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螺河史 拳拳赤子心
本帖最后由 有话就讲 于 2014-10-22 10:27 编辑悠悠螺河史拳拳赤子心
文/银华
流经于陆城东海镇的这条大河,发源于陆河县与紫金县交界的三神凸山,从源头至乌坎港出海全长一百多公里。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以来,她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两岸人民,两岸人民将之誉为母亲河,两岸人民用爱心和智慧为她妆扮。她昨天灿烂的历史,今天如诗如画的秀丽,点点滴滴都是两岸儿女的自豪。
笔者在这里认为应该给她正名,她不是叫“东河”,而是叫“螺河”。历史上是叫螺河,现在乌树水闸以上也无异议的叫螺河。只是到了一九六一年“三河归一”后,在乌树分支开挖一条新河道到望洋,建五十孔的桥闸成为望洋水库,一条继续走老河道流经东海镇。从那时开始就有将流经东海的这段河道叫东河,将望洋那一段新开挖的河段叫螺河。如官方的两个单位名:管理东海穿城河段的叫“东河管理所”,管理望洋水务的叫“螺河管理处”。其实,望洋那一边实际意义上是水库,一年中只有汛期才泄洪放水。东海穿城河段才是名符其实的河。尽管现在流量少了一点,但她是真正的螺河。
史料对螺河两岸建设的记载很少,据《陆丰县志》载:"邑南门外当新旧墟间,长一十三洞,宋宝佑甲寅(1245年)知县肖泰夫建。"这里指的是迎仙桥,距今近七百年。金钗桥是元朝建的,但仅是口传。其他有什么记载笔直就没了解到。
百年前穿城河段的景观 笔者接触到的与这条河有关的最老的资料是一张民国初年的房契,一九一七年由当时的陆丰县政府颁发。契面的内容是“业主某某人,衙门口(即现老县府门口)房屋连地多少市井(一市井就是一平方丈,相当于11.11平方米),东至……,西至……,南至溪边沙滩,北至……。”这张契记载的房产当时是一间理发店。从这张契上可看到一百年前的北堤路大概状况:河边是沙滩,沙滩上是民居,临河一些地方是风围,里面种竹或种菜。民居与县府相隔有一条大路,也就是县衙车马、官轿出入的大道。但据长者回忆,这是一条河边沙滩上的大河堤,黄土路面,宽仅三、四米,解放初期还保留着,仅容两辆手拉板车对向通过。县衙门前这条路周围百年前可是不简单的商贸中心:路的下面是很宽的沙滩,从陆河上游开来的舢板船满载着山货来这里贩卖,下游从乌坎港入来的水货也来这里赴市。当然卖的都是与当时生活条件相关联的生活用品,无非是柴草、木炭、鱼菜、粮食、布料,还有碗钵。货上沙滩摆卖,船泊迎仙桥下。河边沙滩上的集市,其他货物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那怕象今天肉菜市场的垃圾也被汛期的洪水冲走了。唯有一种商品留下了显眼的记忆,那就是陶器,水缸、瓮、碗、钵。主要是在运输过程中打破的,船靠岸后完好的卖掉运走,这些破的就缷在沙滩上,以致那里的河边到处都是破瓮片。在那里卖水缸和瓮很有特色,每个摊子(俗称瓷樆仔)都在河边挖一个小水堀,购客来交易时把选中的水缸或大瓮压在水堀中试水检测,要是有水渗漏进来那就是次品了。很科学。
从县府出来过迎仙桥,走大街、马街,这是当时唯一的官道。 以县府为中心,以螺河两岸为舞台,这就是百年前东海滘墟的中心。
东南茶楼与平安堂
在县府隔河相对的南堤,即现“女人世界”斜对面,有一间当时全墟最著名的东南茶楼。在河边搭建,有上下两层,能摆下30张酒席。底层大部分建在河面上,水下打桩起来支撑。二楼比一层内缩一点,重心主要落在陆地上。笔者没缘亲睹这栋楼,但凭长者这样的介绍,就觉得当年东海的东南茶楼那是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远眺河图峻岭,近接龙山烟树,一江绿水脚下过,把酒临风,日叹南来北往名利客,一船载了又一船,追波逐流不醒悟!夜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叹人生苦短,今朝可惜!那可真正是不是神仙也胜于神仙!而且这里是大众化的买卖,货美价廉。一个碗口大的大包只要五分钱,里面有肉、有虾仁,还是一个蛋黄。要包进这么多馅可想这个包有多大了!上墟赶集的四乡群众,还有行船运货的商人中午都来这里“踏茶楼”,或三菜一汤二两酒,或一碗粿条汤,丰俭由人;但特别要警惕的是那些“少爷哥”,因为东南茶楼的茶点是吃后凭盘计价的,“少爷哥”来到后拿大包、拿饺子、拿“烧米”,拿“煎锥”、油条。在用餐过程中趁伙计不注意,把盘子塞落脚下的竹缝丢落河里。比吃霸王餐还可恶。当然了,外地人来到东海都想到东南茶楼破费一趟,回去后又免不了一日复一日地向旁人炫耀一番。这就是“一顿东南茶楼吃三年”的来历。
东南茶楼东邻的是“平安堂”药店,该店兼会自制祖传的胃药,很出名;这两家铺号均是东海当年的“大哥大”。再向东的沙滩上是杉篱铺。百年前县衙门口及对面的河边是饮食、医疗、建材及其他商品的集散闹市。这一切均与这条螺河息息相关的。
盛世春风两岸绿 百年前的螺河两岸虽然很美,但她总的形象犹如是一个未经打扮的村姑。解放后,历任陆丰县及东海镇的领导都在为螺河及两岸的建设不懈努力着。东南茶楼那一带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拆除作南堤路,迎仙桥头南侧到东海镇府这一段是在七十年代初拆通的。未拆之前,竹仔街的民居后面都有个风围一直到河边,在家里的后风围就可临河垂钓,是没有现在的南堤路的。迎仙桥头北侧西段临河一边也是有房屋商铺,与当时的国营一旅社隔路相向,这些临河房屋应该是在七十年代初拆除,通过这些拆建,初步具有南、北堤大道的雏形。以后,当地政府不断对大河两岸进行建设,一九七七年还号召全镇东风、红卫、向阳、新光、南堤五个居民区的群众每人丁出一粒石角来切河堤。河边的石堤不断延长,不断加高。打通最后一个关节是一九九七年的红光保昌寨的水门仔路段,这样,东北起于河东镇府附近,西南至城东镇望饶八孔水闸全长近十公里的南、北两岸大道全部贯通。把昔日的沙滩变成今日的河边大道,东海的市容迈了一个台阶,上了一个档次。也为东海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河堤切好后,两边河岸要绿化种树。当时是郭枪任东海镇的党委书记,他将两岸河边当作自己的花圃一样来用心。组队去外地参观取经后,于一九八二年春在两岸近十公里的河堤种上柳树。柳树长得很快,经年就成荫。时笔者上高中,读到北宋诗人柳永的《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句,加上卓之老师很会解读,再来河边柳岸慢步,恍惚走进千年前的杭州西湖,那是很有诗情画意的,由衷赞叹家乡螺河真美!
要管养好河边的柳树可不容易,先是担心南北堤是大路,人来人往怕种不活,于是落实专人浇水和管理,每株柳树苗都用三根竹子支住。到种活了,长高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经常有孩子爬上河边的柳树玩耍,树枝折断是小事,要是不小心跌落河里问题就大了!于是郭书记安排四个民兵在河边巡逻伏击,第一天就抓了十多个爬树的孩子,全部关到镇府礼堂中“办班”教育,没有写保证书和家长担保不让回家。郭枪书记很凶很严的管理方式背后其实是关爱,这一招还真灵,柳树种成功了!约十年后,柳树被台风打折了很多,加上生虫害,到九二、三年时,东海镇将部分病树挖掉,间插换种桃花心木。这是乔木,大城市的风景树,但种在河边不适合,没两年就触到上面的高压线,不得已又再砍掉,到九七年改种现在看到的小叶榕。而且种的范围也延长了一倍,东海镇管辖的这一边一直种到神冲村后。现在,整个河边约有二千棵树,每年要修剪一次,工作量是很大的。
悠悠螺水悠悠情 笔者去年曾写过《东海的桥》一文,详细介绍螺河穿城河段上六条大桥的历史。每条桥的建造都是东海人民对母亲河热爱的体现。迎仙桥是当年陈景怀的东兴集团公司捐建,人民桥是徐金汉的永利公司捐建,龙山桥是陈炉的联大公司捐建,金钗桥是俞镇茂先生捐建。那段时间,乡贤们捐资建桥是很热情的,几乎是争着建。笔者参加金钗桥的落成典礼,捐资方俞镇茂的发言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一句话: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能让我捐资兴修建金钗桥,给我一个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机会。只有神冲桥是政府支持老区建设建成的,龙潭公路桥是324国道改道时公路工程建成的。特别要赞扬的是乡贤钟声坚先生一九九六年捐献巨资整治螺河。点点滴滴都是乡贤对家乡的爱,也是对螺河的爱!钟先生的童年是在螺河边长大,那时河水清澈,夏天孩子们在河里洗澡游水,还可沉下河底捞一把洁白如玉的河沙来磨擦牙齿。东河能恢复三十年前的清澈那该多好!每一个陆丰人都是这样祈盼。
螺河,流经河口、西南、大安、河西、河东、东海、乌坎。 ZQN 发表于 2014-10-22 11: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螺河,流经河口、西南、大安、河西、河东、东海、乌坎。
再上的我没去过就不知道了。 东南茶楼,辉煌一时,可惜现在东海人或者说陆丰人就不爱喝茶,茶市在陆丰根本就没啥钱景。 瓦拉瓦拉 发表于 2014-10-22 13: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东南茶楼,辉煌一时,可惜现在东海人或者说陆丰人就不爱喝茶,茶市在陆丰根本就没啥钱景。
以前的茶楼类似现在的茶餐厅,听老一辈说 从开市到打烊都有点心供应的,正餐还可以依客人需求供应各式烹、炒、煮的酒菜。好像跟现在正式的早午茶市不大一样。现在的茶餐厅还没以前的茶楼综合功能好的。 傲气雄鹰 发表于 2014-10-22 14: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章必须顶。
谢谢! {:5_142:} 傲气雄鹰 发表于 2014-10-25 09: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对故土的深情可钦可敬。
谢谢! 似乎读得懂楼主,写出了感情!必须{:5_142:}{:5_142:}{:5_142:} 河清海宴 发表于 2014-10-27 10: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似乎读得懂楼主,写出了感情!必须
谢谢!知音难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