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句话意思是:经历劫难之后方能显现出真正的兄弟情谊。两个人若是有仇,见了面喝一顿、笑两声,拍拍肩膀就化解了。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最近,汕尾市民网颇热闹,有沸沸扬扬的“5.10埔陇宫对质”,有“独占群鬼”引起的“胜涛之争”、“兵涛之辩”、“冒名曾一涛”、“飞涛之论”……事件之密集,参与人数之多,令人意想不到。虽然言辞激烈,但大家还是理智对待,还能够心平气和对话,没有出现肢体过招,更没有群殴治安事件。这是好事,说明我市文史界今非昔比,其层次已经更上一层楼。在争鸣中大家提高认识,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达成共识。 可以说,这是一群忧国怀乡的群体,他们自觉地思考社会,研究历史,立足现实问题,自觉地从事自由创作。有一些人在生活比较拮据的情况下,辛勤创作,努力思考,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有的人还钻入群科中,深入到历史中,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扎在故纸堆里面,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其科学的研究精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的确值得大书特书。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以权力论英雄的今天,还是有人在关注人文科学,在关注人类终极关怀,在追求精神生活,在营建灵魂家园。 埔陇宫对质,有人担心,也有人劝说埔陇宫不要赴约。但结果是无须担心,埔陇宫坦然赴约。如果以为陈炯明前辈的后辈会动粗的话,也太小看他们的理念和素养了。在法制社会的今天,也不是谁有钱、谁的拳头大、谁的权力大就可以任所欲为。而且,对质也不是纯粹是陈姓家人,还有叶姓、石姓、林姓、江姓等外姓。其实也不是什么对质,而是很正规的学术研究座谈会。 “胜涛之争”、“兵涛之辩”、“冒名曾一涛”、“飞涛之论”……虽然都是“独占群鬼”的涛同志惹起来的,而且一开始就没遮没拦不分敌我、不分阵线开火,有点失去理性和冷静,但被开火者还是能够理性对待,没有动粗,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辨明是非,提高认识。尤其听到不惑之年的涛同志还被派去基层扶贫的时候,没有幸灾乐祸,而是心生怜悯,有人还写《何处是心安,且行且珍惜——致去鲘门驻点村的陶同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现象,好像没有在汕尾市出现。争鸣就要有这样的风度,论辩就要有这样的胸襟。精英分子要注意自己的修养和身份,不要和街头巷尾的泼妇和野汉一般见识,动不动就说“你妈的”、“叫你老婆来试试”“去死”诸如如此粗野的俚语。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不仅让人想起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当中,难免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不顺心的人,而且更让人感受到一种江湖的豪气和做人的豁达大度。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对待朋友,我们以诚相待,对待非朋友,我们不妨以德报怨,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以活得开心,快乐。所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只是一种境界,还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在当下,汕尾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时期:政治向清明方向推进,经济正朝健康方向前进,文化正在蓬勃发展。所以,汕尾的精英阶层,要有更宽阔的视野,更博大的胸襟,荣辱与共,风雨同舟团结起来,在中共汕尾市委的领导下,在各个阶层发挥导向性、骨干性的作用。
本帖最后由 郑溢涛 于 2016-5-14 21:30 编辑
【郑溢涛点评: 真的在大是大非面前达成共识了么?是什么共识呢?邑内人文格局真的可以这么乐观了?是“不能再有互相批评”的“共识”么?为什么“浦陇宫”表示要知错改过后还有那么多人不欢迎不甘心?面对郑某人的批评真的“泯了恩仇”消了心结”了么?“群鬼”们对“一开始就没遮没拦不分敌我、不分阵线开火,有点失去理性和冷静”的涛真是“理性对待”、“摆事实讲道理”、“辨明是非,提高认识”了么?哇塞,太太欢喜了,对涛真是太“慈悲为怀”到要撑破鬼胎肚皮了!
去查查吧,涛同志之前“失去理性和冷静”的是哪些话?查查被涛同志批评过的将肤浅的帖子随便置顶、虚提点击数的旭日之盛们之后摆了多少事实讲了多少什么道理好吗?!查查旭日之盛在市民网微信群吠谁多少声狗?!披马甲发了一系列什么帖?!又以多少个马甲在帖后喷粪鼓噪?!这些天来是怎样不停反噬涛的?!
恶人先告状先表忠、边当婊子边树牌坊的这一套,玩得很娴熟哦!现在又心安理得弄出这个帖子装点厚德载物的大度,扮成以德报怨的脸孔,别笑死人了!
将公共问题讨论、公共批评视为个人恩怨之争,想用喝喝酒、拍拍肩、称兄弟的江湖手套数私了公共命题,这是教人入邪路!】 周家两兄弟从来不和,不要说一笑泯恩仇,而是老死不相往来那种,鲁迅好似无甚好兄弟好朋友,就算有几个人,都敬而远之。 陈显兵 发表于 2016-5-14 20:52
周家两兄弟从来不和,不要说一笑泯恩仇,而是老死不相往来那种,鲁迅好似无甚好兄弟好朋友,就算有几个人, ...
周家两兄弟?又让我见识了你胸中墨汁!别告诉我此周非彼周。{:titter:} 陈显兵 发表于 2016-5-14 20:52
周家两兄弟从来不和,不要说一笑泯恩仇,而是老死不相往来那种,鲁迅好似无甚好兄弟好朋友,就算有几个人, ...
周家兄弟从何时起“从来不和”?是什么朋友对鲁敬而远之?可自学史探究。 关于周氏兄弟的反目,从1923年8月开始社会上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猜疑,有的说是鲁迅偷看羽太信子洗澡被发现了,造成了“五四”双星的失和;也有人说是鲁迅趁周作人不在,调戏弟媳,遭到羽太信子的拒绝后,兄弟失和;也有人说周氏兄弟因为文化上的观点不同,再加上羽太信子的从中挑拨,造成了那样的结果;更有人以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来套鲁迅,说他本来对羽太信子就垂涎已久,性压抑得不到释放,所以试图勾引弟媳,被拒绝后,便恼羞成怒,与周作人夫妇打了一架后离开了八道湾。诸如此类,让世人好奇
不已。 (转的) 欢迎探讨。 家乡好 发表于 2016-5-14 21:16
周家两兄弟?又让我见识了你胸中墨汁!别告诉我此周非彼周。
好叔,说来听听。 陈显兵 发表于 2016-5-14 21:24
好叔,说来听听。
没什么可说,我是路过打酱油的,好兴多了一咀,对不起,还没吃宵夜,你们慢慢吹,吃饱了,我买包瓜子来慢慢听你们吹。{:titter:} 陈显兵 发表于 2016-5-14 21:21
关于周氏兄弟的反目,从1923年8月开始社会上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猜疑,有的说是鲁迅偷看羽太信子洗澡被发现 ...
这些百度来的对我已是小儿科!
我是说你的“从来不和”的“从来”怎么说?!树人作人兄弟怡怡时又算啥! 郑溢涛 发表于 2016-5-14 21:34
这些百度来的对我已是小儿科!
我是说你的“从来不和”的“从来”怎么说?!树人作人兄弟怡怡时又算啥!
后就是鲁迅冷落安大姐原因。
够了,还要研究什么? 郑溢涛 发表于 2016-5-14 21:34
这些百度来的对我已是小儿科!
我是说你的“从来不和”的“从来”怎么说?!树人作人兄弟怡怡时又算啥!
你可说来听听,你是信徒,比我懂。 家乡好 发表于 2016-5-14 21:16
周家两兄弟?又让我见识了你胸中墨汁!别告诉我此周非彼周。
好叔溜了。{:4_141:} 陈显兵 发表于 2016-5-14 21:42
你可说来听听,你是信徒,比我懂。
不想与你探讨这些!鲁迅的事,心怀鬼胎者不可与言!
只想指出你用“从来”是错的! 本帖最后由 陈显兵 于 2016-5-14 22:09 编辑
郑溢涛 发表于 2016-5-14 21:54
不想与你探讨这些!鲁迅的事,心怀鬼胎者不可与言!
只想指出你用“从来”是错的!
和我玩,话放干浄些。
除了骂人,说什么都学习。 陈显兵 发表于 2016-5-14 22:00
和我玩,话放干浄些。
除了骂人,说什么都学习。
连用错“从来”都不愿担责,学什么?!
要我将你狂吠人的截屏发出来么?装什么?! 郑溢涛 发表于 2016-5-14 22:58
连用错“从来”都不愿担责,学什么?!
要我将你狂吠人的截屏发出来么?装什么?!
从来不和,完全没有错。周氏兄弟。此复。 假设你调戏弟媳的话,叫兄弟怎样原谅你,怎样和?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