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理 发表于 2014-9-23 09:57:04

海丰县城老大街现在的破旧不全是坏事,才有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老大街可以朝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方向发展,那时,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不可估量,传统民间工艺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民间艺匠高手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还是请网友们抽空关注这抛砖引玉之文。谢谢。。

林地理 发表于 2014-9-23 16:12:17

家乡好 发表于 2014-9-22 20: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高手在人间,教育局长宣传部长之职也委屈。
官场要是多一点先生一样的人才,海陆丰不至于变根。

我们普通市民,有义务和责任发挥作为市民的最大公约数,将依旧在岁月中静静流淌的历史文化找出来,让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古老的海陆丰隐藏着无尽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等待着我们去开发。海丰、陆丰、汕尾市区、红海湾、陆河各地都有。它们连同我们的原生态自然环境,才是我们引以自豪的资源。

夏花缤纷 发表于 2014-9-23 16:20:52

{:5_142:}

教辅在线 发表于 2014-9-24 14:46:52

林地理 发表于 2014-9-23 09: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海丰县城老大街现在的破旧不全是坏事,才有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老大街可以朝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方向 ...

说得好。

林地理 发表于 2014-9-24 22:46:26

夏花缤纷 发表于 2014-9-23 16: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你的鼓励,我从彭叔和陈姨短短的接触交流中,学到一种可贵的品质,就是做一个脚踏实地,专心致志的劳动者。

林地理 发表于 2014-9-29 13:00:40

这些天跟制鼓艺匠高手彭父子俩接触中,实实在在发现制鼓错综复杂,制木桶,拉牛皮,调音质等几十道工序都是高深学问,这种绝技才能做成原生态的皮鼓,才能配上国家级非遗白字、正字、西秦戏陆丰皮影戏,但是制鼓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不是非遗传人,天理不公啊,那位领导发现良心。发发慈悲。难道要给这些老百姓看到绝望。

醉无眠 发表于 2014-9-30 09:42:31

国庆期间,想在县城转一转,马思聪故居再去一次,呵呵。

林地理 发表于 2014-9-30 18:04:03

醉无眠 发表于 2014-9-30 09: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国庆期间,想在县城转一转,马思聪故居再去一次,呵呵。

好,马思聪的出生地和故居都走走,更好。

肖衣轩 发表于 2014-9-30 23:21:56

纹面 现在很难找了

林地理 发表于 2014-9-30 23:58:10

肖衣轩 发表于 2014-9-30 23: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纹面 现在很难找了

因为年轻的不愿意接班,海丰县城中山中路即大街那两位纹面老艺人手艺还不错。

林地理 发表于 2014-11-10 11:53:33

据海丰县志,嘉庆元年(1796),海城桥头彭姓经五云峒洪氏妈嫡传的制革作坊,所产光沙皮(熟牛皮),经腌、淹、薰、洗、晒五道工序,质量上乘,享誉省港。
海陆丰民间工艺保留较好的是陆丰东海镇。近日见网友银华先生的诸多乡土文章。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12 20:13:40

{:5_142:}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12 20:56:21

连接这条近代广汕官道过境干线中山路的是,龙津古桥。始建于1463年,1638年重造,后数次维修,桥墩一直是原先的,现貌是1925年的。五百多年了,经受无数地震台风,依然顽强挺立。可以说,海丰明代县城,老大街,龙津古桥,一起诞生,同享兴衰,见证历史。桥头市是历经七百年之久的海丰四市十四墟之一。至今桥头早市照旧热闹非常,人声鼎沸。龙津河重返昔日河水清澈,鱼虾欢唱之时,您再站在古桥上,更是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搜救民间工艺 塑造老街文化 传承生态文明----以海丰县城老大街为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