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的农民运动思想
转发《彭湃的农民运动思想》语 本文是我摘录《彭湃研究论集》第126页,由张景虎先生所写的《彭湃的农民运动思想》著作。我摘录这篇文章登录《汕尾市民网》的平台,就是为让我海陆丰人民和网友们能了解彭湃作为地主阶级为什么要通过烧田契来达到背叛家庭、达到革自己的命的伟大创举,并投身领导广大农民进行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革命斗争。习主席新一届政府,对新型的中国的大小贪官深恶痛绝,就是这些大小贪官是骑在中国人民头顶的新型的剥削阶级,是亡党亡国的根源,是与彭湃烧掉田契,归还土地给人民的行为背道而驰的。今日,我们缅怀先烈,学习彭湃精神更显及时和必要。彭湃的农民运动思想张景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研究中国革命就必须研究中国的农民运动及农民运动理论。在我党史上,许多农民领袖同时又是农民理论家。他们一边领导者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一边进行着有关农民运动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彭湃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他是我党开展农民运动的先驱,被人誉为“农民运动大王”。在领导农民运动过程中,它深入开展对农民问题的理论研究,善于总结农民运动的经验教训,探索领导农民运动的策略原则和方法,建立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农民运动思想体系。彭湃的农民运动思想在我党早期历史上是最为丰富的,因此研究我党农民运动及农民运动理论,首先就要研究彭湃的农民运动思想,本文试图就彭湃农民运动思想及其评价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提供一块引玉之砖。一彭湃从1922年6月开始从事农民运动,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党的农民运动事业,他一生写了许多重要的有关农民问题的著作,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农民运动思想,几乎涉及有关农民问题的所有方面。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农民悲惨境遇的分析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下,中国农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恶劣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地主阶级的叛逆者彭湃深感广大农民的痛苦,决心拯救他们出水深火热的生活环境。他认为农民运动兴起的根源,就是社会造成的农民极端低下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因此,彭湃首先从这三方面来分析农民的悲惨境遇。彭湃最先从决定政治和文化的经济基础出发,通过广泛的调查和分析,揭示出农民的经济地位。他指出,在农村,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地主豪绅手里,广大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分离,农民只得靠租地度日,有的甚至连生产工具都不具备,整个人身都依附于地主豪绅,忍受着非人的剥削和折磨。此外,灾荒、军阀战争、苛捐杂税,使得农民更加贫困。全国许多地方,饥民千百成群,“食草根树皮皆尽,至以观音土为饭”。他们一贫如洗,衣不蔽体,为了生存下去,竟典当衣服以至所有物品,有的甚至“典妻卖子”以求几日之生存。其经济地位之低下,可见一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彭湃指出,经济上一贫如洗的农民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沦为社会最底层。首先,农民毫无政治权利可言。在“官僚、绅士和田主这般压迫下,农民怕地主绅士和官府好像老鼠怕猫的样子,终日在地主的斗盖,绅士的扇头和官府的锁链中呻吟过活”。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对农民的压迫绝不亚于在经济上的剥削,若农民与地主发生争议,他们就“用直接行动毫不客气地殴打、逮捕、或监禁这些农民”,根本不管谁是谁非,“是非曲直都由他们判断,有力的便是,没有钱的农民便非;有钱的便算直,无钱的农民便只好算屈”。其次,农民还受民团乡团的压迫。民团乡团其实就是地主与绅士的武装团体。是他们对付农民的工具,他们任意敲诈农民,通过各种手段,剥削农民的血汗。此外,农村中的分警也尽其能施展盘剥农民之权。民团与乡警不仅不保护农民的利益,而且严重侵犯他们的人身权利,使得农民没有一点自由。彭湃指出:“在广东受政治压迫之下的农民有百分之八十,只有一二成才有政治自由的。”其他地区的情况也都是这样,甚至还要恶劣。最后,彭湃分析了农民的文化地位。他着重阐述了农村中的教育状况,经济上的贫困造成农民没有物质条件去接受教育,政治地位低下又使他们没有资格去享受教育。“农民阶级对于现代教育,早无丝毫享受的机会了。今日的教育,不是图平民福利的教育,只是专教资本家官僚一般掠夺阶级的教育”。彭湃指出:农村中的一大问题就是“教育与贫民分离”,这使得农民子弟没有机会上学读书。在海丰,能够写出自己名字的农民不到20%,大部分农民目不识丁,广大农民根本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只有地主、豪绅的子孙才能得到上学读书的机会。由于没有受到文化教育,农民变得十分愚昧落后,他们觉悟不高,对自己所受剥削压迫的原因认识不清,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念。这给开展农民运动带来一些困难,必须对他们进行细致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才能将他们发动起来,参加到农民运动中去。综上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分析,彭湃指出,农民是农村中地位最低下,境遇最恶劣的阶级,“在此层层压迫之下,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革命的,一条便是死,如果不革命便只有死了”。彭湃科学地揭示了农民运动的必然性,为他宣传教育农民、领导农民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二)对各种阶层农民革命性及作用的分析彭湃首先把农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热情歌颂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作用。他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中最为中心的问题,没有农民参加,中国革命便不能取得胜利。在中国,农民人数众多,约占全国人口的80%,是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它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农民运动可以影响到任何一个阶级的利益,能左右着革命的发展。失去农民阶级的支持和帮助(甚至与它为敌),哪个阶级都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除了人数多外,中国农民阶级还有着自己的优点及独特的有利斗争条件,可以保证其伟大作用的发挥。彭湃在1922年1月给李春涛的信中,较为系统的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一、农民中,自然是佃耕农占大多数,......因和田主的距离很远,凡什么运动,田主都不知。不比工厂的工人,一经给资本家知道,马上就解雇。二、农民虽然少有团体的训练,不比工厂的工人。但他们有忠义气,能老老实实地尽忠于自己的阶级。三、他们亦可采用同盟罢耕。因为田地不是和机械一样地关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而且是绝对不可移动的。将来占领田地,是极容易的。”彭湃接着对农民阶级中的各个阶层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具体论述了他们各自对革命的态度及在革命中的作用。他把农民划分为雇农、佃农、半自耕农、自耕农。雇农、佃农和半自耕农情况比较相同,他们是贫农阶层,自耕农在农村属中农阶层。这样农民阶级中就存在贫农、中农等几个阶层。贫农是农民阶段中比重最大的一个阶层。在农民各阶层中,贫农是最贫困的,所受剥削是最恶劣的。其中尤以雇农为主,他们就像卖给地主一样,“一年到晚(头),用了无数劳力,最了无数苦工”,且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但恶劣的境遇培养了他们革命的坚决和彻底性,使其成为农民中最革命的部分,也形成了其不同于一般农民的优点:“一、他是无产者,对革命特别坚决。二、比较有阶级意识。三、私有观念比较薄弱,对于社会主义的革命是特别要求。四、比较没有地方主义和封建思想。”彭湃称雇农是“农村的无产阶级”,是农民中最先进的成分,是农民中的领导者。佃农和半自耕农由于也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与雇农一样也具有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他们与雇农一道成为开展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我们做农民工作要把重点放在贫农尤其是雇农身上,他们是农民的中坚力量,开展农民运动首先就要依靠他们,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民各阶层中的先锋带头作用。中农,也就是自耕农,即“自己有田耕种,不必向地主租赁的”。他们在农民阶级中占有很小的比例。中农的经济境遇比贫农要好一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耕自己的田地,比较佃农雇农自由一点”。中农是小生产者,独立耕种土地,他们的愿望是过安稳的日子,只要还能勉强生活下去,他们都不愿起来斗争。因此,中农有其保守和落后的特性。但在各种剥削力量的榨压下,中农的生活每况愈下,他们每年除纳正式田赋之外,还有各种额外的附加捐税,因此负担越来越重,有的只得变卖土地,“逐渐无产阶级化”了。中农也要求革命,也愿意与贫农一起进行革命斗争,以夺取失去的自耕田地,继续维护其小生产者的地位,但缺乏革命的彻底性,彭湃说过,当革命深入向前发展的时候,“中农就必然表现动摇”。他不能像贫农那样勇往直前,直至革命的彻底的胜利。我们的政策是团结他们,使他们与贫农一道把农民运动开展到底,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彭湃对农民中的各个阶层的分析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依靠农民尤其是雇农,团结中农的政策也是完全正确的。(三)工农联盟的思想彭湃在开展农民运动中,渐渐认识到工人和农民有着相同的地位和斗争目标,两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打倒共同的敌人,争取革命的胜利。他系统地阐述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可能性、领导者等重大理论问题,并积极参加到工农团结斗争的实践中去。彭湃首先阐述了在中国建立工农联盟的必要性。他认为,若无工农联盟,中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第一,中国工人的人数太少,阶级力量弱小,农民人数虽多,但存在着小生产者的严重弱点。如果工人、农民各自独立去进行革命斗争,就不足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工人和农民必须联合起来,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互相支援,共同对付资本家和地主,以保证工农运动的顺利发展。第三,彭湃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工农联盟的必要性。欧洲1848年革命,巴黎公社革命的最终失败,尽管有许多原因,但没有工农联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彭湃分析了这种情况,指出:“由历史的事实可以证明,欧洲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中国实行国民革命,工人想革命成功,不能忽视农民,农民想革命成功,不能忽视工人,这已成为铁律,我们工人要革命成功,应该研究这个问题----工农联盟问题。”然后,彭湃又阐述了建立工农联盟的可能性。他认为,建立工农联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第一,工人和农民有着共同的社会地位,这是工农联盟的经济基础,“工人与农民就是被压迫的人,两种人的地位,是一样的。工人直接受压迫的,是资本家,农民直接受压迫的,是大地主”。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都是最低的,“同时处于资本制度压迫之下、同一样痛苦的”。共同的遭遇和地位,使工人和农民可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共同战斗。第二,工人和农民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彭湃指出,共同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共同的目标,“工人要求解放,农民也是一样要求解放”。工人和农民的斗争目标都是要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推翻造成社会不平等、造成他们极端困苦的反动政权,争取自身的解放,建立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革命政权。他们拥有共同的斗争对象----军阀、地主、资本家和帝国主义。共同的奋斗目标使他们能够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争取革命的胜利。彭湃明确地指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领导工农联盟。农民由于有许多弱点,不能成为领导者。他们自由散漫,缺乏组织纪律性,思想觉悟低,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思想”,“在革命崎岖途中必不可免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暴露出来”。他们尚需要工人阶级的宣传教育,以提高自己的认识,锻炼自己的革命精神,故不能充当工农联盟的领导者。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富于组织性、纪律性,富于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他们“肯重大的牺牲、受寒挨饿、挺身向前奋斗,却不是为着自己利益而奋斗,也不是为着工人阶级利益而奋斗,是为着大多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它具有其他阶级不可比的高尚品质。因此,彭湃鲜明地指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者地位,他说:中国革命扫除封建残余的使命,“只有无产阶级起来领导农民推翻现存的统治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才能够完成”。“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权革命的过程,一切的农民都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而奋斗”。(四)农民运动的斗争原则及方法在无数次的农民斗争中,彭湃善于总结经验,制定出科学的、正确的斗争原则及方法,为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注意培养骨干力量,以带动农民运动的发展。这是彭湃开展农民运动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他认为,不在广大农民中培养出骨干力量,农民运动就不可能开展起来。在建立赤山约农会即彭湃从事农民运动的早期,他就注意到这一点,培养了张妈安、林沛等骨干力量,这些人开始只是做彭湃宣传工作的向导,后来在彭湃热情的帮助下,很快学会了宣传、演讲,成为有才能的农会干部,成为彭湃的得力助手。他们不仅自己参加农会,而且还劝说其他农民参加农会,即开始只有几人的农会发展成为拥有500多会员的农会组织,对开展农民运动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建立海丰总农会后,彭湃更把培养骨干的工作视作及其重要的一件大事,又培养了一大批农民积极分子和革命知识分子。在开展农民运动中,彭湃还重视建立和发展党组织的工作,从农民运动积极分子及骨干力量中培养、发展党员。1924年5月,彭湃等人建立了中共广宁县支部,郑重告诫说:农民的团结只有在党组织领导下,才能发挥其无穷的力量。第二,一切工作为着广大农民的利益,一切工作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这是彭湃从事农民运动遵循的另一条重要原则。中国农民有其朴实、忠厚的优点,但也有其固有的弱点,比较散漫,目光短浅,最易计较眼前利益,不能自觉地认识到未来和前途,并为之奋斗。基于这个特点,开展农民运动不能像开展工人运动那样,重于历史使命的教育,重于宣传启发,而应从他们的一点一滴的利益出发,时刻使他们尝到甜头,一切工作都要照顾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彭湃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从组织第一个农会----“六人农会”开始,到赤山约农会、海丰总农会、广东省农会,都一直把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主要斗争目标。正因为这样,他所领导的农会不断扩大,愿参加农会的农民迅速增加。广东农民运动实践表明,维护农民利益是开展农民运动的一条重要原则。忽视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将会给农民运动工作带来困难,甚至会遭到失败。第三,重视武装斗争在农民运动中的作用,这也是彭湃坚持不懈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对这个问题未有明确的认识,而彭湃比较早地认识到了武装农民的重要性及作用。1924年他在《给中共广东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的补充报告》中说:“广宁、花县及其他地区最近发生的事件再次证明:不建立农民的武装队伍,不把好的武器发给他们,我们的工作就得不到必要的结果,从我抵达广州的第一天起我就对此深信不疑,而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他还曾向广东区委农委会建议:开展农民运动,“光有宣传鼓动而无武器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彭湃关于农民运动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它不止限于上述内容,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如土地革命思想、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想结合的思想等。这一丰富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二彭湃的农民运动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农民运动理论的重要内容。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对它应该有一个中肯的评价。第一,彭湃的农民运动思想开了我党关于农民运动理论的先河,在我党历史上是他首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民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成立的初期,十分重视工人运动的发展,把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但是,党忽视了农民运动。而彭湃则早在1921年7月30日发表的题为《劳动者同情会的缘起》一文中,就已对农民问题作了论述。1922年11月,彭湃在给里李春涛的信中,开始对农民运动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他在该信中精辟地阐述了农民运动的特点,高度赞颂了农民的革命热情,预见到中国的农民运动将最先在广东掀起高潮,并立志毕生从事农民运动。其后,彭湃扩大研究范围,写了大量的研究农民的文章,指导农民运动的开展,到1925年底《海丰农民运动》写成之时,彭湃的农民运动思想体系已基本形成。《海丰农民运动》是彭湃的代表作,内容十分丰富。这篇著作的写成早于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擦报告》及其他农民领袖代表著作的完成。因此,可以说,彭湃农民运动思想体系的形成,早于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农民运动理论和实践上,彭湃创造了我党历史上的五个第一:1924年5月建立了中共广宁县支部,这是我国农村建立的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1927年11月领导建立了海陆丰苏维埃,这是我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1924年提出要建立农民武装,保卫农民利益,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武装农民的思想;1923年5月,明确提出要建立工农联盟,这在我党历史上也是第一次;1923年1月1日,在彭湃领导下建立的广东海丰县农会,是我国的第一个县级农会。彭湃所进行的农民运动实践,走在了全国革命者的前面。他提出的农民运动思想,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第二,彭湃的农民运动思想在我党早期历史上是最为丰富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理论。彭湃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对农民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农民运动理论,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有关农民问题的各个方面,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注入了新的内容。其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农民的特点曾做过不少论述,也重视农民阶级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但他们没有提出把农民武装起来,直接同地主或农村资本家进行武装斗争的思想。彭湃则对武装农民问题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在开展农民运动后不久就认识到武装农民的重要性,多次给上级党组织写信,表明自己的观点,要求建立农民的武装队伍,把武器发给他们。指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否则“什么也干不成”,只能被敌人镇压。其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十分重视农民运动,为农民运动制定过一些方针、策略及原则。彭湃把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实际斗争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农民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农民运动斗争原则。如针对中国农民具有自由散漫、目光短浅、最易计较眼前利益的弱点,提出了一些工作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一切工作为着广大农民的利益的策略原则;再如针对中国农民具有从众、观望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农民运动骨干以带动农民的策略原则,等等。第三,彭湃的农民运动思想对于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直至三大的召开,一直忽视开展农民运动。而当它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农民运动时,却无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方法。作为农民运动先驱者彭湃,到三大召开时,致力于农民运动已整整一年,积累了大量的农民运动经验及策略方法。因此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在党的三大后,立即邀请彭湃前往广州“商农会事”,制定开展农民运动的方针和策略。这本身就是对彭湃的农民运动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评价,彭湃的农民运动思想构成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民运动的指南,指导着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彭湃对中国农民运动的贡献,还在于他参与创办了连续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任第一和第五届农讲所主任。他亲自给学员讲课,对农村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阶级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向学员揭示出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压迫和剥削的罪恶,指出只有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与地主豪绅进行斗争,农民才能获得解放。他还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交给学员开展斗争的策略和方法,说明从事农民运动必须有坚定的革命立场、正确的斗争原则和工作方法,帮助学员学会领导农民运动的本领。农讲所把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海丰及江东农运状况》等著作列为学员学习的课程,用彭湃的农民运动理论作为农讲所培训学员的主要内容。农讲所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培养了大批的农民运动骨干,为推动全国各地农民运动的开展作出了贡献。农讲所的成功,也检验了彭湃的农民运动理论,肯定了他对中国农民运动的巨大作用。彭湃在领导农民斗争的同时,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著作,如《海丰农民运动》、《土地革命》、《雇农工作大纲》等。这些著作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研究中国农民运动的实际问题,提出许多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和方法。因此这些著作的影响和产生的作用也是很大。如《海丰农民运动》一书,是我党关于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的第一部重要专著,成为指导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的第一部重要专著,成为指导农民运动最好的教科书之一。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丛书》的序言中指出,彭湃这篇著作及他关于广东农民的材料,“乃书本最精粹部分”,“它给了我们做农民运动的方法”,“它又使我们懂得中国农民运动的性质”。1927年初,主管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的瞿秋白在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的序言中也指出:“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和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同样对彭湃的这一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原载《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6期) 作者单位:天津市委党校http://www.swsm.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陈旭光的微博 彭湃思想在现实还是可以应用的,其本人已在江西不幸,但永垂不杇,但大势还是有人继承的,对现实国情也是有意义的。毛泽东已高度评价。----毛泽思想,邓小平理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