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深圳向东60公里,即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它扼粤闽之咽喉要道,成为三大都市——穗港深对接福建的必经之路。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随着厦深高铁连接、粤闽自贸区建立,无论是对于粤闽经济带,还是珠三角和海西合作区的角度,深汕特别合作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节点意义。2011年创立的深汕特别合作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如今意气风发,迸发出重大的战略红利。
深汕合作区的海港新城规划图
林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合作区是粤闽合作绝佳平台
记都:深汕特别合作区挂牌至今已有4年,您如何评价合作区的规划和发展?
林江:汕尾和深圳距离比较近,当初设想是通过建立深汕特别合作区,让两地经济有更好的合作,使得整个粤东地区的产业和经济更加密切地联合起来。这种设计从思路上说是对的。
汕尾、汕头等地,在广东21个地级市里经济实力比较弱,深圳和汕尾是对口帮扶,扶贫是单方面的,对汕尾帮助挺大,对深圳来说帮助不大。
不过现在又有了新的机遇,就是粤闽经济带。粤闽合作中最主要就是粤东的汕头、汕尾这部分,深汕特别合作区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重新发展。
记都:需要做什么才能符合当时的出发点呢?
林江:我相信深汕特别合作区不单纯是扶贫,既然是特别合作,肯定是对大家都有利的才叫合作。对双方来说要明确各自优越性在哪里,汕尾有什么可帮深圳的,深圳又有什么可以帮汕尾?
首要解决的是,重新定位深汕特别合作区。有了粤闽经济合作带的概念,有没有机会让深汕有动力合作?现在的自贸区都具有先导性,会不会重新定位深圳和汕尾、汕头,乃至整个潮汕地区的对接?通过深圳,让这些地区也和香港有一个充分的对接。
第二,我们应该考虑资源配置的问题。粤东地区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不过资源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最重要的是金融赤字下如何招商引资的问题。招商引资不是靠土地、税收等政策,而是机制、体制创新。蛇口等地方是自贸区最重要的发展地区,汕尾应该按照这个思路定位为蛇口、前海等自贸区的后勤支援角色。汕尾有很多地,也有很多后勤支援的空间,人口也不少。
另外一方面,粤闽合作对深圳意味着什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的部署,福建、广东、广西这些沿海城市、港口,都是可能受益最大的潜力地区。深圳如果通过粤东地区,和福建对接起来,粤闽合作就有了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深汕合作就变成了是粤闽合作的先行支持。中央老说机制体制创新,创新也得有个平台。粤闽合作这么大,就应该有合作平台,我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粤闽合作的平台,做得好的话,粤闽之间的合作就会更加密切,广东省政府和福建省政府都会有兴趣探讨粤闽合作的空间。现阶段应该考虑如何把粤闽合作深化和提升一个层次。深圳和汕尾政府要做事,商界要做事,广东和福建的资源做一个有效对接,我认为这是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难题。
记都:从政府层面来说,是否需要给予一些政策的优惠和倾斜呢?
林江:我觉得这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需要政策,但政策不能随便出,而是应该和商界探讨。无论是深圳政府还是汕尾政府,应该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和商界人士做协商,做市场研究,和企业对话,了解企业的需要,这样的政策才有针对性,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商界人士本身要认真考虑这些问题,目前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很大,我们如何能寻求新的合作机会,尤其如何利用自贸区的政策措施,推动实现升级转型。深汕特别合作区如何和广东的自贸区合作,包括如何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这些都需研究。
我建议政府应该找专家来做调查,探讨一些课题,汕尾和深圳应该如何应对,抓住机会,再推出政策,会好很多。
记都:深汕特别合作区算不算是创新性?国内外有没有模式可以借鉴?
林江:城市和城市合作其实是很多的,比如美国的纽约和新泽西州有合作,汉堡、鹿特丹、巴黎和周边的城市也都是有合作区的。合作区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是要合作什么内容。
汕尾和深圳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大,纽约和新泽西发展的差距是没有那么大的。这时候,要想好合作的模式是什么。比如说,汕尾可以专门做楼盘,价格比较便宜,吸引在深圳自贸区工作的人到汕尾买房,通过构建轨道交通,一个小时就可以到汕尾,让深圳和汕尾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那就成功了。
将来如何对接让两个城市的优势可以互补,我们未必需要借鉴任何一个城市的经验,而是应该让大家考虑优势互补对接,汕尾所说的优势,到底是不是真的优势?对深圳来说有没有吸引力?深圳说的优势对于汕尾来说是不是有吸引力?如果大家谈妥的话,合作是可以向前推进的。我相信关键问题不在于城市是不是要合作,而是要怎么合作。
王则楚(广东省政府参事):深汕特别合作区有望做龙头
记者:您怎么评价深汕特别合作区4年来的发展?
王则楚:深圳没有地,和汕尾之间隔了惠州,按理产业很容易往东莞、惠州转移,往汕尾转移比较慢。所以广东省委要求深圳和汕尾共同把深汕特别合作区搞好。启动以后,原则上享受很多优惠,政策也放得比较宽。汕尾鲘门一带,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对于深圳这个狭小的城市来说,有这么一个地方给它发展是挺好的。
记者:深汕特别合作区应该如何利用现有优势和机会才能更好地发展呢?
王则楚:问题在于要选好突破口,明确产业定位。一个地方不能什么东西都承接,要选择好的产业来发展。比如深圳有金融、软件之类产业,软件产业完全可以放在汕尾地区,这里居住也比较便宜,软件人才可以留下来。硅谷离旧金山更远,软件业能在硅谷搞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要想办法把深圳的创造力利用起来,尤其是有创意的中微小企业。他们正在成长,是正需要支持的时候,深汕特别合作区成本比较低,适宜年轻人创业,应该把这些企业吸引过来。
深汕特别合作区要有紧迫感,要尽快搞好宜居易创业的环境:一个是政策环境,互联网商业在弱势地方能发展起来,在国外的话主要是因为没税。我们要在政策上明确到位,才能形成区位优势;另一个是配套环境,必须花大力气把居住环境、医疗卫生、教育配套设施搞好,让人才在这里不仅是创业,还要居住生活。深圳汕尾两市政府要共同下大力气来搞。
记者:深汕特别合作区如果发展好了,对粤闽经济带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王则楚:深汕特别合作区地理位置在珠三角东部边缘,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土地资源欠缺,而汕尾土地资源还可以。深汕特别合作区若搞好的话,可以使整个东部地区有个龙头。
东边不缺良好的港口,所有河流往外流的时候都在这边入海,都是深水港,利用岛屿随时都可以建码头。利用港口资源,可以搞临港工业,但关键的还是选好工业。我们已经把钢铁、炼油布局在湛江,如果还要继续布局这些产业,对广东来讲就是牺牲环境。深汕不能再走这条老路,要走高新科技的路。
但高新科技要选其中主要的方向,我们总把技术创新放在主要位置,实际上在国外,技术创新是属于工具性的,真正需要的是智力创新。
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制度上有哪些东西能打破?真正突破这个,你才能领先,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块地。
在深圳准备要大力推广的政策,是不是同时在合作区也可以推广?按原来广东省里的规定是可以的,但是不是就放到了合作区?汕尾的政府是不是能认真研究深圳的政策,把握深圳政策的特点,很快用到合作区?这又是个问题。
我们更多地让市场发挥作用,深汕特别合作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图文:南都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