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18 16:39:31

说这些话可能十年以后,甚至三十年以后还有一点作用,尽管我不大可能看到了。人在做天在看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18 17:29:03

本帖最后由 林地理 于 2015-1-18 17:32 编辑

这篇文章是因为保护龙津古桥而写的,如果龙津古桥都没有办法保住,其它的又能说什么呢。其实,我说的算什么呢,北京多少四合院不是眼睁睁地看着拆吗。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18 18:21:16

文章长,我想直接说一下,龙津古桥很有可能拆除,方饭亭、都督府、红宫等没有好好开发利用。文化是很有用的,可是他们不当一回事。

埔陇宫 发表于 2015-1-18 20:28:57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18 21:15:20

埔陇宫 发表于 2015-1-18 20: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龙津桥原于明代天顺七年【1463年】。海丰县令胡广修建。
文物志如此说,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19 07:17:57

埔陇宫 发表于 2015-1-18 20: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你提供的县志学习到,明代的海丰古县,到处是水乡泽国。葵潭、甲子、碣石等渡口,凤河渡口,大德渡口,赤岸桥早建后毁而成渡,东门桥在内城边,龙津河离内城近。若水下卧龙脉,谓之潜龙,文运发达。如碣石石桥场,必出状元。水乡桥梁多么重要啊。

jngd秀秀 发表于 2015-1-19 09:09:34

书写的是建筑文化,抒发的是爱乡情怀

墨笙 发表于 2015-1-19 10:02:59

{:4_120:}关注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19 23:23:02

jngd秀秀 发表于 2015-1-19 09: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书写的是建筑文化,抒发的是爱乡情怀

有网友们的理解支持,我越来越有信心,共同传承优秀文化。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19 23:23:22

墨笙 发表于 2015-1-19 10: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注

谢谢。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19 23:29:26

本帖最后由 林地理 于 2015-1-19 23:39 编辑

这是彭湃中学与方饭亭的铁栏栅,那座曾经是表忠祠的彭中行政楼,以及跟毁掉的参天大树同时成长的附近大树,

埔陇宫 发表于 2015-1-19 23:52:3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林老师当之无愧。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20 00:00:37

本帖最后由 林地理 于 2015-1-20 00:12 编辑

埔陇宫 发表于 2015-1-19 23: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林老师当之无愧。
你过奖了,这只是一个地理人的本分而已,是学习我的地理学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来的。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21 09:21:28

山海经说的,山管人丁,水管财。我们的莲花山脉已经让我们人丁兴旺,但我们还是经济欠发达,于是,我依然坚持遇水而兴的观念。

骑马去海丰 发表于 2015-1-21 11:11:31

图文并茂。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21 11:56:27

骑马去海丰 发表于 2015-1-21 11: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图文并茂。

谢谢你的认可和鼓励。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21 12:02:05

这三篇关于海丰县城建筑文化的拙文,依次发表在中国最大的建筑网络论坛,承蒙错爱都荣幸被列为精华,我欣慰,更有信心好好学习建筑文化,为家乡的生态文明做出微不足道的努力。谢谢网友们的鼓励。

林地理 发表于 2015-1-21 18:21:11

每天看到这条不清澈的龙津河,自然想起古人生活的龙津河畔海丰县城,莲花山龙脉之龙津,感触良多。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留下文化根脉 守住城市灵魂---浅谈海丰县城建筑文化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