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人过年】 春节到“曲”声响 “狮班”“曲班”闹新春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j018350rqux&auto=0
海丰"八音"作为我县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荫泽于海丰儿女,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美的精神享受。海丰"八音"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具有海丰特色的奇葩,一代音乐大师马思聪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发现了我国音乐宝藏——民间音乐。他的堂弟马思周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马思聪采用家乡海丰民歌为素材,写成了《摇篮曲》。 海丰"八音"演变经历5个时期,即宋末至清代的产生、形成期;民国的成熟期;解放后至"文革"的新生、转折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改革开放后的复苏期以及发掘、继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弘扬、振兴期。 海丰"八音"虽然没有东北"二人转"那样名扬大江南北,但是它是我县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遗产。 小编少时,每逢春节期间,曲班跟狮班一样,会进入到各乡村演唱贺新春。曲班每到一乡村(社区),都会受到村里礼待,曲声一响,群众们都会围上来听曲,有一些大户人家还会邀请曲班到家里头演唱,演唱后村里"做头"的还会放炮答谢,也会包上一个大红包酬谢。海丰"八音"的历史可算是源远流长,据相关史料记载,海丰"八音"起源于宋末元初,兴盛于明清,起初是由一些爱好乐器者自吹自打,后逐步凑合一起演奏而成,以钹仔、云锣、对品、小吹、二弦、秦琴椰胡、提胡八种不同风格音色的民俗乐器为主体,海丰"八音"分为沿海的"福建道"和内地的"正字道",以公平八音较为出名。
据有关资料记载,"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8类。海丰"八音"是对古代民乐的承袭,可以用于伴唱伴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富有"南曲"的特点。至今遗存于海城、公平、梅陇、联安等地的"八音"一般以小吹主奏,对品领奏、钹仔司板。也有以风凰箫为主奏乐器,领奏为"拍板"的,演奏时,打在前乐曲的强拍上,以为节奏,再加上"矮企"辅音,三弦、秦琴、云锣等乐跑龙套密切配合,节奏明快,声调柔缓婉转,清韵依依,而且不乏亢奋激越之情。
"八音"来自民间,源于生活,受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常演不衰。独具一格和优美旋律的海丰"八音"种类可分为小锣鼓八音和大锣鼓八音,但凡哪家有喜事,都请台八音来庆贺一番。在开业、奠基、乔迁、结婚、贺寿、弥月、节庆、庙会、贺年等许多场合都使用八音,八音为人们带来精妙绝伦的艺术享受,大家自豪地称之为"闹八音"。
花开花落,人事更迭,这种具有欣赏价值,艺术性颇高的文化活动,也可能是旧时没有电视广播等媒体干扰吧,遍及海陆丰各墟镇和乡村,发展至今虽受影响,但也阻挡不了如今城乡文化大繁荣热潮,海丰"八音"还是那样风靡城乡,风韵犹存。只要有"八音唢呐"的的打打"吹响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吸引里三层外三层的男女老少前来观看。可以说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八音乐队,是民间的"仪仗队"。
令人欣喜的是,聪明的海丰人演奏八音,并不仅限于耳熟能详的传统曲目,他们把祖宗留下的这个宝贵资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把海丰人热情好客的温良秉性融进了昂扬的曲调中,他们正奏响新时代的动人旋律,是海丰向世人展示的和谐之音,它有数百年的古老时光作铺垫,有薪火相传的满腔豪情,在这一方土地上,海丰"八音"必定会有更动人的传奇在奏响、流传……
@海丰广播电视台
有意思 年味浓 {:5_1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