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华 发表于 2015-6-13 09:34:28

葬礼上的该有和不该有

本帖最后由 银华 于 2015-6-13 10:15 编辑

葬礼上的该有和不该有
葬礼,是与亲友永别的仪式,不论逝者亲疏,都是悲痛的!逝者子孙、亲人如何悲伤都是情理中的,这种真情流露的场面本来应该有的,现在却很小见到;一些虚假,甚至与生离死别悲哀场面相违背的现象却很时髦的出现着。各级政府抓殡改,注重的是火化率。殊不知目前本末倒置的殡葬文化不仅影响着火化率的提高,也严重扭曲了传承数千年的孝悌美德!葬礼上什么该有,什么不该有?
缅怀逝者功德,追思逝者恩情,继承逝者遗志,化悲痛为力量,完成逝者未竞的事业,这些应该有。但这一主题的丧礼眼下很少见到。
葬礼讲气派,摆场面,锣鼓喧天,鞭炮隆隆,这个应该无。死人是悲哀的事,宜哀、宜静、宜追思怀念。鼓乐、鞭炮、西乐礼仪队是喜庆的场面,葬礼上要不得。
亲人过世,子孙悲哀,这是常情。丧家不哭,用钱请外人哭灵,胡闹!笔者曾见过请哭灵的场面:入殓后抬走之前,一个用钱请来哭灵的“演员”穿着象电视剧里面小乔哭周郎那样的戏服,拿着麦克风趴在棺材头上呼天抢地的装哭。丧家子孙在旁边象看戏一样看她表演。这死的到底是谁的爹(娘)?太荒唐了!哭完,即表演完毕后,棺材一抬走,她就卸妆,洗脸、补妆,描口红。满面微笑的入席,等丧家发工薪。如果棺材里躺着的老人有知,是不是会这样问:我一生含辛茹苦养大的子孙对我的远去不哭,请个素不相识的来哭什么丧?如果能爬出棺材,非掌子孙两耳光不可!请哭灵,这个不应该有。
丰盛的死人饭,不理解。一个人去世后,活着的人大摆宴席,这一现象也太离谱了!丧家本来就很悲伤,而且很多老人是因病医治无效而死,临死前花去了不菲的医疗费!今日钱无人无,何等悽凉?但子孙还要强颜欢笑,招待客人吃饭。不管什么境况的丧家都要准备入殓、出殡、“头六”三场饭席。场户小的十几桌,一般的几十桌,也有些以丧事炫富摆阔,摆出“参燕翅”,且有攀比之势。此风不可长。甲子镇以前是“吃死人饭”风气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可喜的是近年已改了这一陋习,听说是当时的镇府领导提倡的,把这一改革意见照会那些平时帮人理“白事”的乡绅、长老,得到大家的支持。只有出殡那天,在饭店招待外地来参加送葬的亲友吃饭。送葬活动中占绝大多数的当地亲友不招待饭席。这一做法值得提倡。
高音喇叭别吓着棺材里的人。曾听邻里几位老者聊天,当年政治运动多,一开会就要“批斗”人。“批斗”谁事先是不知道的。自己“阶级成分”高,一响高音喇叭就知准要开会,就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抓去“批斗”。因此,一听到高音喇叭就心惊肉跳,一至现在听到高音喇叭就回想到当年可怕的岁月。其中一位不久前去世了,葬礼上同样响起高音喇叭!这老者死都不得安心!何苦呢?更别说夜深人静,“法师”拿着麦克风唱“鬼戏”。方圆近一公的邻居都不得入睡!丧事的整套程序是族群历史文化的缩影,有其传承的意义。但使用高音喇叭、请别人来哭灵、请奏西乐的仪仗队,这些新增加的项目太离谱了,有钱也不能这样任性!人类社会在不断走向文明、进步,厚养薄葬方值得提倡。
各地都有殡改管理机构,我想除了抓火化率之外,殡葬文化是不是也该管一管?禁止丧事使用高音喇叭这一件事该不难发现?也不难管吧?当前提倡创建文明城市,如让这殡葬陋俗盛行,“创文”的工作是大打折扣的。
                                       银华
摘自《东岸》2015年第五期

想想也会笑 发表于 2015-6-13 11:59:25

高音喇叭、哭灵、西乐是外省传入,本不是汕尾地区该有的,支持禁止。
晚上法师唱“鬼戏”,应该是“做功德”吧,海丰在城三镇应该不常见。
鼓乐、鞭炮这些东西应该是道教仪式,全国各地都有。
死人饭在海丰就中午的炒饭,跟晚上丰盛点的答谢饭吧,楼主说的应该是陆丰的习俗,至于“参燕翅”见仁见智吧,有钱人每人送条金链给出钱出力的亲戚朋友父老乡亲也可以的,没有可比性,硬要打肿脸充胖子,那只能说明脑子发生病变。

生三 发表于 2015-6-13 12:05:31

{:5_142:}{:5_142:}{:5_142:}

cltn 发表于 2015-6-13 16:04:12

缅怀逝者功德,追思逝者恩情,继承逝者遗志,化悲痛为力量,完成逝者未竞的事业,这些应该有。{:5_142:}{:5_142:}{:5_142:}

老子 发表于 2015-6-13 17:42:18

阿弥陀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葬礼上的该有和不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