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警示录——兼说”行风热线“等
本帖最后由 郑溢涛 于 2015-11-16 13:27 编辑“底线”警示录——我看《廉政忠告》及其他郑溢涛
【溢涛按:2006年曾参与《廉政忠告》一书的编撰,这篇小文,是当时应邀为该书写的评论。文中涉及的问题,现在重看,感觉似仍不无启示。】
《廉政忠告》的特色在哪里?要我说,一句话,就是以新颖的形式开展“反腐倡廉”、“遵纪守法”的底线教育。“新颖”,这是大家都有同感的。与同类读本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具有了某种艺术的蕴涵。比如,漫画是一种艺术。虽然书中的漫画多数还不能称为“创意”之作,基本上属于“传意”。怎么说?我所指的“创意”,是那类高度形象化,又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思辨力量的首创之作。比如《武大郎开店》,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其妙处在于形象的直观性,而形象背后的深刻内涵,也就是它最大的力量,则在于它真实地揭示了某种社会真相和精神真相,引发人们进一步去思考其中的根源。“传意”的作品,则主要是对形象的构图夸张,比较直接地讽刺某种不良行为。我们从大量的新闻漫画中可以看出这个特点,明显带着“主题先行、命题作画”的成分,作者的创造受到束缚是难免的。这样分也许不尽妥当。艺术家们无不追求创意,只因禀赋各异,思考角度、表现手法不同,作品面貌自然就有差别。不管怎么说,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就是占了漫画作者这个“现成货”的便宜的。再比如书中的诗谣,虽然浅白了点,但艺术的成分还是有的。如果哪一天咱们纪检系统再出个能够“现炒现卖”的“民谣专家”,用民谣来写,可读性绝对更强,群众绝对更欢迎,没准就真要闯入艺术的殿堂了。当然,既然主事者的初衷在“底线教育”,形式上相应把住“底线”,有点创新,见好就收,也在情理之中。高蹈往往倒会偏离了主题。偏离主题的东西,再好也是白搭。这方面的例子见得多了。大话、套话一大堆,其实人们心里都明白,多数等于戏言,于事无补!何如及早走下主席台来,跟群众平起平坐,说点贴心的话,来点浅显的提醒。我看《廉政忠告》就有这么个意思。用该书序言里边的话说,教育内容首先要能进入“目标终端”,才能收取实效。《廉政忠告》在对“进入终端”的路径的选择上,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 市领导郑雁雄曾经就“底线意识”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理论的高度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他指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需要高度注重防守底线,无论哪一个关口失守,都必将影响全局。”“底线思维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人为因素,注重避免因政策、措施、管理的疏忽等人为因素带来的破坏,注重人力可以做到的防范措施和系统建设,注重从减少负面影响来促进发展。”他强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做任何事都必须把下面“四个问号”放在心头,摆在案头,捏在手头:“(做某件事的)底线在哪里?突破这些底线的后果会怎样?防范这些底线的主体是谁?守住这些底线的措施是什么?”我想,“四个问号”要确保解决的就是“目标、效果、责任、方法”相统一的问题,只有这四个方面“一条龙”充分考虑,科学运作,才能保证守住底线。我认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今天在执政过程中落实、解决“言行底线问题”的具体要求,目前亟需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共事务管理者当中大力普及这一底线意识和行动要求。我们有些地方之所以出现了引人瞩目的问题,恐怕就与某些干部缺乏“底线意识”、缺乏“守住底线”的素质准备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言行底线问题”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如果以“言行底线研究”为题,绝对可以写一本大书,政党和政府的威信,一些老牌共产党国家的垮台,都可以在这个研究里得出核心结论。还有一点,强调“守住底线“,并非鼓励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应该鼓励那些看起来似乎有点突破底线的嫌疑、实际上是为公理、为坚持规则而实事求是据理力争、力排众议的姿态。 强调回到“底线”,回到“常识”,这跟我们多年前宣布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表明我们又靠近了“实事求是”。可以说,申明“底线”,申明“常识”,就是重申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前些日子,《汕尾日报》刊登了师苇平关于“构建和谐汕尾”的系列评论,言之惇惇,所欲阐明者,亦“底线”、“常识”而已。 编写出版《廉政忠告》这本书,是市纪委、监察局实施“底线教育”的一个具体行动。它从做人为官、个人修为的方方面面揭示了一条条“底线”。书刚出来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短评,题目叫《从“敬畏常识”开始》,基本上切了“底线教育”的题。所谓“守住底线”,按我的理解,大概需要重申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有所作为”的一面,即什么是应该做的,必须做的,而且是一定要做好的;二是“不可作为”的一面,即什么是不能做的,必须坚决杜绝的,做了就该付出代价的。说这是常识,是不言而喻的。而许多问题恰恰在于,人们常常未能遵循这样的常识去做。有个现象也许可以作第一个方面的反证,我们每年评出的各种名目的先进、模范中,撇开某些假的不说,相当部分人其实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换句话说,本来才勉强及格的,却给打了满分;仅仅属于正当的行为,却好像显得特别崇高起来。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更多的人在对待“有所作为”这条底线上,还不能做得比这些人好,只是习惯于得过且过。因此,强化“底线意识”,对于占大多数的身负职责的公务人员来说,是要在“有所作为”上多下功夫;而对于一部分手中掌握权力的人来说,则应重在“不可作为”方面警钟常鸣。《廉政忠告》所针对的正是后者。再比如“八荣八耻”,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底线教育”,条条都是常识。如此浅显的常识,今天还需要这样苦口婆心地重申,说明漠视常识、践踏常识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怎么会是这样的局面?如果实事求是地分析,我认为这正凸显了矛盾的复杂性。“底线”把守不牢是一个原因,根源则在于现实导向。个人欲望的收和放,总是要看社会的风向的。一个社会,如果“逆淘汰”、“潜规则”盛行,好人没好报,恶人乐逍遥,比如一些人,除了耍权谋手腕十分专业还在精益求精外,别的什么都不懂,也都不想去学习探究,且又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却照样稳坐“钓鱼台”;明明口碑极差,却能在老百姓的口水里开快艇飞黄腾达;甚至本是“中山狼”,动不动却要摆出“东北虎”的架势,好像真是“德才兼备”似的。这是因为他们早就琢磨透了,权力这东西,关键时刻用尽办法扑上去抓住它,“既得之”,则可“安之”。这样的现实看多了,荣辱观怎么能不颠倒;这样的现实不扭转,因此而混淆的是非观荣辱观怎么能得到净化? 这样一说,已经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即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教育活动一般是针对个人欲望的一种“德治”,其实效性该如何考量?我一直以为,既要看到个人欲望发展的复杂性,又必须充分意识到,它最终还得取决于高效的制度设计和真正“优胜劣汰”的现实导向。(比如,一个事实是,那些因背叛常识、突破底线而犯事的人,其实多数并非真的不懂常识,不明底线。否则,他们能坐上某个位子,说明我们的选人用人、干部提拔机制开始就很成问题。)西方人似乎是不怎么看重教育宣传手段的,他们有个观点:如果你把官员都看做是正人君子,结果只有十分之一的人会成为正人君子,十分之九的人会成为流氓无赖。反之,倘若你把他们也看做是凡夫俗子,防范他们,监督他们,结果则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会成为流氓无赖。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正是在这个观点的影响下建立起权力监督机制,把反腐败纳入法制轨道,有力也有效地遏制了腐败。这当中,确实没看到过他们有人出来宣布“绝大多数都是好同志”以示“与人为善”的。因此应该牢固树立的另一条“底线”是:作为反腐倡廉大体系中的一项基础工程,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最终还有赖于健全的制度、监督机制的保障。一方面,必须让“常识”深入人心,使越来越多的人形成“敬畏常识”的思想自觉;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健全制度、监督机制,着力构建“伸手必被捉”的态势,尽量让背叛“常识”的行为不敢发生。 这里也顺便说说市纪委、监察局实施的第二个“底线教育”——“行风热线”。众所周知,“行风热线”开通以来,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获得了普遍的好评。开通“热线”的初衷是什么?如果让我来定位,我仍然愿意把它也看作是进行“底线教育”的一个举措。我认为,“热线”作为一个投诉平台,是在一部分职能部门还不能在自己的衙门里头很自觉而高效地完成自身的职能的背景下诞生的,它的主要作用,应在于促进职能部门更好地守住底线,恪尽职守。现在外头有句话:“有事找行风热线。”这好像不太正常,把“行风热线”办成了“问题集中营”,线越拉越大,越来越热,这本来就成问题。节目组如果整天奔波于一个个具体的个案之中,这忙的,恐怕不是什么“不亦乐乎”,而是不亦哀乎!有些部门,似乎抱有依赖心理,要将一些问题留待上线解决;也有的甚至认为,如今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了,不在乎再多一个“过场”。有人一干什么就想着做大做强,我却实在不愿看到“行风热线”被做大做强。正常的发展也许应该是,“热线”逐渐降温,各衙门大小公仆都改在自家的交椅上上线。如果有群众反映在这些衙门坐了冷板凳,再罚他们到节目组来上大线。总之是,我认为“热线”连接的应该是“底线”。让各衙门有点触动,能够自觉把“底线”守住了,“热线”就减压了。减压了,不就可以多腾些时间去干点别的么! “底线教育”看来是大有可为的。我想目前比较迫切要开展的,还有两项,一是关于官员的人格、政治品质底线方面的。人在官场,该守住哪些人格和政治品质的底线?哪些是突破了这个底线的?正反两面都该拿来说说。另一项是关于官员对待人类文明、人文涵养的基本态度方面的。这里头也不乏材料可做典型,有堪称楷模的,也有丑态百出以为官大一级人文涵养就自然增高多少的。对人类文明、人文涵养缺乏基本的尊重,如明明对某些专业鲜有涉足,却总要在“发言权”上“当仁不让”,挑三捡四;充其量也就是个“草囷脚军师”,却习惯于摆出“百科全书”和“高瞻远瞩”的派头;甚至完全就是一种官本位“成王败寇”心态下的玩亵态度,以为无论什么事,天文地理,端的真是“官大表准”。这是经常能够见到的丑陋现象。前些年常说“当官要有点人格魅力”,“魅力”的“底线”在哪里?缺乏“魅力”又有些什么表现?这其实也无不是常识问题了。也不妨考虑借鉴一下《廉政忠告》的形式,来揭示揭示。 (2006年6月16日,原载《汕尾日报》)
说到底,一是如何科学选拔各级领导干部,二是如何管理好干部。做好这两件事情,天下安定 2006年曾参与《廉政忠告》一书的编撰,这篇小文,是当时应邀为该书写的评论。文中涉及的问题,现在重看,感觉似仍不无启示。{:4_120:}{:5_1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