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显兵 发表于 2014-7-31 00:12:00

论海丰文化,请学者们解读这首民谣

本帖最后由 陈显兵 于 2014-7-31 00:25 编辑

这首民谣原作者是谁?
这首民谣内含什么玄机?
请汕尾、海陆丰文化学者阐释。

隆隆隆,骑马去海丰。
海丰人姓陈。
骑马去巡田
巡田生柳救。
柳救双头红。
长竹篙,短竹筒。
红心姐,做媒人。
做落地嗲。
做落大房。
大房人刣猪
细房人刣羊
拍锣拍鼓等新娘。
新娘垫时嫁
初一初二嫁。
初三抱你返外家。(凭记忆,可能记错,以下几句,近于流俗,不是原作者手笔)



因为蛋疼 发表于 2014-7-31 00:38:21

如果是外姓的人来问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楼主,姓陈的吧?

陈显兵 发表于 2014-7-31 00:47:00

因为蛋疼 发表于 2014-7-31 00: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是外姓的人来问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楼主,姓陈的吧?

引证一个时代的喧哗
和陈家可扯上关系。

我们研究文化,是非功过,公论。

陈显兵 发表于 2014-7-31 00:52:44

汕尾文化,海陆丰文化,靠大家共同研究,才是正理。

难怪潮汕文化跑来海陆丰收购文化。
原因何在?

我们拿不出一系列理论根据出来,我们只有模仿,没有超越。

陈显兵 发表于 2014-7-31 01:11:34

从艺术戏剧而论。
60年代,潮州戏就有了自己镇山剧种,自创文化。
「苏六娘」是西芦那个地区吧。
「辞郎州」是凤凰山那边的吧。
这些剧目和艺术演译,算是经典之作。

说我们的吧,很多剧种是移植的。不过套上海丰话而已。
幸喜后来,家乡戏曲工作者正视了这个问题。
西秦「文天祥」出于汕尾海丰戏曲家之手。
白字戏「龙宫奇缘」也原汁原味出于汕尾海丰戏曲家之手本。
汕尾渔歌剧「默娘」出于汕尾人之艺术策划。
这才是超越,继承和超越是父子关系。

出来和人家说文化,才有资格,才能和人家扳手瓜。
我个人看法。

糊涂仙 发表于 2014-7-31 06:18:29

佩服你。自身不强,怎么出去和人家抗衡。弱肉强食,不进则退,固步自封,最后死路一条。
不过对以上民谣,最后几句我爷爷教我的是:新娘垫时嫁,初一嫁,初二抱孩返外家,抱过来做秀才,抱过去做皇帝,皇帝奶捡狗屎,捡多多拖来卖,卖做钱,嗲做米,粒科啊老三,粒科啊老四,粒科(某人)架坟头猪。
这时候已故的爷爷教我的,后面增加的那些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创来戏弄我的。;P以前那个某人就是说我的名字。
还有一首颠三倒四的打油诗,文字太难表达了。有机会念给你听,貌似很多同龄人都没听过。

傻子 发表于 2014-7-31 10:00:02

陈显兵 发表于 2014-7-31 00: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引证一个时代的喧哗
和陈家可扯上关系。



最后的结束语我帮你续上

人人问我做正猛,俺陈家的快种是怎些:lol

lsw20030131 发表于 2014-7-31 10:01:53

听到这首民谣,就禁不住联想到大地主陈月波{:5_172:}

过河卒 发表于 2014-8-1 23:36:49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 于 2014-8-3 00:00 编辑

(版本一)
铃(隆1)啊铃,骑马去海丰
海丰人姓陈
骑马去巡田
巡田生柳枝
柳枝生茶瓶(房)
茶瓶生橄榄
橄榄双头红
长竹篙,短竹筒
红心姐,做媒人
做卓(在)地嗲
做卓大房
大房人刣猪
细房人刣羊
拍锣拍鼓等新娘
新娘垫时嫁
初一初二嫁
初三抱仔返外家
屎又流,尿又流
顶罾咬漏(丢落)粪瓠头
这边叔婆喊食茶
那边叔婆喊食茶
一个吒嬷食未够
店到壁边吗吗哭

过河卒 发表于 2014-8-1 23:44:24

本帖最后由 过河卒 于 2014-8-3 00:01 编辑

(版本二)
铃(隆1)啊铃,骑马去海丰
海丰人姓陈
骑马去巡田
巡田生柳枝
柳枝生茶瓶(房)
茶瓶生橄榄
橄榄双头红
长竹篙,短竹筒
红心姐,做媒人
做卓(在)地嗲
做卓大房
大房人刣猪
细房人刣羊
拍锣拍鼓等新娘
新娘垫时嫁
初一初二嫁
初三抱仔返外家
人人问伊做穴早(人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快)
六月早种是酱生(这样)

儿时学会的两个版本,上一个是梅陇版,这一个是海城城东一带流行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海丰文化,请学者们解读这首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