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我们的“清明文化”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既为寄托哀思、追念亲恩,也为敦亲睦族、慎终追远。这样的节日、这样的传统,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古人说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既描摹物候变化,也寄寓文化意涵。而过往祭扫活动中的一些庸俗之风,给清明平添污浊之气。大操大办,劳民伤财;过度焚烧,制造火患;而那些烧“情人”、烧“麻将”的做法,污染环境的同时,更污染了精神世界。
现代社会,传统的仪式也可与时俱进。这几年来,文明祭扫之风,让清明更“清明”。碑前献一束鲜花,馨香寄哀思;坟旁种一棵绿树,绿荫表怀念。在网上写一段回忆文章、亲人围坐翻翻老照片,亲情共鸣中传承着良好家风。
清明是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有着强大生命力。当前,不管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还是从乡村生活转向城市生活,我们的生活场景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惟其如此,我们更需要把握住节日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不变的人心情感,在继承与创新中涵养属于我们时代的节日文化。(来源:汕尾日报 王 品)
说得真好。敬礼 {:5_142:} 是的,烧,都毁了清明的意义 有一著名艺人说(清明节就是生人和死人的对话),蛮有道理,和祖先说说话,寄思念之情。
清茶一杯,鲜花一朿,嗑头三个,世间情义,藏于心里,不炫表现。
一花一木也关情。
这个世界是婆娑世界,婆娑就是遗憾。
珍惜花花草草,不要给大自然制造太多雾霾。更不要暴殄天物。 在继承与创新中涵养属于我们时代的节日文化。 千多年前杜牧在池州叹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肠。(杜牧应该不是塞车,是肚子饿了)
清明是唐代六大节日之一,延续至今。
不过汕尾过清明有些浪险,算全国之最。 {:5_1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