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理
发表于 2014-10-2 06:18:11
村野风话 发表于 2014-9-30 22: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啊,水墘之前是名村,现在不怎么样了。在陆丰发展的历史中,水墘有一定的影响力。可惜,现在关于水墘 ...
我对水墘的资料更少,当初好像是你们大宗祠庆典的网络资料。
我有一个习惯。现在不敢写与自己的专业素质没有联系的,而且要实地考察过的,至于参考资料不照搬别人的,除了正史,也喜欢有些微博等一些不上台面的谈论,那不是官方的,是平民的。然后,去伪存真,客观分析,写出自己的话。
你是水墘人,文字功底不错,知道我的意思吧。
村野风话
发表于 2014-10-2 09:51:29
水墘留存下来的资料很少,族谱有记载些,民间故事和传言有些,不知陆丰县志有记载多少?没有资料没有史证,水墘的历史几乎是空白的,唉!所以,一句话:空有其名
关注哥
发表于 2014-10-3 08:43:54
关注!
林地理
发表于 2014-10-3 09:45:31
243600878 发表于 2014-10-3 08: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注!
谢谢关注,但我的宗旨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没有指点江山的雄才大略,是现住在海城的海陆丰普通市民,尽点自己的本分。
关注哥
发表于 2014-10-3 09:56:42
林地理 发表于 2014-10-3 09: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关注,但我的宗旨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没有指点江山的雄才大略,是现住在海城的海陆丰普通市民,尽 ...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4_102:}
林地理
发表于 2014-10-3 10:31:15
村野风话 发表于 2014-10-2 09: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水墘留存下来的资料很少,族谱有记载些,民间故事和传言有些,不知陆丰县志有记载多少?没有资料没有史证, ...
以中国地方志的传统习惯,记载的多是功成名就的官宦文人,而以德传承世代的陈氏,陆丰县志可能有名留青史的贤达记载。水墘陈氏祖祠追报堂重建落成庆典,是不错的资料。但是,德者,润物无声,点点滴滴,需要在细心考究。很多好材料在乡土中,宗亲中。
林地理
发表于 2014-10-11 23:37:06
本帖最后由 林地理 于 2014-10-11 23:44 编辑
每天在网上看到不少年轻人给我这篇文章的回帖中,说他们爱上这条破旧大街的文化时,我欣慰。我相信传统文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的。
林地理
发表于 2014-10-12 12:44:42
这些日子,在老大街看到许多虔诚的善男信女,往基督教堂,三山国王庙拜祭,尽管家庭主力去的比较少,但他们或她们的祷告,对整个家庭成员的善良诚实起到一定的作用。要是海丰八景之一,万寿晓钟所在地的南宋名刹万寿寺能重现旧貌,又多了一个民众喜爱的佛教圣地。二千多年的佛教基督教道教儒教等都是教育人们扬善的,这就是我们要传承的传统文化之一。
可惜,中山路及其附近的公产,不少人虎视眈眈,再不加紧保护,以后要开发老街文化就没有公共地盘了。比如,万寿寺废墟即总工会旧址就有单位想蚕食了。危在旦夕。
煮茶听雪
发表于 2014-10-14 13:31:42
这条街我走过,也带人去买过海丰的特产,来旅游的人还是挺喜欢这里的旧时光的
国庆一虎在海丰
发表于 2014-10-19 16:09:30
值得讨论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12 20:14:13
{:5_142:}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12 20:55:24
连接这条近代广汕官道过境干线中山路的是,龙津古桥。始建于1463年,1638年重造,后数次维修,桥墩一直是原先的,现貌是1925年的。五百多年了,经受无数地震台风,依然顽强挺立。可以说,海丰明代县城,老大街,龙津古桥,一起诞生,同享兴衰,见证历史。桥头市是历经七百年之久的海丰四市十四墟之一。至今桥头早市照旧热闹非常,人声鼎沸。龙津河重返昔日河水清澈,鱼虾欢唱之时,您再站在古桥上,更是美不胜收,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