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湾旅游区“鼓”字之错
本帖最后由 汕国之尾也 于 2014-10-2 21:48 编辑红海湾旅游区“鼓”字之错 绝大多数游客是去看风景的,不会对一些错别字很在意的,我本来也不想去纠错这“鼓”字小篆的写法,可一个想申请为4A景区的旅游示范园区,这个字之错的确有伤4A景区的大雅,观音庙是一个人造景点,对于一个刻字,就不一样了,错了毕竟有遗害了下一代人,错别字还有煞风景区的。
在现代汉语中“鼓”字是这样的解释: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来传播信息。 象型字典是这样解释的:“壴”是“鼓”的本字。壴,甲骨文 在“鼓” 的上面和两侧各有一只手 (“又”的简化),表示以掌击鼓。造字本义:众人以掌击鼓。有的甲骨文 省去左右两只手。当“壴”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 再加“攴” (持械击打)另造“鼓”代替。金文 、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文言版《説文解字》: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从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周禮》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鼓、臯鼓、晉鼓皆兩面。凡鼓之屬皆从鼓。 白话版《说文解字》:鼓,用皮包廓蒙覆的乐器。鼓是春分时节的音乐,万物包廓着皮壳而出,所以叫做“鼓”。字形采用“壴”作边旁,字形右边的“支”,像手持椎棒击鼓的样子。《周礼》说鼓分六种:雷鼓有八面,灵鼓有六面,路鼓有四面,鼖鼓、臯鼓、晋鼓都只有两面。所有与鼓相关的字,都采用“鼓”作边旁。由此可见“鼓”字的演变是由“壴”和“支”构成的。下面的二幅图片就可以说明这演变过程,
八十年代正式出版社出版的封面的“鼓”字;
古代字帖的“鼓”字;
当代书法家仇高驰书写的“鼓”字;
作为想成为国家级的旅游胜地,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确实不该,对于这个字的错误和修改意见,是否会被采纳呢?至于如何采纳,就不得而知了。 当代书法家仇高驰书写的“鼓”字;
长知识了 关注 {:4_120:}{:5_142:} 还真没去注意 为什么会这样?不会别有用心吧? 莲花山上大佛后面的字也出现错字,本应是剪字成了前字。 可能是石匠小学没有毕业。乱来的。 错别字错就错错在有煞风景区 观音景区的那些人文人造景点,也不论不类,还想申请4A景区,做梦吧!!!!! 丢脸丢到太平洋去了{:5_172:} 不明 首先先谢谢你的细心,一般人是不会去注意这个小节的。若果真的错了就改嘛,很反感牵扯到什么其他问题去。 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确实不该 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确实不该 那个是什么字啊!真不懂. 关注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