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个生命和着血泪凝成的壮丽史诗 --文天祥诗集读后
本帖最后由 有话就讲 于 2014-9-30 11:13 编辑用整个生命和着血泪凝成的壮丽史诗 --文天祥诗集读后
文/李纯良
公元1276年(宋德祐二年)二月,南宋王朝的最后一个堡垒都城临安被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以右丞相兼枢密使身份的状元公文天祥,集合残军败将一路南下,企图力保南宋在中国南方某地建立小朝廷以维系正朔。不幸的是,当宋军刚刚逃到广东海丰县地面一个叫做五坡岭的地方准备埋锅造饭时,被尾追上来的元军围剿,文天祥寡不敌众、仓促被俘。这一年已经是公元1278年(宋景炎二年)冬12月。之后,元军将他押解北上燕京,软禁两年有余直到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这是宋朝150年历史即将终结的时候,也是文天祥抗元护国的最后阶段。在这7年多的时期内,作为南宋最高官员,文天祥亲历了宋元多次大战和主持内政外交,洞察了当时的社会和民生,用笔和着自己的血泪如实地系统地记录了南宋灭亡的史实。因此,他这个时期的诗词作品,具有直追杜甫的现实主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和史诗般的艺术价值。 目前所知留存下来的文天祥作品多为诗集。分别是:《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辑录自撰诗词六百八十余首,其中重点收录在“二录”里的诗词400余首。以及附丽诗集之后的序文等散文作品。名作《正气歌》就见于《吟啸集》的卷首。 文天祥的几部诗集,按题材划分都属于记事诗集。整个诗心都是围绕抗元护国,始终不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坚强斗争决心写下壮丽史诗;录下实际斗争经历,读后动人心弦、令人感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美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文天祥在患难之中,把经历见闻,一一写为诗篇。在他被押解去元大都以及半路从镇江逃亡的路上,开始构思编整,于1276年闰三月在江苏通州时正式编辑,定名《指南录》,表示南下参加抗元斗争的决心和意志,并于同年5月,逃到福建福安编定共为四卷。“指南录”之为名,源于他的《扬子江》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南“代表大宋,代表祖国!其本意盖在一心向南,南方才是他的国、他的家,诗集记录和反映的就是他自己的最大愿望、总思路和心声。这在文天祥自编《指南录序》里有较详尽的自述: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记录了他从《赴阙>起,也即他从赣南老家 脱离逸居生活,起兵勤王,到南下福州这一段时间,全心全意投入抗元斗争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史实。如《指南录》卷三记述他从镇江逃出元军大营,一路颠簸到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的经过。合诗与序来看,十分惊心动魄。其《出隘难》诗前小序云: “北于市井尽处设险,以十余马拦路。予等至隘所,马惊,意甚恐。幸北军皆睡,因得脱。” 袖携匕首学衔枚,横渡城关马欲猜。 夜静天昏人影散,北郡鼾睡正如雷。
当时的危险境况,作者等人的急迫忧虑与事后的庆幸之情溢于言表,宛如目睹。接下来,诗人又经历了一个个风险危机,在真州、扬州路过时,还差一点被当做奸细逮捕冤杀。同卷载纪他途中在经过某处俯卧隐蔽在一个土围背后,这时刚好有一个元军巡逻队出现:“昼阑万骑忽东行,鼠伏荒村命羽轻。隔壁但闻风雨过,人人顾影贺更生!”其境、其情、令人叹惋者久之,始终捏着一把汗在手心! <指南后录>一二两卷的大部分内容,记载的都是万里北征的生活史实。读者这些诗句,我们似乎可以按图行进,跟着文天祥的脚步从广州出发。过梅岭,沿着赣江入鄱阳湖、进长江,东下建康(近江苏市南京市),经大运河到淮安。然后登岸,弃舟楫而改就车马,过山东入河北,最后到达大都。 这段时间内的每一篇诗词,就如同一幅幅图画,详尽描绘了诗人看到沿途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镜像,而自己身为国家栋梁,却只能眼看着而毫无自救救人的办法!其痛苦、自责和无奈之深可想而知。 《指南》二录载录的诗词内容,主要呈现以下共同特征:一是记述沿途亲见的社会现实,反映宋朝遗民怀念故国的沉痛心情。如《平江府》诗,诗前有小序云:“予托病卧舟中,旧吏三五人来。遗民闻我经过,无不垂涕者。......”
楼台俯舟楫,城郭满干戈。 故吏归心少,遗民出涕多。
(--《指南录》二) 战火四起,兵患猖獗,招降纳叛,生民涂炭。这就是现实!诗人给我们勾勒出一副令人心碎的冷酷画面。 二是摸写北兵南戍的痛苦,反映蒙古士兵不愿战争的心情。如《登淮安》诗写道:“时时逢北人,什伍扶征鞍。云我戍江南,当军身属官。......”(<指南录二>)诗人借北兵之口,描写出人民普遍厌恶战争,尤其是下层士兵,离家背井,南下打仗的无奈与可怜。 三是抒发诗人在历经百般掠劫、巨大精神折磨之后的深刻感受。这方面的代表作就是《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这首诗是作者被元兵解往燕京后在狱中所写。“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高度肯定支持他顽强斗争的“正气”,认为“正气”是人类最崇高的德性,有了它,承平时期能够在政治上发挥卓越的才能,危难时期能够对敌人坚持斗争,表现宁死不屈的气节。虽然这种“正气”是和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分不开的,但它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战斗精神。全诗感情炽烈,充分反映了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面貌。这是一个被俘者的自祭诗,也是一个失败者的墓志铭! 从艺术上看,文天祥诗文的特点是情真语挚,不假雕饰。 文天祥诗文集所收全部作品,有着明显地分野。如果从时间上划分,以他赣州起兵为界杆。起兵前的作品,很多是应酬之作,价值不高,其中一些诗文或感伤哀愁,或隐逸恬退。虽有不少情志精雅的小品,但整体并无精美大器之作。起兵之后,文风大变,悲壮沉郁为主基调,刚烈酋劲的气概溢于言表。文天祥诗文风格的转变,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可以解释:生活经历的改变,诗文的格调也相应随之改变!这是一般创作的本质要求;同时也证明“愤怒出诗人”,“诗要饱满激情”这一根本的诗词创作规律。 文天祥的诗词作品不单单是用墨写成,而是和着他的血和泪,甚至整个生命!因此,他后期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较高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
原创作者 李纯良 转载于人民网强国社区> 强国论坛 如果要看文天祥的诗词,在网上搜一下应该可以的。 人间㊣道 发表于 2014-9-30 16: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要看文天祥的诗词,在网上搜一下应该可以的。
很少看到文天祥的诗词。 看就容易,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弘扬精神才是读懂会读。 功夫茶客 发表于 2014-10-7 09: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就容易,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弘扬精神才是读懂会读。
说实话,现在的年轻人,对民族英雄文天祥这个人不甚了了,对他的诗词感兴趣的也不算多。不象60或70年代的人,喜欢阅读。我记得我小时就很喜欢阅读,读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国演义就看了三遍,三言两拍,七侠五义,水浒传,还有一些外国名著,比如非常好看的“基度山伯爵”也看了两遍,也由此奠定较好的文字功底与语感,现在的年轻人,别说阅读,连字都写不好,“提笔忘字”是正常现象。网络的迅速发展,很多人已离不开电脑、手机了,虽然通过这种渠道也有一定意义的阅读过程,但这与看书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对文天祥事迹及其诗词感兴趣的实在不多。 阿凡提 发表于 2014-10-7 1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实话,现在的年轻人,对民族英雄文天祥这个人不甚了了,对他的诗词感兴趣的也不算多。不象60或70年代的 ...
说的很对。现在我国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不但比日本差,比韩国朝鲜越南俄国都差很远。有时有人去文天祥公园溜
一眼那也纯粹只是饱眼福而已。应该说这是民族的杯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