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涵四海 发表于 2016-5-19 09:12:53

文人之争的典范:北宋王安石与司马光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仁涵四海 发表于 2016-5-19 09:18:28

北宋王安石与司马光不同政见之争,是文人之争的典范,值得大家好好学习对照。

仁涵四海 发表于 2016-5-19 09:23:28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文人胸怀。

朱洪武 发表于 2016-5-19 09:44:03

路过瞧瞧

仁涵四海 发表于 2016-5-19 09:48:05

朱洪武 发表于 2016-5-19 09:44
路过瞧瞧

谢谢关注

第二排 发表于 2016-5-21 12:06:47

好帖子,学习了

今日之城区 发表于 2016-5-22 10:47:00

仁涵四海 发表于 2016-5-19 09:23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文人胸怀。

说明他们的胸襟不博大

今日之城区 发表于 2016-5-22 10:47:19

朱洪武 发表于 2016-5-19 09:44
路过瞧瞧

瞧出什么来呢

今日之城区 发表于 2016-5-22 10:48:00

第二排 发表于 2016-5-21 12:06
好帖子,学习了

这是一篇初中 课文{:4_129:}

仁涵四海 发表于 2016-5-22 11:27:15

今日之城区 发表于 2016-5-22 10:48
这是一篇初中 课文

以前是大学课文。现在初中也有了?不管是初中还是大学课文。你为文者,对这篇千古名篇都要有所了解,能背诵更好。

仁涵四海 发表于 2016-5-22 11:31:44

今日之城区 发表于 2016-5-22 10:47
说明他们的胸襟不博大

多了一个"不“字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人之争的典范:北宋王安石与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