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溢涛 发表于 2015-6-17 20:50:32

敢效东平血性彰(张)

本帖最后由 郑溢涛 于 2015-6-18 09:59 编辑

敢效东平血性彰(张)郑溢涛

       海丰这回可谓“迟后”一步了,今日作家协会宣告成立,是在陆河、陆丰作家协会相继成立之后。看到今日冷梅兄有诗以贺:      海邑龙津志气昂,新人宿将著兰章。   故乡灿烂文坛秀,誓效东平墨沁香。       鄙意: 这末一句改成“谁效东平血性彰”为宜, 如果稍嫌有点质疑口气,至少也应改成勉励、期待的“愿(敢)效东平血性彰”!      其实也没别的意思,就是还说,文事的精气神,须与海陆丰历史上的大的“血脉”相连!而这“大的血脉”,岂一个“才情四溢”“文墨沁香”而已(了得)哉!      说到这个,自然就又想起五年前引发不小风波的《读冷梅的一个回复——兼谈“海丰当代青年文学丛书”等》一文,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从这篇文章(冷梅《海丰文学的豪门盛宴》)看,(冷梅)有一种东西似乎已见式微,正如这套丛书从总体上已难能感觉到海陆丰某种精神的飞扬。”这里面就涉及什么是海陆丰的“大的血脉”的指向问题。而拙文苦心所在,有识者自是不难甄别。(看新浪这篇博文后面当时的热闹跟帖,更是有趣,以至稍后我在文前加了那个“敬启”。)      可贵冷梅兄当时知我期许,不但未以我为忤,且公开表示接受我的批评!我今天仍不希望看到他评文论人堕入“为讨一杯小酒喝”的机灵境地![抱拳作揖]                                                                                                                                                                                                                  2015年6月14日


附:读冷梅的一个回复——兼谈“海丰当代青年文学丛书”等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e470050100n5pq.html
郑溢涛
    (2010年11月8日敬启:从即日起,凡就本文所指来谈问题赐教的跟帖,但存一点价值的,本人仍将力所能及郑重奉答。此外,凡旧病复发、坚称“寡人无疾,你才有病”,或神志不清,或人头畜鸣,及一切心怀鬼胎隐匿阴沟翻腾者,随地拉撒,悉听尊便,不予纠缠,但录存照,以为今日海陆丰“地下斯文”市场之备案。)
       几个月前,冷梅兄写了篇《海丰文学的豪门盛宴》,是对“海丰当代青年文学丛书”的评论,我在其文后有一句话的跟帖:“从这篇文章看,有一种东西似乎已见式微,正如这套丛书从总体上已难能感觉到海陆丰某种精神的飞扬。”       差不多一个月后,才见冷梅兄回复曰:“难能感觉到海陆丰某种精神的飞扬,其实,整个中国文坛也出现这种情况!”(见冷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2db5e0100jlil.html)      说“难能感觉到海陆丰某种精神的飞扬”, 是我对“海丰当代青年文学丛书”的总体感觉。海陆丰的哪种精神?请参考拙文《龙种,还是跳蚤?》里点到即止的片言只语,这里我也不打算展开来讲。若有朋友反驳说,像彭湃、陈炯明、钟敬文、马思聪、丘东平等人,那可是“不世出的天才人物”,可望而不可及,此言固然在理;但如果想以此作为漠视他们身上所昭示的精神价值的理由,我却不敢苟同!今天的舞文弄墨的朋友,究竟比他们多了些什么?又少了些什么?难道因为多了个鼠标就可以心安理得?难道仅仅感觉到就比马思聪少了份音乐天赋?       海陆丰的精神传统,“豪门盛宴”确实是有过的。但在今天,要找到足可对应和堪作延续的因素,恐怕已经很难!“盛宴”的热闹倒是此起彼伏,“躬逢其盛”者亦如过江之鲫,然索诸实质效果,着实鲜见理想之作。即以出版规模、装帧设计于历来可谓“豪门盛宴”的这套“海丰当代青年文学丛书”来说,水平参差不齐固然是常态,但即使就其中较好的(如许宇航)看,也还难以让人明显感受到稍能与海陆丰历史人文传统资源对接的精神气象和思想走向。个人的看法,丛书作者似乎不同程度存在这样的问题:文学气质的稀薄,人文积累的匮乏,思想操练的迟滞,语境感悟的麻木。如果扩展到此外的本地作者群体,除了上述所指的问题外,还可看到有相当部分人甚至连基本的语言修辞都还未能及格,与此相连的还有文章语言严谨程度不足、“语感”缺失以及谋篇布局中内在逻辑的混乱等问题。一些以书画家、诗词家等身份频频出入于各类“文艺盛宴”的朋友,从他们的作品看,他们究竟了解多少笔墨、文字的常识,着实让人怀疑;一位能诗会画的女作者,前些日子自言要为某位画坛大家作传,令我吃了一惊,原因是,之前我看过她评人的一些文章,文字的作态倒是不乏聪明,内涵却实在乏善可陈,使我更确信了人文积累、思想操练这些方面是不可能与生俱来的。再比如另有些人,行止作派比其作品更显“艺术”,或“十八般武艺”总要耍一通,终究是花拳绣腿半桶水作响;至于文艺家成为“文艺活动家”、文艺成为餐桌上的“蚊呓”之类,也并不少见;又如《海丰文学》,多年来一班人的热心苦力经营,难能可贵,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但刊物品位一直不尽理想,我相信这里面的原因并不难寻。凡此种种,就是听不见有几人开口。是都看不出来么?当然不是!前些年汕尾举办某先生的“艺术人生研讨会”,就有人对该先生作出了“一流名声三流水平”的评价,不过,这评价是在研讨会后私下发表的,会场上,是众口一词叫好。有什么办法呢?人情所迫,留点好人缘在江湖行走吧,更不要说多个文艺团体里面、文人之间那些令人生畏的内耗了!       关于这套丛书,这里还想饶舌几句。丛书的出版,据说早有策划,后来得益于海丰筹备“丘东平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这一机遇。对于解决经费问题,这确实是个难得的机遇,自然完全可以理解。我是稍晚才得知丛书将在研讨会上作为纪念品赠送与会专家的,虽然知道计划基本已成定局,我当时还是跟丛书策划人谢立群先生建议,在这样较高层次的研讨会(有多位资深专家学者出席)上赠送的,考虑作品分量,最好是精选各人作品出一本选集。谢先生是有知识分子情怀的,他理解、认同我的看法。说是“建议”,这其实毋宁说只是对“既成事实”的一个评价,到现在,我还是认为丛书在这样的场合赠送是一个遗憾,感觉分量就是不相称。当然,对于丛书的作者而言,我充分理解,那是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记录(即使像此前已出过多本专集的石磊、吴小冰,大概也是这样看的吧)。      冷梅兄的《海丰文学的豪门盛宴》出来不久,谢立群先生给我打电话时,表示对这篇评论感觉并不理想,他约我也写一篇。事实上,我也确实并非没有一些想法。但是,终日琐事缠身,加上这方面也不是我日常关注的重点,我只答应“试试”,至今仍未兑现。尽管专文暂时还未动笔,但从我上面所说,主要意向大抵是依稀可见的。       在当下文艺表面繁荣的背景下,鼓励是需要的,但同时也应实事求是指出不足,揭示努力的方向。否则,鼓励有时就会成了和稀泥的“怂恿”。我不知道这该不该成为文艺评论的一条常识?       在丛书的一本吴小冰的《海纳百川》里,我看到了许翼心前辈对文学后辈语重心长的鼓励,我感佩许教授对于精神品位那份“恒持的信念”。他在《致小冰(代跋)》中说:
       并不是写出来能发表就大功告成。写出来的不一定可以发表,发表了的不一定可以出书,出了书的更不一定能流传。须知文章贵深、贵精、贵新,不要一味追求数量,更不要勉强凑数。
      这是诫勉、期望,其实也是对某些作者委婉的批评。头一层意思,再直白一点表达,就是:不是写出来、发表了、出了书的作品,就是合格、像样的作品。潜在的意思则是:现今的报刊发表作品、出版社出书,大体是怎样一回事,是不难了解和理解的,所以一般不必太津津乐道在多少家报刊发表了作品、出过几本书。这其实只是个常识!有朋友说,丛书作者的水平虽然不算很高,但他们还年青。年青诚然是个优势,但如果修炼和创作的方向并不适当,多半也可能抵消了年龄的差别。前些日子,我在石晓贤的博客看到她《我的阅读盘点》一文,我认为,这类阅读是一种可贵的方向,但愿不少朋友能从石晓贤身上获得启示,希望相关的启示可以联结朋友们作为一个文艺人的新生。文字的最后活力,资质禀赋之外,更源自多方面因素的合成,这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生成是一理。有一老作者,至今说到胡适,给他的定位仍是“反动文人”;在历数海陆丰名人时,回避陈炯明的,也仍大有人在。人文思想资源匮乏的问题,于此可见一斑。然而,今时今日,冷板凳还有几人愿坐!         回头说说冷梅兄的那个回复。我跟帖中所指的“式微”,是隐隐感觉到冷梅本人以往“对文学精神的旗帜鲜明的高扬”(见拙文《如果文字不能见证真相——冷梅文论题边琐话》)的方向已不那么“旗帜鲜明”,或者至少已经在“降格以求”。      冷梅兄说“其实,整个中国文坛也出现这种情况”,令我心生一系列的疑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辩解呢?莫非是“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中被曲解了无数次的那层意思?当真是一个评论家,他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他的使命是什么?其中的一个命题,不就是指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么?         在拙文《如果文字不能见证真相——冷梅文论题边琐话》中,我曾对冷梅表达过这样的期待:
       我相信,故意炮制假象,冷梅做不到;无意出现的假象,他也会竭力减少。我只愿他在是非、真伪面前不敷衍,不在乎丢掉“好人缘”,只期待他更多诗意的言说,把海陆大地上真正的“鹰”一一指给人们看!
          这是因为我曾经相信,他本人就是一只高飞的“鹰”:
      我一直期盼着本土的文人中,有能洞察周围精神真相、又能放眼远大的评论家出现,诗人之外的冷梅,是我现在见到的第一个。他文论中呈现的广阔的视野、贴切的体味、深入的分析、沉实的思辨、周到而诗意的评说,那种对文学精神的旗帜鲜明的高扬,让我倍感兴奋和启发。


      他本人也曾作出如此表白:
       期愿更多的作家和评论家能正视当前文坛的现状,深刻思索,以达革旧鼎新、激浊扬清之目的。当前文坛令人堪忧的是,一方面是相当多的作家过于聪明,他们是识时务的俊杰,其作品要么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粉饰机器,要么成为迎合大众媚俗心里的谋利工具,即使是具有批判性的作品,他们也拿捏有方,善于掌握分寸和火候,懂得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何时该发言,何时该缄默,何时该谨慎,何时该放肆,何时该顾左右而言他,何时该快刀斩乱麻。总而言之,他们懂得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报偿,以浅薄换取深厚,以卑贱换取高尚。他们对一些社会问题不愿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而只是浅陋的呈现一些现象。另一方面,相当多的文学作品缺乏理想主义和人本精神,浮躁低俗的文字充斥人们的视野,这种现象在诗坛尤为普遍。许多懂得文字分行的人,一不小心就成为诗人了,甚或知名诗人,须知某些人曲解了“诗在功外”的道理,信奉庸俗的人际交往,热衷于插科打诨般的文事活动,热衷于傍名家傍名编傍大款,他们的作品应该值得怀疑。遗憾的是许多权威报刊充斥着大量的庸俗之作,许多出版社不断推出类似文字垃圾集装箱的“巨著”和剽窃之“名著”,更遗憾的是文学评论家常常缺席,表现出集体失言的状态,对文坛的不良现象噤若寒蝉,或进行不痛不痒的鼓噪嚼舌。(《请原谅我的浅陋》序言)
      然而今天,看到冷梅兄的那条回复,我已不那么确信了。如果再联系他将一位市领导给他的题字“不俗”放在《请原谅我的浅陋》一书的封底,我就更有点不知该从何说起了!       “海丰当代青年文学丛书”作者之一许宇航说:“我更愿意把文学当成自己的宗教,用文学的眼光,去解读这个世界,用文学的方式,去寻找灵魂的皈依,尽管我是个疏于修行的行者。…生命存在的时刻总有新的航程。”       “疏于修行”,我乐意看作是他的自谦。果真是“疏于修行”的话,是无助于文学追求的实现的。“航程”,总是离不开明确的方向和奋力前行的!海陆丰文化的复兴,海陆丰文学真正的“盛宴”,有赖于常不满足的创作和永不缺席的批评,有赖于一只只不懈高飞的“鹰”!2010.10.31匆就

http://www.swsm.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郑溢涛的微博

小小保 发表于 2015-6-18 02:44:45

两高手的对话!

夭折 发表于 2015-6-18 09:55:45

为讨一杯小酒喝

夭折 发表于 2015-6-18 09:56:05

小小保 发表于 2015-6-18 02:44
两高手的对话!

只为为讨一杯小酒喝

ipgame2000 发表于 2015-6-18 17:34:56

{:5_142:}

海陆丰怪谈 发表于 2015-8-3 08:12:45

{:5_142:}

里将 发表于 2015-8-3 16:06:15

陈显兵 发表于 2015-8-3 21:12:53

东平血性彰?东平是什么人物,指教。

陈显兵 发表于 2015-8-3 21:31:22

      海邑龙津志气昂,新人宿将著兰章。
   故乡灿烂文坛秀,誓效东平墨沁香。

海邑龙津?故乡灿烂?誓效,墨沁香。

这些句子看下去蛮有趣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敢效东平血性彰(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