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有话就讲 于 2014-10-14 11:55 编辑
文/银华
游粤东名镇甲子,是笔者多年的心愿。很早以前就听说,甲子人宴请客人尚用当地特产自制的鱼丸,一旦筷子夹滑了丢落地上,不用着弯腰去捡,它会像乒乓球一样弹跳回桌上;这传说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瀛港甲子镇的鱼丸用料新鲜,做工精细,质量上乘都是大家所公认的;还有,这里曾是南宋末年宋帝避难之地,一山一水都有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离不开陆丰先民忠君爱国的义举,百姓中代代传扬的故事其实质是我华夏民族魂之瑰宝。深秋的一个周末,应甲子朋友老谢之邀,来到了甲子镇。 在成书于乾隆十年的《陆丰县志》中,“海甲吞潮”位居八景之一,其景点的特色是“潮来人字水”,其港外海域风光秀丽,水面平坦,奇礁异石点缀其间,无风无潮时平静如镜,一旦风生水起,潮水从外海涌来,形成一个个“人”字的形状,立于岸边眺望,其壮观、其气势不亚于钱塘江潮。 待渡山位于甲子港岸边。待渡山又名“大胆山”,这两个名称均由南宋末年宋帝路过而起的。待渡山乃宋帝兵马在此驻扎待渡而得名,“大胆山”是缘于宋帝一路落慌惊恐而来,到甲子驻扎后,当地百姓奋起勤王,有甲子名士范良臣捐钱粮犒军,有渔民首领郑复组织义军勤王,既解宋帝缺粮草之围,又增加熟悉水战的兵马,宋帝当然心有所安,“大胆山”,也就是宋帝到此之后不再惊怕了的意思。《陆丰县志》、《石帆纪略》皆有记载:“宋景炎元年冬十二月,端宗航海驻跸甲子门,良臣公给军饷三日”。渔民首领郑复翁,慨于宋室危亡“锥牛誓众”奋起勤王,被封水军都统,护驾西撤至新会涯门。后复翁于伶仃洋战敌阵亡,遂被溢义烈侯。据传,郑复翁举义勤王,夜袭元军,以顺济宫为联络点,吹螺为号,于宫前之东宫渡口下水突袭敌船;护驾西撤,义师海上遇敌英勇善战,顺利到达涯门。 在待渡山上的进食亭和复翁亭是甲子人民为纪念范良臣和郑复忠君爱国义举而建的。虽然岁月已流逝了700多年,但甲子人谈起这些事宛如就在昨天,他们都以先人的义举为荣。面对进食亭中范良臣的雕像,我感慨良多:疾风知劲草,在兵荒马乱、大厦将倾之际,范良臣、郑复以及当时勤王的陆丰百姓,他们从未领过朝廷一分钱的俸禄,也不企图穷途末路的皇帝日后能给他们什么赏赐,认准的就是大宋江山不能倾倒,这是华夏族群根之所在,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倾尽他们的家产,甚至垫上生命也在所不惜。甲子港外涛声依旧,莫不是在日日夜夜为昨日壮士讴歌颂赞? 待渡山下是天后宫,宫门前有一对石狮子,造于乾隆年间,传说:清同治年间,一外国商船航海至此,中有力士见门前一对石狮,赞赏之余,两手运力抱起一只沿台阶而下,放于江边,戏我“东亚病夫”,时人群中闪出布衣大汉张瑞正伯,只见他仅一臂抱起石狮,上前放回原处,令力士叹服(因瑞正伯用力过猛,至石狮底座碰缺一角,至今旧痕犹在)。 历史写于书上,很少有几个人去研究,历史写于大地,存于口碑,意义就大不一样,它天天都是活的。甲子待渡山,天后宫,甲秀楼,进食亭,复翁亭,番人坟,将军庙,古堡炮台,妈祖双花缸石,莺歌逐鲤,潮来人字水,双帆挂海,五马渡江石,登瀛坊,燕子矾等均是秀丽的旅游景点,同时也是一页页生动的史记,欣赏它们,解读它们,千年不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