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 须从扫盲开始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5-5-29 11:43 编辑城市管理 须从扫盲开始 文/陈治赠
共和国肇造之初,执政党曾在农村开展声势浩大的扫盲活动。当时的扫盲活动,是从识字开始。识字,又从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的物件入手。柴、米、油、盐,葱蒜、番薯,水牛、犁耙,厕所、耕地……。
所谓“盲” ,曾经有过多种演释。不识字的称“文盲” ,不懂科学的称“科盲” ,不知法的称“法盲” 。时下,不会管理城市的该称什么,姑且暂以“色盲”代之。
首先,必须确认,谁是城市管理的主体?笔者认为,政府,是城市管理的职能机关。民众是参与。
其次,必须弄清,什么是城市管理?笔者认为,城市管理的内容庞杂,不局限于内涝水患。因而才会衍生“综合治理” 的新概念。城市管理管什么?归根到底是管宜居。这里所称的宜居,是指民众宜居而非官员宜居。谁都知道,官员,特别是要员,何处不宜居!官员宜居的地方,民众的日子未必好过。唯有民众宜居,官员才能安居。
第三,就地方而言,城市管理屡见不鲜的乱象说明什么?如果说地方官员是瞎子,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城市管理屡见不鲜的乱象无法解决,说明地方政府的视力有盲点。而这个盲点,偏偏出现在宜居——这个事关民生保障和社会安稳的要点上。
在新形势下,要管理好城市,官员须从认识柴、米、油、盐,葱蒜、番薯,水牛、犁耙,厕所、耕地等字开始。当然也包括民众。 2015年5月29日
http://www.swsm.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缘来缘去的微博 “色盲”不好。应该叫政盲或者叫官氓。 不懂管理又呆在位置上不走人的,叫留氓或盲留 没错。支持 飞过日 发表于 2015-5-29 12:06
“色盲”不好。应该叫政盲或者叫官氓。
哈哈哈。不错 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希望我们的管理者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 谁是城市管理的主体?笔者认为,政府,是城市管理的职能机关。民众是参与。
..................陈老新生,你讲得非常好!敬佩了! 不会管理城市的该叫什么盲?找个精彩的名称有点难。色盲丶官盲丶政盲丶管盲丶市盲都有考虑,均不如意。
多谢各位网友鼓励。 说白点,归根到底就是为政当权者要先扫盲! 海丰大地又出了能医(盲)的国手。
地灵人杰,三年出一专家,十年出一位圣人。
{:5_142:}在汕尾市区究竟是由哪一个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应该承当行政管理主体责任? 陈显兵 发表于 2015-5-30 15:32
海丰大地又出了能医(盲)的国手。
地灵人杰,三年出一专家,十年出一位圣人。
医(盲)国手本非先生莫属,可惜先生不是中国国籍。
愚是提倡"扫盲",不敢妄称医(盲)。先生是市民网专家,拙文如有不妥之处,请不吝赐教。多谢! 本帖最后由 陈显兵 于 2015-5-30 21:32 编辑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5-5-30 20:54
医(盲)国手本非先生莫属,可惜先生不是中国国籍。
愚是提倡"扫盲",不敢妄称医(盲)。先生是市民网 ...
在那里居住都一样,反正在城市居住。
海城地势低窪,兼是黃江大堤水入海口处,海城处于半三角洲地带。
近年来,右有梅陇,左有可塘,工厂林立,严重堵塞,海城为凹型,水无法疏通,水浸形成。
香港新界接罗湖处,年年水浸,重灾区是粉岭锦田。
中港两地邀请专家,重新规划渠道,经过了四年努力,今天再无水浸新闻。
不是追责任何官员,一座新兴城市,都有这种情形出现,城市管理,是一项长期规划及政策。
陈兄的所谓扫盲,一哂。
陈显兵 发表于 2015-5-30 21:31
在那里居住都一样,反正在城市居住。
海城地势低窪,兼是黃江大堤水入海口处,海城处于半三角洲地带。 ...
承教。
这才是议事论事的样子。
海城地势不是凹型。梅陇,可塘对海城的排水不构成影响。证明"扫盲"是必须的。
拙文没有追责任何官员之意。批评其实就是建议。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5-5-30 20:54
医(盲)国手本非先生莫属,可惜先生不是中国国籍。
愚是提倡"扫盲",不敢妄称医(盲)。先生是市民网 ...
亚兵全世界都有居留权,知不。
海城也有房子,不过无人居住,掉空。
有什么可惜呢?船到桥头自然直。
我不是空口讲肺话,马路旁是用砖头舖成的,这种技术引用国际上最权威排水系统理论。扫盲者的盲。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5-5-31 20:07 编辑
陈显兵 发表于 2015-5-31 13:26
我不是空口讲肺话,马路旁是用砖头舖成的,这种技术引用国际上最权威排水系统理论。扫盲者的盲。
拙文的主题是要扫除城市管理的盲点。
城市管理屡见不鲜的乱象无法解决,说明地方政府的视力有盲点。而这个盲点,偏偏出现在宜居——这个事关民生保障和社会安稳的要点上。
是否如此,愿与先生共同探讨。谢谢。
官民同心同德,探索内涝水患的原因,寻找防灾减灾的方法,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