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当代名人:杨必成】追梦数学之旅
【人物简介】
杨必成(1946.8—),男,出生于汕尾城区凤山街道,1966年6月毕业于汕尾中学高中,1982年1月毕业于华南师大数学本科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至今,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函数论教研室任教,1998年评为教授。1999至2007年任学院数学系主任,现任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内外多家杂志编委,美国《数学评论》及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全国不等式研究会顾问(前任理事长),中山大学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可和性、算于理论与解析不等式等基础数学研究, 发表论文370 多篇,出版专著9部,业已创立了杨-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该成果填补了百年来的理论空白;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曾获得“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2007年)”等荣誉称号;其科研业绩已入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3年卷)》。
【主要成就与贡献】
一.在数学不等式领域中,首创参量化思想方法,拓展在国际上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哈代-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并演绎成一个庞大的“杨-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系统,填补了“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领域的百年空白(《科技日报》语)。
二.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了370 多篇数学论文,其中有67 篇被SCI 收录,14篇刊登在国内权威数学期刊;在国内外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算子范数与Hilbert型不等式》等9 部数学理论专著(约270万字),其中3 部为全球最具权威的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参编专著。
三.2005年至今,组织讨论班,带领他亲身锻造的解析不等式科研团队,闯进国际不等式研究前沿阵地,科研成果丰硕,科研人才辈出,其业绩已入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3年卷)》。
【人生轨迹】
情系中国梦——记“杨-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的创立者杨必成
尖端有志自登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曾满怀期待地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如果有一千个象陈景润那样的科学家,就不得了啦。也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院士曾经预言: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将成为世界数学强国。
在科学的春天里,莘莘学子们牢记总设计师和先贤的教诲,肩负着那一代人特有的、承上启下的科学文化责任,努力拼搏,勇攀科学高峰。在无数攀登者中,任教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数学家杨必成教授,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为了驶向心灵的港湾,勇敢地探索于抽象、深奥的数学迷宫,终于大器晚成,惕励不懈铸辉煌,闯出了一条从“农夫”到“园丁”到“数学家”的追梦之路。据此,在2011年2月,中国科技日报社主办的杂志《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第2期)》,全文刊登了杨必成教授传奇经历的长篇报告文学:《追梦人,永远年轻——记数学不等式园地的探索者杨必成》。
“春江不等最佳式,大道风行遍五洋”。2014年6月24日下午,在欧洲的克罗地亚共和国举行的国际“数学不等式及应用”会议上,按惯例在大会发言的每位数学家只限时间20分钟,而此次大会的主持人却破例让杨必成教授作了一个小时的发言。因为,杨必成要向各国数学家们,用英语演绎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杨-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作为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他的精彩发言,他的科研业绩,赢得了蓝眼睛白皮肤们的阵阵掌声,此时,杨必成感到了梦想成真,为国增光的无比自豪。
“红海浩瀚接空蒙,孕育锟鹏搏大风”。生于汕尾、养于汕尾的杨必成,于1978年2月离开家乡,入读华南师范学院(后改为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任教于广东教育学院(后改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三十多年来,除了在那飞扬着粉笔灰的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传道授业解惑外,他还辛勤地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默默地从事着数学领域中的可和性、算子理论与解析不等式等基础应用研究。多年的努力,使他成为了一位名符其实的数学论文“专业户”。至今,在他的“自留地”里,收获了丰硕的数学成果。
“汗雨浇开千里绿,思维独帜一旗红”。数学属于抽象思维,需要严密的精算和一丝不苟的演绎论证,在常人看来,它也许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在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中,也曾出现了很多性格孤辟、与尘世格格不入、屡遭坎坷、因生前成果不予世人所承认而穷困潦倒,死后才名扬遐迩的数学家。但毕竟,数学是一把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而数学家们也不是一个个摆着面孔的“呆像”,他们既是数学王国中的“英雄”,又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有趣的是,作为性情中人的杨必成,他结识了诗人——读中学时的同窗挚友,汕尾诗人吕烈医师。吕医师长期关注杨必成的数学研究,杨必成教授每次回汕尾省亲,必先“夜半敲门惊骇客,风尘未扫话开闸。”与老同学吕烈促膝长谈、吹牛聊天,送给他新出版的数学专著或《数学论文集》。虽然“天书欺我眼蒙胧”,但“精髓未明心已通”。吕烈医师每次聚会常会写给杨必成一首小诗,久而久之,至今已累积了几十首描写杨必成典型科研事迹的诗词。翻阅世界数学史,用诗歌的感性思维给数学家写诗,解读数学领域的理性思维,古今中外,极为罕见。难怪很多期刊的编缉,在刊登用诗歌形式描写杨必成的数学事迹时,都感到新奇,来电咨询,得悉情况后,纷纷赞扬:原来你们汕尾地区有文理兼备的“双子星”啊!因此,有兴趣了解杨必成传奇经历的读者,请先吟诵下面二位汕尾诗人最近即兴而作的和唱诗词,解读他的追梦历程:
摸鱼儿读《数学教授杨必成的“不等式”人生》吕 烈 2014.7.27
怅人生,几多酣寐,醒来无影无絮。志存高远波澜阔,溟海始能安渡。凭毅力,竞心智。迎来晓日东方吐。劈山填浦。问棘野初开,猛禽凶兽,谁与共弓弩。
科研事,未必繁花满路。征程无尽风雨。船头才把桅帆扯,忽尔又生迷雾。挨冷漠,苦坚守,焚膏为补青春误。稿残千篓。喜此日能圆,梧桐绮梦,梦里凤凰翥。
和烈兄:摸鱼儿读《数学教授杨必成的“不等式”人生》五坡斋(叶良芳,2014-7-28) 太荒唐,是非年代,家门歧视成黑。少年心事存高洁,灯夜读书吟壁。磨铁杵,必成志。天将大任劳心力。落乡驱地,却棒打头颅,天雷轰击,命硬竟难殛!
经波折,坎坷人生未息。茅寮追梦朝夕。面朝黄土知天数,荒僻山村难匿。心砥砺,不等式。风云过尽凌天翼。探微鸣镝。正数论连篇,惊人识见,圆梦把星摘。
“卅年逆溯龙舟水,此刻先登泰岳峰”。自2010年以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科技日报、科技文摘报、中国新闻社、中国年鉴,中国网等二十多家国家媒体,均从不同角度报导了杨必成教授的追梦数学之旅。多数情形,杨必成教授在选择附在报导里的人物照时,是他站在家乡海边拍摄的生活相片。因为,相片中凝聚着游子的乡愁、乡情及说不清、道不明的追梦情结。而所有情结都印证了一种事实,在掌声和鲜花后面:休提侥幸,是历尽辛苦。
“中国梦,我的梦”。2014年初,国务院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征集的大型文献《聚焦中国梦》,转载了发表于2010年的《追梦人永远年轻》这篇报告文学,并载访谈录:《数学教授杨必成的“不等式”人生》。
“经历文革百回灾,每念桑乡育已才”。现年68岁的杨必成教授,听闻家乡的《汕尾市民网》要在《汕尾市当代名贤》栏目中载文报导他时,情绪似乎又回到2005年10月《汕尾日报》记者采访他时的激动状态来。
那是在2005年10月28日,《汕尾日报》第三版刊登了该报记者的专访录《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探秘》,以及编后絮语《精神的青年气概》。文章首次披露了杨必成教授在人生道路中的追梦历程,在数学领域里的成才途径和成功契机。至此,家乡父老们,在杨必成离开家乡长达二十八年后,又重新认识了他。这也算是杨必成选择用家乡媒体,向世人首次披露他的治学过程。
那时候,杨必成教授虽年近“耳顺”,却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忽然间“报纸有名、广播有声”,他感到非常开心。自信的他认为家乡媒体的报道太给力了,就把该文挂上了自己的个人主页,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了成千多个点击率。这成了他的一种“精神亢奋剂”,激励着他于2009年1月在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数学专著。自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他每年竟在国外出版一至二本数学专著,至今已出版了九本。
近日,他来电笔者,嘱咐这一发表在《汕尾市民网》的报道,一定要高度重视,当然,也可以“车车大炮”,让家乡父老满意。笔者打趣地说:那你不如争取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家乡争光吧。他说难啊,虽然科研成果还行,可自己入住的庙太小;体制方面,潜规则太多;人事方面更难,“僧多粥少”,中国十几亿人,中科院院士每两年评选一次,而数学类只有两个左右的指标,平均每年只有一个数学家评选上院士,倒不如顺其自然吧。他回顾自己的成才轨迹:有了数学网就没有关系网,有了关系网就没有数学网。当初既然选择了苦行僧式的特立独行路径,就这样“一条道走到黑”吧!
老童生考上了大学 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一种独特的人生旅途,造就了具有一定社会特质的人群——文革前的“老三届”,杨必成就属于其中的一员。他是汕尾中学一九六六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毕业前夕,当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满怀信心,准备冲刺几天后的全国高考时,一场“停课闹革命”的闹剧,击粹了学子们的求学梦。接下来,是那漫长的文革十年浩劫!国家遭难了,覆巢之下无完卵。碰到的,是那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以及无休无止的阶级斗争;经历的,是被编入另类、归入另册、尊严屡遭丧失。他经历心灵和脑伤的无情折磨、天灾与人祸的双重打击:武斗动乱中,脑袋遭棍棒打伤;下乡务农时,头部被雷电击中,所幸大难不死。而接二连三的厄运总关顾着他:进“牛棚”,入“学习班”,以至被关进收容所......在种种灾难频临、走投无路的环境下,杨必成选择了一种凄迷的个人奋斗方式以抗争命运。他凭着不屈不饶的青年气概,象“唐吉·坷德”一样,对着风车挥舞长矛,于劳作之余,脑痛过后,农家茅屋,媒油灯下,钻研起常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天书”——《高等数学》。在那“知识无用论”充斥的年代里,人们嘲笑他:都落难到如今“日愁三餐、夜愁一宿”的地步了,还学习这些没现实意义的“屠龙”本事干嘛。杨必成却不以为然,因为,他心灵里的港湾就在那数学迷宫里,映入眼帘的,只有那些跳跃着的数学符号,才能麻痹他头脑中的痛疼,只有推算着抽象的数学难题,才能冲淡那无尽的烦恼。他就这样“我行我素”,进入了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精神境界,硬是把《高等数学》啃下来了。
终于,寒冬过去了,春回大地,在1977年,全国首次恢复高考。从农村当知青到被招工回城当民师的大龄青年杨必成,伴随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参加了高考。这一次,机会终于留给了有准备的人,杨必成象“范进中举”似地考得了数学超满分成绩(200分,必答题与附加题各100分),成为广东省两名数学“高考状元”之一。那时候,“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根弦还绷得很紧,如何过得了“政审关”,还是个问题。幸亏家乡父老的关心庇护,及当地党政的网开一面,才使杨必成顺利地通过了政审关,被录取到华南师范学院数学系。这次杨必成哭了,真的哭了!
回想起1958年的秋天,杨必成入读汕尾中学初中班,可初中毕业时,却受父亲“历史问题”的影响而无法升读高中。两年后,求学心切的他又想办法参加中考,于1963年秋天重新入读汕尾中学高中班,可毕业那年遇文革又中断学业。杨必成从1958年入读初中到1978年考上大学,渡过了漫长的二十年,可谓好事多磨。
上大学前,汕尾乡贤吕嘉老先生写了一首小诗勉励他:
七律送杨必成君上大学 欣逢盛世起英雄,物应其时各奏功。勋业待人才干备,高飞凭鸟羽毛丰。
韶华易逝行应惜,科学难能关可攻。心要虚兮身要健,尖端有志自登峰。
1978年的早春二月,在汕尾镇大街尾的小汽车站里,年过而立的单身汉杨必成,怀揣华南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跨上了去省城的汽车,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汕尾。临行前他跺跺脚,说了几句话:鸟儿放出笼了,此去不搞出点名堂,愧见家乡父老!
追梦数学之旅 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国运兴才有学子追求知识成材之机会。杨必成入读华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时,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已过,而潜心治学的机会才姗姗来迟。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像其他幸运者一样,捱够4年本科毕业后找份安稳的教书工作,平平淡淡、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二是珍惜来之不易的时机,把文革期间被耽误的十多年宝贵时间追回来,努力从师学习,为今后在数学道路上跋涉、拓荒、兑现儿时的数学家之梦而打好专业基础。他毫不动摇地选择了后者,并迸发出了强烈的求知欲。
可是,读书期间,在“文革”时受伤的脑部病痛时时发作,似有万千蚂蚁啃骨头那样在咬戳,锥心入骨,痛苦万分,这对刚刚历经艰辛获得求学机会的杨必成来说,无异是“旧痛”带给他的新打击。但他认为,比起在文革时期那种心灵受创伤、尊严屡遭丧失的境遇,这点肉体伤痛的困扰根本算不了什么。他以一种执拗的劲头,顽强地跟自己的脑病作斗争,苦苦支撑着,争分夺秒发奋苦读。四年的大学生活,他拼着命往书中钻,除了应付常规学科的学习、考试外,他还专攻实分析数学难题及数学史数学方法论,乐此不疲。
当时,杨必成父亲在海丰一中当老师时的一位学生,同乡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吕以辇研究员与他建立了通信联系。他来信告诫杨必成,不能光顾做习题,必须深入了解实数的连续性理论,才能掌握好分析学的基本思想。于是,他开始自学《实数的构造性理论》等课程。
1982年1月,杨必成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取得理学学士学位。本来,他希望能考上硕士研究生,或留在华师大数学系任教,都因为年龄大了未能如愿,更谈不上出国留学了。按权威说法,年届30多岁的人,已失去了继续深造成才的最佳机会。眼看着走“经院派”的道路治学圆梦已行不通,他被分配到广东教育学院数学系任教。任教期间,他以耕“自留地”的方式,耐心摸索着通往数学王国的道路。然而,短短的四年大学时光,他仅读了纯粹数学及应用数学的基本知识,要进入环环相扣、深不可测的数学迷宫,谈何容易?有多少次,他因不堪忍受脑伤的折磨,头痛失眠的苦恼,而产生了何必与自己过意不去,“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念头。可冥冥之中,望子成龙的老父亲那深切期待的眼光在注视着他,青年时期坎坷、失落的情景也一幕幕显现在他眼前,为追梦绝不言弃的誓言时时激励着他的斗志。
在当了两年助教后,他又萌发了继续求学的念头。1984年秋,他不失时机地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助教进修班”,脱产进修“基础数学”硕士生课程。在短短的一年半学习时间里,他刻苦攻读了9门基础数学硕士生课程(包括3门英语)并获结业。贪学的他,还旁听了3们《拓朴学》硕士生课程。这为他以后的数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1986年,年届“不惑”的杨必成,开始思考与分析有关的数学研究课题,在助教班结业时,他写下了第一篇数学论文,内容是关于拓扑学的,发表在《高师数学教学研究》杂志上。这无疑对他是一个鼓舞,由此开始了他的漫漫数学研究生涯。
在无适合主攻方向的情况下,于教学之余,他又花了近两年时间,演算“助教进修班”中未做完的大量《泛函分析》习题,自学了《线性拓扑空间》一书,并开始有意识地寻找科研突破口。在学习世界数学史期间,他为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们那种对数学真理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所感动。他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这门学科就象接力跑,前人创造的理论成果,并不能立时见效,往往是多年以后才由后人所用,而每一代人都是在以前的建筑基础上添砖加瓦,一代一代延承下去。
由于经验积累不够,加上文革下乡时遗留下的头痛失眠症时时困扰他,使他没有足够的精力阅读理解数学文献的精髓,加上还没有碰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科研难以深入下去。这令他十分苦恼,每年苦挨着发表一篇论文,算是交差。
这段时间,虽然周围的环境也不乏困惑,病痛屡屡折磨着他,但他一直坚信着春暖花开那一刻的到来,以往的生活经历让他深深知道,人最怕的就是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因此,他选择了“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拼搏”之信念,顽强地去克服面前的困难,并默默地寻找研究课题,等待时机的到来。
机会终于来了,为学最方便的途径莫过于结交良师益友。1990年,杨必成遇到了贵人,迎来了良师——同乡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函数论教研室主任吕以辇研究员,他利用来中山大学讲学的机会,指导杨必成开展可和性的理论应用研究,并鼓励他脚踏实地治学钻研,这使他重拾自信。1994年底,命运之神开始眷顾他了,二十多年前的脑伤病魔,在对他进行漫长的折磨之后,竞慢慢地、奇迹般地消失了。随着,受伤前良好的记忆力及充沛的精力也神奇地恢复了。他发觉自己已不再失眠,头也不痛了,过去昏昏僵僵的神情一扫如空,早上4点多钟就能起床工作,仿佛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并产生了强烈的科研冲动。于是,他就到学院图书馆及附近的中山大学、华南师大图书馆及学院数学系资料室,查阅相关期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同年,在吕以辇研究员的指导帮助下,他首次在核心期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发表了研究论文。然而,天不从人愿,年长于他十岁的吕以辇研究员,却患了“小脑痿缩”症,于1996年英年早逝,使刚刚在数学研究道路上起步的杨必成痛失良师,令人惋惜,奈何!
追梦的路上充满荆棘,会一步一步的经历挫折,但有志者,事竟成。经过长时间的耐心检索及细致分析,杨必成终于把目光收拢到希尔伯特不等式的论题上。从此,他“食老才来学鼓首”(本地方言,老了才学吹喇叭),着意结缘于一位100年前的数学老人,被国际数学界称为“无冕数学之王”的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他进入了一种 忘我的精神境界,全身心地投入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研究的各个攻坚阶段中去,奏响了数学研究的“四重乐奏”。 诚所谓:“此是云程初发韧,鲲鹏万里必凌空”。
“数”写精彩人生 关于希尔伯特不等式,其创立者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德国)是二十世纪初最伟大的数学家。远在1900年8月8日,他在“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数学问题》的演讲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20世纪数学家应努力去解决的23个数学难题(包括“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庞家莱猜想”等七大世纪数学难题),揭开了20世纪数学发展的序幕,成为引领上世纪数学研究的重要指南。以后,伴随着《实变函数论》的诞生,一门崭新的学科——《泛函分析》,也以希尔伯特空间为应用特例而宣告诞生。1908年,希尔伯特又发表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希尔伯特不等式”。该不等式的奇妙之处,在于使两个互不关联的实赋范空间建立起一种微妙的算子联系。因此,引来不少研究者的关注。1925年,时任欧洲数学会主席,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G. H. Hardy, 华罗庚留学剑桥大学时的老师)引入一对共轭指数,成功地推广了希尔伯特不等式,史称“哈代-希尔伯特不等式”。1934年,哈代等在数学名著“Inequalities”(译名:《不等式》)中,归纳了100多篇发表论文的研究思想,使关于-1齐次核哈代-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的基本理论大致完成。但由于哈代的论点大多没有给出证明,致使在此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随着《泛函分析》与《算子理论》等近代分析学科的蓬勃兴起,该类不等式虽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本身却无甚变化,不少数学家试图推广或改进哈代的定理,均因方法不当而突破不了-1齐次核理论框架的难关。从1935年至1997年62年的光阴,竟成为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研究的“空白期”及 理论发展的“沉寂期”,诱人求解思索。
“数坛不尚假文章,不拼焉能上殿堂”。1995年,杨必成在我国知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权系数方法的启迪下,开始了对沉寂多年的哈代-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的系统研究。1997年,他优化了权系数的方法,与湖南吉首大学的高明哲教授合作,圆满解决了徐利治教授提出的第二个公开问题,即当年权威期刊《数学进展》发表的《关于Hardy-Hilbert不等式的一个最佳常数》一文的主要结果。然而,此时的他尚未能逾越-1齐次核的旧理论框架。
“九州生气恃风雷”,1998年,通过深入探索研究,杨必成教授进一步改进及优化了徐利治的权系数方法,在美国SCI期刊《数学分析及应用杂志(JMAA)》率先发表了引入独立参数以推广希尔伯特积分不等式的重要数学论文:“On Hilbert’s Integral Inequality”(中译名:《论希尔伯特积分不等式》)。该文用实分析的方法结合引入独立参量,通过巧妙配方,大胆地把对-1齐次核希尔伯特不等式的研究推进到对一般负数齐次核的相关不等式研究,从而拓宽了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的研究渠道。由此而来,自然地开启了对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的全方位、多角度探索。论文发表后,引来不少研究者的关注,美国《数学评论(MR)》及欧洲《数学文摘(ZM)》均对此文作了及时详细的评论。这一年,已“知天命”的杨必成因其成果丰硕被评为数学教授。从此,参量化思想生根开花,杨必成进入科研坦途:“参量摧开自由路,论文汨汨又源源”。
2003年,杨必成与希腊著名数学家Th. M. Rassias教授合作,在国际SCI期刊《数学不等式及应用(MIA)》发表了长达34页的综述论文,对国际上引入独立参量的大量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作了归纳评论;2004年,他发现了对偶的哈代-希尔伯特不等式;同年,为科学表示引入多参量的推广不等式,他发表了配置两对共轭指数辅以独立参数的参量化思想,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导致了杨-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的诞生;2006年后,他在包括《数学学报(英文版)》在内的近十个SCI期刊发表了用线性算子理论抽象刻画一般负数齐次核的希尔伯特型不等式;2007年,他构造了实数齐次核的希尔伯特型不等式,为建立杨-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作了准备;2009年,他在《数学进展》发表了《参量化Hilbert型不等式研究综述》一文,以纪念希尔伯特不等式诞生100周年;2013年,他发表了齐次与非齐次核希尔伯特型积分不等式的等价联系,从而简化了杨-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的理论描述,真可谓“水到渠成”!
“荣誉得来非造化,几经拼搏始登堂。磨穿板凳卅年冷,占有春园一帜扬”。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杨必成教授在“希尔伯特型算子及其不等式应用”这一课题领域,终于填补了百年来的理论空白,并全方位、多角度地将希尔伯特型不等式演绎成为一个庞大的数学理论体系,即:杨-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体系,该体系囊括了12种不同种类的希尔伯特型不等式,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
“此生自是一条牛,不到黄河不扭头。问汝何能持远志,心中有数应无忧”。梦想,从来都是属于勇于追寻的人。杨必成经过几十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建立起了杨-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的系统理论,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伟大梦想。但这梦想对于他来说并非终点,永远在路上,只是开启下一个新梦想征程的起点,他要用全新的视角全方位诠释新的由他创立的不等式理论。
多年来,杨必成教授每次回家乡汕尾,总会向笔者谈起他的数学梦想和感概。他的头脑里除了满脑子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数字符号外,对所谓社会行情世事、潜规则等,都抱着非常天真的态度。为人处事也非常简单,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较差。如果让他一个人走进商场购物,似是无所适从的。长期以来,他省吃俭用惯了,因为,他已将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发表数学论文、专著及数学交流活动中去。当今,发表数学论文和专著不但稿费微薄,每篇论文还得向出版社交纳高额版面费,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算子范数与Hilbert型不等式》(约47万字)在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时,也是如此,交了5万元的“赞助费”。370多篇论文的发表,算起来也是一笔不少的支出。这些都不算什么,虽然他在经济上好像是个傻瓜,但是精神上却极其富足,因此他常常说: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当初,他属于“三低”人物:低学历——无法读研究生,无法出国留学镀金;低起点——任教的单位不属重点院校;低学科——研究的领域不属所谓“主流”学科。因此,无形中他成了搞学术研究中的另类。甚至有的“权威”曾指责他:重复论证,不守规矩。面对“武大郎开店”的局面和种种压力,他只有置之一笑。他曾幽幽地说:也许,他的那些孤芳自赏的数学成果,可能要等到下一世才能得到承认。他告诫笔者,务必要在生前帮他写出个人传记。庆幸的是,天道酬勤,他的科研成果,终于越来越得到海内外数学家及社会的认可。眼下,他已受学院破例延聘达7年之久。
除科研著述外,杨必成及科研团队成员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推销”新的不等式理论成果。2000年7月,在“2000—国际不等式大会”(匈牙利),他被选为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02年10月,他应邀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北京),作15分钟发言;2005年8月,他在“第二届应用数学国际会议”(保加利亚)作30分钟发言;2008年7月,他在“第五届非线性分析国际会议”(美国)作45分钟邀请发言;2012年7月,他参加了在韩国举行的数学不等式会议并作了25分钟发言;2014年6月,他参加了欧洲克罗地亚国际数学不等式会议并作60分钟发言。不仅如此,他还4次参加了国内“不等式学术年会”,并作主题发言。
自2005年至今近十年来,杨必成作为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主持了一个“解析不等式讨论班”,参加讨论班的学员教师多来自全省高校,他用自己的发表论文集(21册)作主要学习材料,身体力行,在讨论班中进行宣讲,平均每两周一午开课,指导讨论班学员学习近代不等式的理论应用成果,组织他们写作研究论文,用实际行动打造一支过硬的数学研究团队。至今,团队中有3人晋升教授,论文被SCI收录60多篇。该团队的工作获2013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入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3年卷)》。
大器晚成的杨必成教授,在追梦道路上,深刻理会了“障碍就是生活”的哲理,更清楚在任何科学领域,要想只靠缺乏血汗成分的才智去获取巨大成功是不可能的。经过多年的刻苦治学,终于“磨穿板凳卅年冷,占有春园一帜扬”,在“知天命”之后取得了科研突破。他曾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被授以“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09年8月,杨必成被“剑桥大不列颠国际传记中心”授予“Leading Scientists of the Word 2009”(译:2009年世界领先科学家)荣誉证书;2010年,“美国传记中心”编缉出版的“Great Minds of the 21st Century”(译:21世纪的伟大创意)一书亦记述了他在数学研究领域的不平凡业绩,并授于他“2010年度世界风云人物”纪念金牌;2009年底,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记载:2003-2007年发表论文于2008年引用频次全国数学类前20名排名,杨必成教授名列第二。
2010年10月以来,科技部主办的《科技中国》、《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中国科技成果》及《海峡科技与产业》杂志社、科技日报主办的《科技日报》,《科技文摘报》,《中国科技财富》杂志社、中科院主办的《科技促进发展》,《中国西部科技》杂志社,《中国新闻》杂志社及国务院主办的《中国网》等20多个国家媒体,陆续报道了杨必成的科研业绩及治学精神。
铺天盖地的鲜花与褒扬,并没有使杨必成教授自我陶醉而致忘乎所以,他依然一如既往,努力前行。诚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以”。
结语: 纵观杨必成的大半生,虽然是一路风雨,却也是一路高歌。面对困难和逆境,他不言放弃、不懈努力、执著探索、埋头学习和苦研,这就是他战胜困难的制胜法宝。如今,老当益壮的他将信守“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勉治学,执于探微”的座右铭,情系“中国梦”,在解析不等式领域继续开拓,将聪明才智贡献于他情有独钟的希尔伯特型不等式,以摘取更丰硕的数学果实。
撰文:建成 整理:陈锤
{:5_142:}{:5_142:}{:5_142:} 关注{:4_105:} 不懂数学的我,力挺你{:4_102:} 汕尾人的骄傲。 汕尾人骄傲,海陆丰人民学习的榜样。 杨教授回来给汕尾的学子们上上课,开导一下{:4_120:} 汕尾的活面教材,{:4_120:} 汕尾人的骄傲 大器晚成 奇迹! 听说有“杨家三杰”之称 了不起!杨教授 家乡人向你学习,向你致敬 本人和杨教授触过。杨教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很随和! 梦已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