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为公平水库的建设者们树立丰碑?
本帖最后由 有话就讲 于 2014-9-10 10:18 编辑该不该为公平水库的建设者们树立丰碑?
第一次去公平水库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只知大概是十岁上下,印象最深是因为当年的水库边有闸头糕吃,也许当时太穷,感觉当时的闸头糕特香,今天重游看着库中水浪翻滚,霞光耀耀心情还是相当的澎湃。
公平水库开建于59年10月,耗时8个月完工。集水面积317平方公里,库容3.83亿立方米,是一宗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国家大型水库.
今天人们对公平水库的了解只停留于它的功能与作用:捍卫着下游30万人民生命财产和2万公顷农田设施安全,担负着汕尾市区、公平、可塘、赤坑等城镇工业和30万城镇居民的生活供水重任。设计灌溉农田面积14466.67公顷,现灌溉农田11200公顷,占全县农田面积的40%;电力装机容量3140千瓦,年设计发电量600千瓦时。
不知的人,看到一望无际的水库还以为它是天然生成的。其实不是,公平水库是纯手工打造出来的,包括直通西闸的黄江河。我对公平水库的认识是从老父亲讲古中了解的,所以印象特别深。
老父亲讲起公平水库与黄江河的历史,那是摇着头 ,咬着牙根、口气有点打颤地向我诉说当时的历史。59年最现代化的“机械”就是牛马,几百平方公里的地方都是靠双手挖、靠双肩挑出来的,当时的情境可以用非洲角马群大迁徙的壮观场面来形容,千军万马,挖的挖、挑的挑,各个大队有专门的鼓手与铜锣手和吹号手不停地打着鼓、敲着锣、吹着号,为挖土挑土大军打气加油,大叫冲呀.....劳动场面最夸张的就是冬天里也是赤身短裤,老父亲有一次穿多了一件衣服,大队长立刻就批评。老父亲说,有一天他实在撑不下,手掌脚底肩膀都磨破出血,和几个同伙一商量就躲了起来想休息一天,最后当然逃不过站灯脚的惩罚。挖水库大军当初唯一的福利就是能吃上不算饱的饱饭。
就这样8个月的时间里,生硬硬的挖出几百平方公方里的水库与黄江河。其工作量之大若放在今天用现代化机械挖土机、推土机、泥头车等等来完成也是要相当的时日 ,这在海丰的历史上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奇迹,堪比长城。
劳动者是最光荣的,劳动者是最伟大的,劳动者没有功劳 ,劳动者只有付出,今天对公平水库的介绍没有劳动者,这是多么的不公平,该不该为劳动者树立丰碑?
谢谢支持市民网。建设公平水库对很多老辈人来说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了。听老一辈人说,工作任务繁重,在当时缺少粮食的情况下又吃不饱,这就是真的要马跑,又不给吃草(物质匮乏的年代,想吃也吃不了。),很多人在劳作中不堪重荷而吐血!向公平水库的建设者们致敬,他们确实是伟大的。如果找出当年水库的建设者,回忆其中的细节,出书立传,也不为过。高亮推荐阅读。 如果楼主能在文中具体描述某位参与建设者在劳动中的辛苦,作为一个点,突出主题,会让文章更有血肉,也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也是小版在考虑是否给予精华时踌躇的原因。 {:5_142:}{:5_142:}{:5_142:} {:5_142:}{:5_142:}{:5_142:} {:5_142:}劳动最光荣的背后是:劳动很辛苦!!!! 劳动者的辛苦谁能懂 卢再紧 发表于 2014-9-9 12: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劳动最光荣的背后是:劳动很辛苦!!!!
{:4_102:} 有话就讲 发表于 2014-9-9 10: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楼主能在文中具体描述某位参与建设者在劳动中的辛苦,作为一个点,突出主题,会让文章更有血肉,也更具 ...
谢谢!我当时没想太多,只是想说说当时站在水库坝上那种心情,也想让年轻的一辈知道有那么一段血泪史,不要饮水忘了挖泉人。 卢再紧 发表于 2014-9-9 12: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劳动最光荣的背后是:劳动很辛苦!!!!
嗯。尤其是底层的劳动人民,咱们的祖父辈都是穷苦劳动者。工程浩大的公平水库造福本地百姓,吃水不忘挖井人,应该为这些建设者树立丰碑。 几十里大堤乃肩挑而成,奇迹也!“暗睏早醒,担重行猛”之音,至今仍历历在耳矣! {:5_142:} 问题是这千军万马的要怎么立? {:5_142:}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