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汕尾网民询问关于渔民的传说
本人诚恳向全汕尾市民请教一些关于汕尾渔民的一些事情。我经常跟汕尾的一些人聊天,当他们说到渔民的时候,有的人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而渔民这一称呼又是一些汕尾人所不愿意触及的,我觉得很奇怪。
后来我听了一部分人说到渔民那些人跟汕尾一些本地人似乎有不可调和或者难以理解的矛盾,具体原因无从得知。但有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他交了一个渔民的女朋友,有一天跟他的奶奶说起,将来想跟他这个女朋友结婚。但是他的奶奶很严肃的告诉他,如果他跟那个女朋友结婚,那就永远不要认他的奶奶做奶奶了。。。。。这似乎很有仇恨的味道,这种味道已经足以抹杀好多真挚的爱情。最后我那个朋友跟他的女朋友分手了,他的女朋友问他,是不是因为她是渔民所以才分手。我的朋友已无言。
后来又听说人说过渔民跟汕尾一些本地人以前有过好大的矛盾,一致汕尾本地人不跟渔民来往,我也亲眼看过一些渔民的男女说话很嚣张,恶毒。很想跟人打架那样。。。。
由此,由于我本身不是汕尾市区里土生土长的人,所以并不知道渔民跟汕尾其他本地人之间的矛盾。所以请大家知道内情的,务必不吝赐教。详细的讲诉一下其中的内情
http://www.swsm.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一代好贼的微博 他的奶奶说得好象很严重哦,难道真有解不开的疙瘩? 埔陇宫 发表于 2015-7-29 21:56
他的奶奶说得好象很严重哦,难道真有解不开的疙瘩?
我说一下我听过的内容,但是不知道是否真实,反正我说了出来,没别的意思,大家听听就好,如果有更准确的内幕,还请大家多多讲解。
我听说好久以前,渔民跟汕尾一些土生土长的人有着很深的仇恨。这仇恨要追溯到清朝初期。后来就一代代的这样矛盾不断积累和深化,到最后一度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不知道这些是不是真的,请有清楚来龙去脉的朋友,多多讲解真实内容 以前经常听老人讲渔民是瓯船仔,渔民格欠打等,听到就知带几分贬义。现在是文明社会,不管是渔民和城区原住居民,和谐相处。 小时候逢年过节经常跟我爸爸到渔村买咸麻鱼和墨补时觉得他们都很友好,请我们上他家(全家人住在沙滩上的木船)吃东西,当年渔村家(木船)排列整齐不止三街六巷那么简单,没有门牌像迷宫,听说解放初期政府安排楼房给他们住有些人还不敢住,怕石头屋压死人(可能是祖祖辈辈住惯木船的原因)。 应该与现在渔民的整体素质有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汕尾渔民代表了粗暴,动不动就要打要杀;代表了贫穷,大部分都没有理财意识(老板除外),有多少花多少;代表了家庭不稳定,谁也不知道哪天出海后就回不来了;代表了思想不开化,宁愿有生命危险也不愿弃渔从工。 阿东 发表于 2015-7-30 10:06
小时候逢年过节经常跟我爸爸到渔村买咸麻鱼和墨补时觉得他们都很友好,请我们上他家(全家人住在沙滩上的木 ...
“怕石头屋压死人”,呵呵,这也太愚昧了吧?
难怪汕尾很多本地人对渔民有一定的偏见呢。
还有其他的吗?还请大家继续发表 wx_cEDzZEK1 发表于 2015-7-30 10:42
应该与现在渔民的整体素质有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汕尾渔民代表了粗暴,动不动就要打要杀;代表了贫穷,大 ...
关于您说的这些,我也略有听说,我亲自也体验过这样的情况的。有很多我看到的,接触到的,是素质很不好的、动不动就暴躁的。
有一次我在海港卖鱼,旁边有一个女孩子在卖衣服。有2个渔民,一男一女,应该是夫妻。女的在跟卖衣服的老板讨价还价。卖衣服的老板不肯少点卖给那个女渔民,那个男渔民就说:“你怎么跟“挥仔乡生“?"卖衣服的老板说:“买卖自由,你老婆讨价还价的价格让我没钱赚还要倒贴我还要卖呀?你说话怎么那么有意思呀?”那个男渔民做出好像要打人的姿势说:“你信不信我把你的档给掀了......”那个女渔民看到这样,觉得她丈夫的做法很不可取,野蛮无比,就拉着他丈夫走了。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一个很鲜明的渔民形象。或者真的是您所描述的那样,野蛮、氓化、桀骜不驯、愚昧、可笑 汕美人 发表于 2015-7-29 23:32
以前经常听老人讲渔民是瓯船仔,渔民格欠打等,听到就知带几分贬义。现在是文明社会,不管是渔民和城区原住 ...
是的,是应该大家和蔼相处。而各自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要各自检讨。这样才能融入全社会 半山内人看海边人解释渔民 一代好贼 发表于 2015-7-30 11:21
关于您说的这些,我也略有听说,我亲自也体验过这样的情况的。有很多我看到的,接触到的,是素质很不好的 ...
所以古语有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还有一个事例:
去年我和我老婆在二马路东鱼市附近跟一个摆摊卖衣服的老板聊天,我老婆跟他谈笑的时候不知道说了什么,反正有一句话是不经意说的,原话是这样的:“你是不是移民的?”
这句话我老婆说出来是觉得很正常的,但是听这句话的那个摆摊的老板就突然变脸了。我看到这样的情况突然想起我老婆说的那句话,那个老板该不会是把“移民”听成是“渔民”吧?说海丰话的话,这2个词确实是很相似的。我就笑着跟那个老板说:“我老婆问你是不是从别的地方来的,移民过来的。”那个老板说:“哦,我以为你老婆是问我是不是渔民人......”我老婆也看出那个老板突然变脸了,也顺着我的话尾说:“我不是说你是渔民的,那渔民不好吗?”我马上打断我老婆的话,说:“你不懂别乱说。”那个老板就说:“我看你说话好像不知道一些事那样,那就别问了,误会过去了就好。”
有人一说到渔民就咬牙切齿,我没有那种感受,完全不知道这似乎是天生的矛盾呀 兄弟何必问别人,问你那个朋友的奶奶不是更好?说不定是一段历史,说出来好教育后人。 家乡好 发表于 2015-8-2 20:41
兄弟何必问别人,问你那个朋友的奶奶不是更好?说不定是一段历史,说出来好教育后人。
问题是现在要去问他的奶奶要烧高香,然后扔圣杯才可以了 一代好贼 发表于 2015-8-2 20:54
问题是现在要去问他的奶奶要烧高香,然后扔圣杯才可以了
{:5_174:}{:5_174:} 家乡好 发表于 2015-8-2 21:07
所以有谁知道历史原因的,可以说一下嘛,我很想知道呀 阿弥陀佛 我想估计是跟一些渔民的生活习惯和做人素质有关系,我举个例子:
前几天我和我老婆在海港的菜市场跟一个在摆摊卖衣服的老板买了一件衣服,同时也有一个渔民的女人也要买衣服。她跟卖衣服的老板说是在附近住的,说是否可以先把衣服拿去试穿,然后再拿钱给他?卖衣服的老板觉得以前有类似的事情,也是有人拿去先试一下,再决定是否买,又加上那个女人以前曾经在他这里买过衣服的,算是老顾客了,如果不答应她这个要求,也显得有点不太符合情理。她又是渔村里住的,所以就答应她了。
今天我又和我老婆一起经过那个卖衣服的摊位,我老婆又想买多条裤子,老婆说他的衣服质量好,价格也便宜,所以就再过去买了。那个老板看到我们夫妻两人,认出来我们,就问我们是不是在这里附近住的?我说不是。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你们还记得前几天你们来我这里第一次买衣服的时候跟你们差不多同时买一条裤子的那个女人,她说是这里附近住的那个人?开始我和我老婆都想不起来,后来想想,就记起来了。我说记得,但是我不认识她的。那个老板说,那个人说拿去试了后再决定买不买,都拿过去几天了,还没拿回来。
我不知道现代社会的人,怎么还存在这样的人呢?自己想要一件衣服,又不想拿钱买,骗了摆摊的老板,老板人好才这样容易骗。难道这就代表了一部分渔民的为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