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曾经全民皆兵挖地道
本帖最后由 有话就讲 于 2014-11-10 09:34 编辑东海曾经全民皆兵挖地道 文/银华
陆城人民广场西侧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山腰上有一个山洞,几个年轻人在洞口讨论:这洞是不是天然的,这洞有多深?笔者恰好在旁边,跟他们说,这是人工挖的,用以备战的地道。他们听来好象天方夜谭。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把四十年前东海挖地道的故事写下来。
“文革”期间有二部电影在热播。说准确点当年全社会也只有这两部电影。一部是《地道战》,一部是《地雷战》。城镇的街头巷尾写满标语,其中一条重复得最多,就是毛主席语录“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一九六八年政府提出了一项全民备战挖地道的指示。这在当时是一项保家卫国的政治任务。于是东海镇内各家各户都在自己家里挖地道,大街、马街的沿街商铺也在营业厅里挖地道,龙山中学(那时叫红山中学)的地道工程量最大。以连、排(用部队的编制,即现在的年级和班)为单位,在现在电视塔下的山腰上每排(班)一个洞口开挖,这些地道的工程量是要挖到会校师生都可躲进去,且要求地道与地道要相通。以致这个山后来有空壳山的别称。
居民区即现居委会是布置、指导、检查群众挖地道的基层单位,具体做法是各家户在自己的屋内垂直开挖,挖深后才向横挖。要求邻居之间的地道要相通。就象电影《地道战》里面的地道一样。居民区的干部起带头作用,他们家的地道挖得最深。各个居民区还组织参观、相互学习和评比。马街头的百货大楼当时刚建成,是全县最大型、最漂亮、人流最多的商贸门市。也在底层营业厅地面开挖地道。这个地道的工程要求是随时可容纳店内顾客躲藏。当时县府在河边新建一幢四层的大楼,就是后来作为农业局办公用的那幢楼,在施工时就加建一层地下室,相当于地道。这个地下室现在还在。在北堤路上能看到地下室的窗口。但从建成之后一直闲置。在当时,建这一层地下室的造价比多建一层楼房还高。
刚开始是全镇火火热热的挖地道,居民区的干部最积极,但也是他们最先碰到问题,最先停下来。原因很简单:东海镇地势低,地下水位高,挖下一米左右就有地下水。挖地道形同开井。根本就无法象电影那样挖到户户相通,上三层下三层的地道。因此,这一工作不得不停下来。四十多年后,当时家家户户挖的地道都填平了,只有龙山地势高、当时挖得深,现在还有地道存在。这些地道长度在几十米到上百米不等。
谢谢分享! 加几个图片就更有说服力了。 关注 关注哥 发表于 2014-11-9 16: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注
关注 如果能让陆丰恢复80年代末的辉煌,非珠地区,排前5绝对没问题。 瓦拉瓦拉 发表于 2014-11-10 09: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能让陆丰恢复80年代末的辉煌,非珠地区,排前5绝对没问题。
努力吧! 汕尾黑狼 发表于 2014-11-9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加几个图片就更有说服力了。
补拍吧?{:5_174:} {:5_180:}{:5_180:} 扬天 发表于 2014-11-10 09: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补拍吧?
龙山早年还有一个洞口,有机会看能不能找到。 银华 发表于 2014-11-11 09: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龙山早年还有一个洞口,有机会看能不能找到。
勉为其难了吧?这种年代久远的,要上图片实在太难为楼主了。 扬天 发表于 2014-11-11 11: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勉为其难了吧?这种年代久远的,要上图片实在太难为楼主了。
说来也是 这倒是一段可贵的历史,就不知可信度有多高。 风起荷塘 发表于 2014-11-11 14: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倒是一段可贵的历史,就不知可信度有多高。
百分之百 银华 发表于 2014-11-11 15: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百分之百
难得楼主回忆这段可贵的历史。 银华 发表于 2014-11-11 15: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百分之百
难得楼主回忆这段可贵的历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