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工智能或将始于闹钟应用?
从国外的Google、Apple,到国内的BAT(百度、阿里、腾讯),科技圈已经被人工智能、VR等热门词汇包围,所有的科技大鳄一起为人类规划出这样一幅前景:早上起床,窗帘自动打开,电饭煲自动煲粥,室温根据天气、主人习惯开始调节,刷牙洗脸时,镜子中自动根据人映射的形象搭配当日服饰,并提供伞、口罩等携带建议,你对着某个方向问一句,“今日股市情况?”,中央语音系统开始播报数据,并提供投资建议,同时,您的手机开始告诉你今日的行程预约情况……
未来美好的场景,在某种角度来看,似乎就是现在各种应用的升级版的综合,家电设备的“智能”、金融分析系统的“智能”、天气应用的“智能”……现在依存于手机设备的应用,未来都可能是“天网”(人工智能的城市化、地球化,欧美科幻片的用词)的逻辑基础。
初露端倪的人工智能“管家”形象
无论是智能家居环境,还是语音助手的升级,甚至声音、人脸识别,以及增强现实的现实叠加信息,无疑都是人工智能在各个方面的体现,而我们也可以发现所谓“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体现,即强人工智能的表现,便是能够进行下一步决策的自我判断。这也被认为是“智慧”的产生。
然而目前所有人工智能的想象,哪怕是无人驾驶技术,都是在模拟一个人类的助手、管家形象,解放人的双手、双脚已不在话下,它存在的更大的意义在于解放人类的大脑——以人类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解决基础策略决策、深度决策的建议。虽然这个场景很宏大,按照科技摩尔定律的发展,机器思维的带宽无限延展,即将达到摩尔定律的极限,但是现有应用理论的开发、发展已经可以想象,亟待基础理论的补充。
Google的AlphaGo在2016年4月份的围棋游戏中击败了顶级专业棋手李世石,其使用的是来自Google前两年收购的DeepMind开发的蒙特卡洛树搜索启发式搜索算法,而这种算法又根据的深度学习中的神经网络学,一种模拟大脑思维的算法。当然,目前更多的围棋机器仍依托于多主机宽带宽的可能性计算。在这场PK中,不仅体现的是算法的精进,更是体现了人类对于模拟自身思维方式的追求。
这意味着机器实现真正“智慧”或者“意识”还将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想象中的“管家”形象,却可以实现低版本的不断升级。
Google工程师杰夫•迪恩近日表示,人工智能实际上正在逐渐加快着发展的步伐。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总裁洪小文表示,2016年我们将能够看到拥有“类人”智能的私人助理服务。这听起来很像Facebook的虚拟助手M,马克•扎克伯格也在试图通过信息来模糊人工智能和人类智力之间的界线。
而这些虚拟助手唯一例外地尽忠职守在为“主人”的行程做提醒、安排上。Facebook对外声称,其虚拟助手M不仅可以安排投递鲜花,还能提醒用户天气、帮用户买电影票;而Apple的Siri也早就可以根据日历提醒行程,甚至调用手机内的应用为用户服务。
“行程”、“提醒”成为智能管家的初画像,而这些所有的功能需求,几乎都是基于“闹钟”/时间及LBS的地理位置。
为什么是“闹钟”?
“闹钟”从功能机时代开始便扎根于手机,刚开始它提醒人们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开会、几点下班,后来它和日历融合,提醒你亲友的生日,或者其他重要的日子。严格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时间工具。
为何“时间”工具成为未来生活画像的纸张——事物、行程是色彩,而人类与智能机器则是画笔——“时间”之于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可以发现,不论过去、现在、未来,生活的重要维度便是“时间”,或者是基于位置的时间,所以许多行动的开展也离不开“时间”这个原始参数。智能管家需要根据时间,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可预测的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什么时间不可预测的发生事情的可能性有哪些。
文章来源:OFweek智能家居网http://smarthome.ofweek.com/2016-06/ART-91006-8420-29109334.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