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00

买房置业这件事 其实和结婚很像

 昨日,与导师剑哥坐而论道,谈起东坝某即将入市的顶豪。黄老师直言不讳的说:“如果135平米的三房要卖1000万,客户为啥不去买观湖国际的二手房?”晚上,和芸岐一起“撸串儿”,他心有灵犀的说出了和黄老师同样的话。不敢说英雄所见略同,但是如何对位“产品不差、房龄不长、地段更好、价格更低”的二手房,是当下所有地王项目必须直面的挑战。这不仅是产品层面的挑战,更是客户心理的挑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顶豪客户的价值观问题。  仅以东坝为例。在东北四环沿线,横亘着一大批在过去十几年来被业界仰望的名盘。棕榈泉、星河湾、东山墅、观湖国际、公园大道、泛海国际、保利东郡、招商1872……二手房成交价基本都在6万上下。而位于五环外的东坝板块,8万起步的新房价格,听上去就是个笑话。
来源:新浪乐居

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01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开发商拍地举牌之前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吗?操盘手们如何说服客户用更高的价格,去相对偏远的地段,买更贵的房子?如果单从战术层面和个体案例来寻找答案,似乎所有的说辞都很苍白。但是,黄老师认为,如果站在人性的角度去解读客户的消费心理,去理解客户的价值观,你又会发现,这TM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02

 在商品社会,几乎所有的非一次性商品都具有使用后的再交易价值,莫说旧货市场、跳蚤市场遍地的二手货,名表、珠宝、电器、家具、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更是有庞大、成熟的二手市场。这么一说,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问题又来了。既然所有的二手商品肯定比一手的便宜,为什么从名表到汽车,越贵的商品大家越是趋向于买新款,而不是二手货呢?因为这里面除了以实用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有一个消费心理层面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嘛。试想,如果一个人LV包包是二手的,万国手表是二手的,宝马轿车是二手的,甚至给老婆买的钻戒都是二手的,那在他光鲜的外表之下,内心是得有多么的强大啊!

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03

 这时候有人会说了,照黄老师的意思,买二手房丢人呗?买二手房没有自我满足感呗?当然不是了!黄老师反而认为:越是耐用的商品,它的再次交易的价值就越大。二手不动产的价值远远大于二手车之类的耐用商品。从使用角度上讲,一套房子的寿命至少是几十年,刚用了十年八年,也没有明显的折旧,价格还便宜很多,它的性价比自然是非常高的。如果房子买了仅仅是为了居住,那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化后期,存量二手房远大于新房供应的市场,你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二手房。这话让开发商听了,估计得把黄老师弄死!但事实如此,在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二手交易的确是市场的主流消费,在北京、上海如此,在欧美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如此。于是,我们又转回了最初的问题:“客户为啥不买观湖国际的二手房,而去选择还是一张图纸的东坝?”未来,那些买新房的客户,买顶豪的客户,是怎样一种消费心理和置业观念呢?难道真的是有钱任性吗?难道真的是被开发商洗脑了吗?那么接下来,黄老师来给你讲讲为啥为啥东坝的顶豪以及那么多的地王,依然有它广阔的市场前景。

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04

 商品社会的市场交易的要素,除了标的物的产品属性,交易形式和交易价格,还有一个交易频次的问题。越是高频次的交易行为,越是趋向于多元化。比如吃饭这件事,我们既可以路边摊儿吃刀削面;也可以四合院里私房菜。追求的是常换常新,多元化的消费体验。而越是低频次的交易,越是趋向于理想化。所以买房这件事,我们一定是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去购买自己最满意的产品,追求的是一旦出手、无怨无悔。买房这件事在某些方面跟结婚非常像,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类婚姻行为的解读来理解置业行为的心理。

  两个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结婚,整个过程有两个最关键的要素:一是机会成本,二是心理满足。

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05

 所谓的机会成本就是找到那个适合你的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在人类的远古时期,这个成本很低。一个部落里的适龄男女就那么多,出门左转一抬头,只要两个人对上眼儿了,分分钟就搞上了。这是典型的“直接交易”;后来,社会发展到农耕社会了,人类的社交范围扩大了,婚姻的机会成本也就提高了。这个阶段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解决,这是典型的“居间交易”,请个媒婆总要花钱的嘛。当然,西厢记一类的私定终身也是有的,但那不是社会主流。再后来,城市化了。人类的交际形式从“熟人文化”发展为“社交文化”,婚姻的机会成本就更高了。按理说,认识的人多了,选择面大了,机会成本应该降低啊。其实不然,因为社交圈子越大,彼此的了解就越少,信任度就会降低;机会越多,彼此的选择就越多,交易的成功率就会降低。因此,为了找到一个靠谱的伴侣,提高成功率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这也就是相亲会、百合网、世纪佳缘、非诚勿扰,如此火爆的原因。这是典型的“O2O交易”。

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06

 所谓的心理满足是两个人彼此认定共赴一生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实际上这种心理满足是越来越难的,需求的维度是越来越多的。从最基本的身体健康,到后来的郎才女貌,再到后来还要门当户对,以及更高阶段追求的共同语言、兴趣爱好、生理和谐、情感共鸣等等。所以,现代人结婚越来越难了,是因为我们对婚姻的要求越来越多了,认定一个人所需要的心理满足越来越难了。

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07

 而置业这件事和结婚确实非常像。从机会成本来说,也是逐渐增加的。我们最早买房无非就是买菜路过看见一个售楼处推门就进去了;后来,出现了中介和广告,告诉你隔壁三条街也有房子卖,你要不要来看看呢?再后来,平媒、自媒、渠道、短信、户外、电台、网络,所有能传递到你的信息,无所不用其极。当我们选择更多的时候,决策也就越来越难了。

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08

  而从心理满足这个维度讲,置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最开始单纯的追求面积、居室的数量;到后来更关注户型、功能、尺度;再后来我们还要求精装的品质、园林的意境、立面的风格、设备的品牌等等。对一套好房子的定义越来越多,而付出的资金、时间、精力等成本也就越来越高。

  从以上的类比,我们其实能够看到:无论是婚恋还是买房,尽管成本越来越高,尽管交易越来越难,但是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整个社会还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一个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社会总要比指腹为婚要文明吧;一个自由竞争、价高所得的市场总要比福利分房要公平吧。本来都是个两厢情愿的事儿,可后来在买房这件事上,市场规则却变了!

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09

 那么怎么变了呢?黄老师又要讲段子了!

  说,有这么一个地方,经济发达、百业兴旺、生活安定、风景如画。于是,周边的人就削尖了脑袋往这里钻。人越来越多,男女比例还失调,导致未婚女青年供不应求,所以丈母娘们就玩儿命的要彩礼。这个地方的长官一看,这不行啊!大量男青年娶不上媳妇儿,这是社会不安定因素啊!于是出台法律!不在本地交税的人不能娶本地姑娘;而且一人只能娶一个媳妇儿,严禁纳妾、严禁包二奶。结果这招没管用,因为姑娘还是不够分的,丈母娘们还可以拼命的涨价。于是,长官出了第二招,限制彩礼的金额。这招也没管用,因为流着不道德的血液的丈母娘们明里不涨价,暗地里收黑钱。长官生气了,我还不信治不了你们!第三招,出台保障型婚姻制度。每个家庭必须提供绝大多数的未婚适龄女青年,统一由衙门分配老公。而所有的适龄男青年统一摇号,挑选老婆。这种保障型婚姻,丈母娘只能收取70%的彩礼钱。那么这个制度就造成,要娶可以自由恋爱的姑娘,彩礼翻了好几倍!作为男人来说,这时候有三种选择:第一,去衙门摇号,反正多摇几次,多等几年总能娶得上媳妇儿。但颜值您就别挑了,能传宗接代就行;第二种选择,要想赶紧娶上媳妇儿,可以找二婚的啊!这里面也有很多颜值高的,而且彩礼也不贵;第三种选择,说我就要自由恋爱,娶个自己喜欢的黄花大闺女,那就得花天价的彩礼,因为丈母娘们下半辈子就靠这一桩婚事养老呢。

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10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肯定长官确实是好心,看到那么多男青年娶不上媳妇儿,他是真着急;其次,丈母娘也不是王八蛋,收彩礼也是没办法嘛。她又没工作,又没有社保。好容易养大个闺女,不收彩礼你让她老了怎么生活;说到姑娘,数量就这么多,关键是外地来本地打工的小伙子太多,严重比例失调。那么什么样的男人会出天价的彩礼娶媳妇儿呢?那一定是自身条件非常优越,必须相信真爱,对爱情有更高的追求,更重要的还得有“处女情结”,愿意为第一手资源的占有付出高额的成本。

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11

  我们还是回到置业心理这个话题。黄老师啰嗦了这么多,到底想说什么?其实,还是想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消费心理,通过逻辑推导来证明:在当下的市场规则下,那些依然愿意出高价去买一手房,去买地段也许没那么好的一手房,绝不仅仅是产品主导,更是消费心理的情感需求。如果仅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如果不是追求真爱、追求内心深处的处女情结,他一定会去买观湖国际的二手房。

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12

 还记得《大腕》里面英达对葛大爷有一句台词:“你丫什么时候学的跟美国人一样务实了?”没错,在老美那种实用主义文化熏陶的社会,买二手房完全没有心理障碍。但是,在中国不行。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讲究礼序、讲究门第、讲究家风,对于娶妻置业这样的人生大事,我们的心理基因里,有天然的“处女情结”。也许会有人说,黄老师你真TM能扯淡!难道买了二手房,就是不相信“真爱”了?就没有“处女情结”了?我还真不是那意思。我只是想说,当我们在个案选择的时候,有时候被迫会放弃一些传统的观念和认知。现在更多的人可以接受离异这件事,现在有更多的人可以接受二手房,这实际上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潮流。而那些买顶豪的人,只是在观念上更保守,在置业的价值观更在意“处女情结”。

乐居 发表于 2016-2-14 09:00:13

黄老师想打破的是一个心理误区:无论买二手房,还是买顶豪,都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也不在于谁的钱更多,更不在于谁傻谁聪明。在心理层面,买顶豪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更有钱、更新潮、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其实是他们的内心更传统!

  那么怎么能让这些有“处女情结”的,内心更传统的人为顶豪买单呢?黄老师把“顶豪”比作“剩女”。因为像“自住房”这样的“乖乖女”分分钟就嫁了,市场上剩下的都是“顶豪”,我们不是“剩女”,谁是“剩女”!但是,不用担心!剩下的都是敢于不计时间成本,坚持独立人格的精英,都是一批有理想的人!接下来黄老师来讲,如何能让“剩女照亮未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买房置业这件事 其实和结婚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