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包公”郑水顺把助人当成“分内事”——多活一天多做一天好事
http://www.lfxcw.gov.cn/upLoad/news/month_1501/20150116101759628.jpeg按照相关政策,被称为陆丰“包公”的郑水顺(如图,蔡金兵摄)每月有4960元的处级离休工资待遇,在当地,这份工资足以让他在河东镇后坎村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但他仍保持一个老兵的“革命本色”,生活十分简朴。 笔者在采访时注意到,几天时间里,郑水顺穿着的皮鞋鞋跟已被踩平,混着泥土,跟拖鞋一般。就是这双鞋伴着他上山村、下泥地、化干戈、解厄难。 生活简朴的郑水顺却在村里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上特别大方。这些年来,他为村里捐了七八万元,其中有一次捐了两万元。他还发挥所长,全程参与这些工程的协调沟通工作,主动化解工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 郑水顺说,虽然年纪大了,但“多活一天,就要多做一天的好事”。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见习记者 祁雷 通讯员 蔡金兵 发自汕尾陆丰 受革命家庭熏陶天生好打抱不平 “昔日红小子,今朝活包公。”群众送来的牌匾,生动地概括了郑水顺的一生。 郑水顺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根据陆丰县的革命史料记载,郑水顺的爷爷郑子玉1923年随彭湃参加革命,是中共地下党秘书,1930年被捕牺牲。郑水顺的伯伯郑叶是陆丰县赤卫队秘书,1922年参加彭湃组织的农会,1931年为革命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郑叶的妻子。 继承了革命精神的郑水顺的父亲在十五六岁时就参加了革命,18岁时秘密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在陆丰高田乡地下交通站当交通员。“当年参加革命就是为了帮助老百姓,为了老百姓能够有更好的生活。”郑水顺说。“我们郑家自祖辈以来就有行善助人的传统,远近皆知。”郑水顺的老母亲曾说。 郑水顺回忆,他的父亲也是疾恶如仇。以前有地主辱骂穷人时,生在地主家庭的父亲都会站出来帮穷人说话。“我父亲教我要做好事,不要与人争斗。”简朴平实的教导郑水顺铭记一生并身体力行。 一家三代都是革命战士,一门三忠烈,郑水顺一直保持着锄强扶弱的“革命性格”:“我天生就是这个性格,好打抱不平,看到弱势的人就会动恻隐之心。” 热心调解乐于助人不求回报不计代价 别看郑水顺做调解时嗓门很大,说话铿锵有力,但毕竟年事已高,每到中午就必须午休一个小时,否则就会精力不济。据家里人透露,郑水顺有高血压,曾因高血压过高而住院。他每天都要吃降压药,做调解激动时也会头痛,但他回家拿药吃后会继续去做调解工作。 同村的村民林奕财记得,在前年的一天晚上11时,住在高田村的孙子紧急打电话给他,原来有一个亲戚与后坎村村民发生矛盾,双方都叫了几十个人准备打架,孙子问爷爷有没有办法。林奕财一下就想到了郑水顺,立即打电话给后者。当天正感冒发烧的郑水顺已经睡下,且外面下着雨,不过接到电话的他二话不说从床上爬起赶去冲突现场,阻止了正准备打架的两拨人,最终顺利化解了矛盾。“叫他帮忙不用考虑代价”,提起此事,林奕财至今仍很感动。 郑水顺在做好事时还经常不计较后果。最典型的一次是2012年7月16日,郑水顺遇到一个中年妇女跳河自杀,当时82岁的他无法下水,便立即高呼在附近做农活的村民过来救人,他还当场拿出500元激励村民下水救人,最终大家合力救下了该妇女。“要是下水救人的人也出了事,郑伯就‘麻烦大了’。”郑水顺的朋友王胜材回忆此事时仍心有余悸,但他深知郑水顺就是这样的人,“他肯定不会坐视不管,也不会考虑这么多”。 妻子是坚定支持者做好事比他还积极 “郑伯把帮助别人当成是自己的事,从不求回报。”河东镇副书记蔡景章说。郑水顺在调解纠纷时从不接受别人的谢礼,相反,他还经常在调解中贴钱。有时,纠纷双方在几十元或几百元的赔偿差额上互不让步,郑伯就自己掏腰包“息事宁人”。而做调解几乎占据了所有的时间,郑水顺干脆关停了在公路边经营的小卖店,做起了“全职”调解人。 村里修桥筑路、校舍建设时,村民经常可以看到郑水顺忙碌的身影。发动外出乡贤捐资公益事业,也非他出面不可,乡贤们信任他,觉得把钱交给“不贪不占”的他放心。 虽然很担心丈夫的身体,但妻子郑月芬却是郑水顺最坚定的支持者。她不仅对丈夫“全天候”奔忙在调解纠纷上毫无怨言,还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有时做好事甚至比丈夫还要积极。离郑水顺家不远处有一条斜坡。此前斜坡路窄小坑洼,只能通过自行车和摩托车。郑月芬觉得这样对大家都不方便,于是在去年自掏腰包,花了1000多元请人填平、拓宽了这段斜坡。如今这段斜坡路有5米多宽,可供汽车双向通行,大大方便了过路的人。 郑水顺非常感激妻子道:“她很支持我去做调解、做好事。” 策划统筹:王垂林 梅志清 周志坤来源:南方日报 陆丰一郑老,处事秉大公,为民解危难,人称活雷锋。{:5_142:}{:4_102:} 顶,支持! {:5_142:}{:5_142:} {:5_15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