 2014-7-6 21:04
支持

发表于 2014-7-6 21: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多些融入海陆丰文化元素,米个不是潮汕话,是海陆丰话。
 楼主| 发表于 2014-7-6 21: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醉蝶阁 发表于 2014-7-6 21:38
应多些融入海陆丰文化元素,米个不是潮汕话,是海陆丰话。

发表于 2014-7-6 2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7-7 06: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发表于 2014-7-7 09: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发点是好,但是说实话还达不到《老男孩》那种层次,甚至是引起不了大家的共鸣,产生怀旧情结。
发表于 2014-7-7 11: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7-7 11: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发表于 2014-7-7 13: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17: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sy 发表于 2014-7-6 23:43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17: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243600878 发表于 2014-7-7 06:51
关注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17: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瓦拉瓦拉 发表于 2014-7-7 09:33
出发点是好,但是说实话还达不到《老男孩》那种层次,甚至是引起不了大家的共鸣,产生怀旧情结。

第一次执导,各方面肯定有疏漏。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