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想不知 发表于 2016-6-28 11:20:32

从“天上雷公,汕尾处处有雷锋”的语文逻辑说起

                                                       从“天上雷公,汕尾处处有雷锋”的语文逻辑说起

   
       近读“天上雷公,汕尾处处有雷锋”的宣传标语口号,从语文逻辑的比喻来说,是不符合比喻的较喻,有点违反语文常识。但是无论是政府、事业单位制作或者出台宣传标语,一定要记得由于标语带有一定的口号性和主观性和便捷性,也常常被用于政府部门宣传贯彻国家方针的一种常见方式,于是标语也常出现在各大街小巷。这是无可非议的,什么是标语?什么是比喻?这些笔者看来还是要弄清楚的,不然起不到宣传的作用,说不定起到反作用。
      标语是指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宣传、鼓动口号。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标语既有公文语体准确、简洁的特点,又有政论语体严谨性、鼓动性的特点,既能在理智上启发人们,又能在情感上打动人们,肩负着“社教”的使命,在影响社会舆论和文化传播中,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它的意义十分重大。 (摘自《应用写作》杂志2003年第10期,《标语写作七忌》)。一幅寥寥数字的标语,不但折射着时代精神,也体现了执政的方向和智慧,其意义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近年来,出现了相当数量语句冷漠、态度蛮横的标语;更有一些标语生吞活剥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命令强制、狐假虎威,伤害了民众感情,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标语本身就是起到一个宣传作用,但怎么写却大有讲究,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标语也是语言,透过标语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其思维导向。
      从内容上分,标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用来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2、用来宣传某机关、团体的规定、禁令的。消防安全知识3、用来宣传社会公共道德的。4、用来庆祝某个节日、某种会议,纪念某个名人、某个纪念日的。5、用来表彰先进、模范单位、人物的。6、用来欢迎、欢送某组织、团体或个人的。从时效上分,标语有临时性的和长期性的。上述4、5、6类是临时性的,时效性很强,多则保留几周,少则只保留一两天。所以这类标语一般写在红纸上张贴,或写在大幅标语布上横挂(或悬挂),再简单的也有写在黑板上的。这类标语除了起宣传作用外,还在于创造一种热烈的氛围,所以重大活动就少不了它。上述的1、2、3类属长期性的,其时效性不强,能时时提醒人们,长期地起宣传教育作用。所以这类标语一般书写在建筑物或特制的标语牌上,它除了起宣传作用外,还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所以在公共场所也少不了它。
      众所周知的是雷锋,原名雷正兴,湖南长沙人,1940年12月18日生,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集体、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帮助了无数人。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1962年8月15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因公殉职,年仅22岁。因雷锋热于助人事,所以雷锋二字已在中国内地经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词。毛泽东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习近平主席指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雷锋的一生只经历过21个花开的季节,可是他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却在军内外产生巨大影响。1963年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题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先后发出向雷锋学习的号召。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接见部分基层代表。他对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大家看看雷锋,他更加的有血有肉 ,更加的亲切。他不仅是人,而且是一个很有意思,很可爱的年轻人。更是一个优秀的战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对雷锋叔叔表示敬畏。我说的是如果是这位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雷锋精神同天上的雷公作为比喻,就算我们不必质疑雷锋精神的必要和不必要,可这一比喻将会是我们汕尾的一个的悲剧。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雷公的本质涵义,雷公又称雷神或雷师。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道教奉之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传说雷公和电母是一对夫妻。雷公名始见《楚辞》,因雷为天庭阳气,故称「公」。所传始为兽型,或似鬼,或似猪,而以猴形居多。 清末黄斐然《集说诠真》云:“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鹯,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人们认为雷公能辨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和庙宇中,常有雷公电母的供奉。 雷公信仰起源很古。至战国,《山海经》中描绘的雷神形象为:“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大荒东经》则曰:“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声如雷。“皆为半人半兽形。东汉王充《论衡·雷虚》所记雷神形象有了变化,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基本上已是拟人化了。民间自古崇敬雷公,流传许多雷公故事,尤以唐宋为甚。
      《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汉书·郊祀志下》:“东方 帝太昊青灵勾芒畤 及靁公、风伯庙、岁星、东宿东宫於东郊兆。” 唐 韩愈《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雷公擘山海水翻,齿牙嚼啮舌齶反。” 洪深 《贫民惨剧》第四幕:“阿弥陀佛,雷公爷要打的,人打坏了没有?” 唐宋文人笔记中,多记大雷雨后,雷神、雷鬼从空而降,雷神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及雷神娶妇等故事,反映出人们对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托主持正义的愿望。在这些故事中,唐沈既济《雷民传》所记雷公育子事更引人注目,该传称:“昔(雷州民)陈氏因雷雨昼冥,庭中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出焉。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于儿所,似若孵哺者。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遂以为己子。(陈)义即卵中儿也。”
       在我读过的语文常识中记得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为主。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如果我们在宣传汕尾时换成这样的一句标语口号不是更好吗?“天上广寒宫,天下海陆丰”,广寒宫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位于月球的宫殿,月球的居民有太阴星君、月神、月光娘娘、吴刚、嫦娥、玉兔。月宫也称蟾宫,后人将嫦娥奔月后所居住的屋舍命名为广寒宫。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自古以来有玉兔和嫦娥的传说故事。嫦娥和玉兔生活在月亮上的广寒宫里,这个美丽的中国神话已经不再只是神话了,“天上广寒宫”还出自于宋 邓肃的《临江仙·独宿禅房清梦断》和 “人间天上广寒宫” 宋 仇远的《月上》等描写月亮美丽的名句。
       文化得到一定的宣传不仅增加人们的社会意义,还能就这些激励性语言的标语对人们的思维是有一定的感性作用的。如果少了标语的存在,那么人们会盲目的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标语犹如无声的管理者,也是一个制度,有规范化的制度。人们往往会被看到的事所启发,就不会让你去批评它了,相信人们眼前所看到的“天上广寒宫,天下海陆丰”这标语存在的好处和宣传的效果,相信他是无声无息的,又能启发海陆丰人民。过度地夸大标语标语的功能,会让人们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厌恶情绪,不光起不到宣传的作用,反而损害自身形象……

且听风铃 发表于 2016-6-28 11:37:12

有道理

Sellars 发表于 2016-6-28 11:40:34

搞不明白为何硬把“雷公”和“雷锋”扯到一起,难道因为这二位都能“雷人”?

关耳之家 发表于 2016-6-28 12:34:51

雷公和雷锋根本就是风马不相及,反正领导一句话,那些拍马屁的都不管语法有没对错,就算领导说的是错的,他们也不敢去改,所以这句天上雷公,汕尾处处有雷锋一直传到现在!汕尾媒体还大肆宣传这句话,有知识的人看了都想笑!

珊文 发表于 2016-6-28 12:53:46

标新立异

1585514052 发表于 2016-6-28 16:16:57

1585514052 发表于 2016-6-28 16:19:34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6-6-28 22:08:36

      支持楼主观点---------过度地夸大标语标语的功能,会让人们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厌恶情绪,不光起不到宣传的作用,反而损害自身形象。

      

      

lsw20030131 发表于 2016-6-28 22:48:39

雷锋是雷公的后裔{:lol:}

陈显兵 发表于 2016-6-28 22:59:44

本帖最后由 陈显兵 于 2016-6-28 23:01 编辑

楼主分析得好。

雷公和雷锋五毫子关系都无,为什么神和人会扯上一块来说事呢?

有人问;关公妻子叫什么名字?
有人答;观音娘。{:4_141:}

新马甲虚提点数 发表于 2016-6-29 00:07:08

1585514052 发表于 2016-6-29 09:10:11

Sellars 发表于 2016-6-29 09:18:08

lsw20030131 发表于 2016-6-28 22:48
雷锋是雷公的后裔

有请市民网专家学者研究一下{:lol:}

1585514052 发表于 2016-6-29 09:49:17

Sellars 发表于 2016-6-29 09:56:09

本帖最后由 Sellars 于 2016-6-29 10:00 编辑

1585514052 发表于 2016-6-29 09:49
对,有必要时成立一个研究机构。
市民网有足够的人才,那么多专家教授,是时候派上用场了。

高家杰少 发表于 2016-6-29 10:43:21

lsw20030131 发表于 2016-6-29 11:05:22

Sellars 发表于 2016-6-29 09:18
有请市民网专家学者研究一下
友情提示:相关线索尽在百度中{:hug:}

斗志永不息 发表于 2016-6-29 11:11:24

Sellars 发表于 2016-6-28 11:40
搞不明白为何硬把“雷公”和“雷锋”扯到一起,难道因为这二位都能“雷人”?

可能觉得都姓雷,五千年前是一家。。也就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的了。。。。。{:titter:}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从“天上雷公,汕尾处处有雷锋”的语文逻辑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