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重回汕尾陆丰 发现博社村"很忙"!(组图)
记者重回汕尾陆丰 发现博社村"很忙"!(组图)“雷霆扫毒”汕尾行动至今近一年
2014-12-08 来源:广东省公安厅
文章摘要:“冰毒”这两个字,曾是横在汕尾陆丰甲西镇博社村村民心头的一道坎。这个拥有800多年历史、1万多户籍人口、曾被称为“小香港”的海滨小村,被世人知晓的却是另一个名号:“制毒堡垒村”。去年12月29日,广东省公安厅重兵围剿博社村制毒窝点,在这里抓了182人,缴了近3吨的冰毒。
村民向驻村民警反映治安问题
派驻的驻村民警在博社村巡查
“冰毒”这两个字,曾是横在汕尾陆丰甲西镇博社村村民心头的一道坎。这个拥有800多年历史、1万多户籍人口、曾被称为“小香港”的海滨小村,被世人知晓的却是另一个名号:“制毒堡垒村”。去年12月29日,广东省公安厅重兵围剿博社村制毒窝点,在这里抓了182人,缴了近3吨的冰毒。
如今,扫毒行动已过去将近一年。记者获悉,扫毒行动的大部分犯罪嫌疑人已进入诉讼程序,其中包括行动的头号目标、原村党支部书记蔡东家。“冰毒”正在成为过去时,博社村正忙着被冰毒伤害后的涅槃与重生。
忙追逃
一年来已追回16名博社籍逃犯
11月26日,陆丰市开展新一轮涉毒整治清剿大行动,从雷霆扫毒汕尾行动以来,长期驻守在博社村的30多名原陆丰市公安局巡警大队的民警和辅警,均被抽调参加清剿行动。
原陆丰市公安局巡警大队二中队中队长李坚招很忙。他是驻守在博社村的这支队伍的队长,他告诉记者,这样的抽调行动,近段时间频繁了很多。
去年扫毒行动以后,陆丰市公安局组织巡警大队的8名民警及20多名辅警队员,在博社村进行突击清剿行动,同时还在村里步巡,也配合村委进行村容村貌的整治。这样的整治持续了快一年,随着博社村毒品、制毒原料及制毒工具的销声匿迹,他们开始承担一些机动任务,比如这次的清剿行动。
“我们刚抽调到博社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手机没信号,经常停电,连想喝口热水都不行,就像一座孤岛。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我们只能把席子铺在学校操场上睡觉。”李坚招回忆在博社的这一年,“现在好多了,基本的水电有了,村里的村民也渐渐熟络起来了。”
走在博社村的村道上,不少人跟李坚招打招呼,还有村民向他反映供电或者治安的问题。他俨然成了这里的社区民警。“其实博社被妖魔化了,这里大部分村民跟其他地方的一样,都很淳朴善良,穷凶极恶的只是少部分人。”李坚招说。
不过,每次遇到村民大会等村民聚集起来的正式或者非正式场合,他都会向村民表明公安机关的决心。“我每次都说,只要涉及到毒品的,没得商量,我们公安机关一定会严厉打击,决不手软。”
扫毒行动前后,博社村共有70名逃犯被警方网上追逃,截至11月26日,有16名逃犯被追回,其中2人是投案自首。李坚招承认,警力不足是追逃难的一大原因,而陆丰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际关系亦导致了追逃的难度。
“有一次,我们掌握到一名逃犯可能藏在一座山里,可是,我们每次去都扑空,因为山太大了,我们搜山要很长时间。我们开玩笑说,他看到我们上来了,先不慌不忙泡一壶茶,慢慢喝完,我们可能才刚到半山腰。”李坚招有些无奈。
忙整治
下定决心把博社打造成“无毒村”
43岁的蔡龙秋现在比以前忙多了。他弟弟是个警察,小舅子在汕尾政法委工作,老婆是村里有名的妇产科医生,可能正是因为看中他“背景干净”这一点,今年5月,他被正式任命为新一届的村支书。
站在风口浪尖,这位原博社村卫生站的负责人承认:“希望能尽快治理好村子,但感到压力很大。”
这些压力来自多方面。村集体的经济收入是横亘在蔡龙秋面前的一道难题,因为水利基础设施仍未完善,博社村的农田目前无法生产,村里还没有集体收入。此外,宗族势力依然在暗中把持着这个古老村庄。经过800多年的繁衍,这里的宗族关系错综复杂。被抓的头号“保护伞”蔡东家,来自村里最有势力的大房中人数最多的一支,曾被称为村里的“精神领袖”,但就连他,也并没有真正大权独揽。2013年8月,蔡东家曾召集各个房头的“老大”开会,告诫各房头必须在5天内停止制毒,但没有人真正遵从指示。现村支书蔡龙秋来自二房中最大的一个房头,他坦言,做每一项决定都需要平衡各方关系,这也是压力的来源。
为了帮助博社村完成转型工作,陆丰市毒品重点整治工作组派了一支5人的工作队进驻,一年来,工作队给蔡龙秋提供了很多帮助。工作队的队长叫刘春才,陆丰人,原市政府打私办工作人员,他给蔡龙秋提出了将博社村“网格化管理”的建议。
位于博社中心小学教学楼右侧的村委会办公室,两幅博社村的地图吸引了来访者的目光:一幅是扫毒行动时警方侦查用的博社村航拍地图,上面显示了博社村逼仄的街道和密集的房屋;另一幅则是“博社村禁毒工作网格化管理示意图”,它把博社村分成了4个小村,每个小村由1~2名村干部专职担任村组长,负责该区域的排查管控工作。
“村组长带队对每家每户走访排查,走访过程中我们对人口进行登记、安上门牌,加强管理,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现在,村子已经基本处于可控状况。”李春才说。
村干部们的决心,写在《博社村禁毒工作村规民约》里:他们希望将“制毒堡垒村”打造成“无毒村”。这份村规民约以创建“无毒村”为目标,除了规定每月一次的禁毒形势分析会外,还写明了村里吸毒人员的统一帮教制度;此外,举报毒品线索并查实的,村民将获得村委会的额外奖励;惩罚当然也很严重,一旦涉毒,该网格村将被扣除年度奖及各类评比活动资格。
“扫毒行动后,博社再没有发生过一宗公开制毒案件。”蔡龙秋说。那陆丰呢?
“今年以来,我市累计立案办理涉毒案件218宗,破获162宗,抓获犯罪嫌疑人230名,捣毁制毒窝点131个,打掉团伙25个,缴获冰毒2485.47千克、液态冰毒2846.617千克,有效扭转了禁毒被动局面,禁毒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汕尾市委常委、陆丰市委书记郑佳表示。
但情况仍不容乐观。陆丰市公安局禁毒大队长詹振标说,博社村攻破后,陆丰的毒情向外扩散了,原先的家族化、半公开化的制毒,转变成了隐蔽式、分散式的制毒。扫毒行动的意义更多在于解决了原先陆丰警察进村抓人的难题。经过打击,陆丰三甲地区堡垒村制毒猖獗的情况大部分收敛,但邻近镇及毗邻陆丰的揭阳惠来县,甚至广东的珠三角城市,制贩毒有上升的趋势。
忙转型
摆脱“冰毒”阴影尚需时日
来过博社村的人都会承认,村子的面貌确实改变了很多。“公路和村道基本已经修好了,小学的操场、围墙也修好了,村口的垃圾现在每天都有专人清扫,村里的电网改造会在近期内全部完成,水污染的问题,我们已经请了水质局的人过来检查,近期将会出来结果。”蔡龙秋说,这段时间,白头发都长起来了。
11月26日,在记者回访博社村这天,村里的电网改造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大部分村民家已经通上了电。以往,像蜘蛛网般杂乱的电线已被清理,村民家中常备的发电机,估计再也没什么机会用到了。
不过,博社村村民对“冰毒”二字依然讳莫如深。在博社的百度贴吧里,年轻人们义愤填膺地讨论着媒体上的“不实报道”,但在博社村里,当记者提起冰毒时,村民们只是重复着同样的话:“现在没人做咯”,就摇摇头,不肯再聊下去。
以往,当村里遍地制毒垃圾、土地荒废时,“打工”是这里最正经的职业。博社村有近1.5万的户籍人口,但村里仅有8000多人,一半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一年来,村委会通过各种关系,几次请来深圳的企业举行招聘会,又从这招走了100多名年轻人。
外出打工是博社村“转型”的一个办法。不过,也有人对打工“不太感冒”。早在数年前,村民蔡甲(化名)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田,他觉得,老祖宗留下的谋生之路不能荒废。然而,由于水利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制毒带来的污染,水田渐渐荒废了。“种不起来。一下大雨全淹了,没下雨庄稼就枯死。”蔡甲说,“再说了,稻田里的水有毒。”
“你们要跟政府反应一下水的问题!”他看到记者掏出采访本,又大声重复,“没法种田,农民怎么活?”
记者从蔡龙秋处得知,汕尾市委市政府已经拨了140多万元的专款,用于解决博社村的水利工程问题。水利一解决,村里也就有集体收入了。但这还需要时间。
“博社的名声被你们(媒体)搞臭咯!”记者刚提到冰毒的问题,头发花白的村民蔡甲就摆摆手,不愿多言。摄影记者举起相机,他用手挡住了脸。
用手挡脸,这是出现在记者的镜头上最多的动作,就连一部分小学生也是如此。当记者举起相机时,这些曾经靠剥康泰克胶囊壳月入1万多、现在坐在教室里大声朗读课文、每周要进行一次全校禁毒教育的孩子们,立即将自己的表情藏在手掌下,不过,偶尔从衣领下露出的金首饰或者纹身会提醒我们,这些孩子们,有过令人触目惊心、但即将被人遗忘的往日。
(来源:南方法治报 记者:陈健鹏 通讯员:刘鹏 陈陶 摄影:钱文攀 编辑:柏叶) 记者重回汕尾陆丰 发现博社村"很忙"!{:4_129:} {:5_142:} 希望能从以前走出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