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资信 发表于 2016-9-4 12:26:17

关注乡土关注生命—— 省作协汕尾采风团“红色之旅”侧记

这是我市文坛的一件盛事。8月26至29日,由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带队,来自全省各地的三十多名作家组成采风团,到我市开展“红色之旅”采风活动。做为东道主,我市竭力为客人提供最具海陆丰特色的景点,期望给客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鸟瞰汕尾市区,心里有很多感慨”26日,省作协采风团一行来到汕尾,稍事休息之后,第一站前往坎下城。坎下城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海防城池之一,历经兵患、自然风化以及人为的破坏,现存有约70%的城墙和城内的城隍庙、文庙、武庙等建筑。作家们抚着厚厚的城墙,纷纷留影。接着,采风团来到三马路。汕尾市区二马路、三马路这两条建于民国初期的马路,是当年汕尾港的商业发祥地。三马路街口巨石上镌刻着“百载商埠”字样,是新近市委市政府整治市容市貌、重视本土文化建设的见证。但作家们好像更重视三马路上的安美祖庙和关帝庙,省作协副主席张梅、广州市作协副主席巫国明等认为,这是汕尾“人心向善”的见证。凤山祖庙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福建渔民漂泊到凤山一带定居,开创基业,同时带来他们心中的保护神——妈祖。现在,凤山妈祖庙已经是名闻遐迩的旅游区,最能体现汕尾“山、海、湖、城”的特色。作家们逐一游戏览了凤山祖庙、古戏台、凤山公园,并登上凤山顶峰,瞻仰高达16.83m的全国最高的天后圣母石像。省作协主席蒋述卓说:“当我在凤山顶鸟瞰汕尾市区时,心里有很多感慨。”我们独具特色的妈祖文化、带有浓郁的海洋风情的建筑以及民风民俗显然撩动了远方客人心中那道最柔软的弦。当天,来自公安分会的夏晓露、潮州的张楚藩、佛山的刘建明、河源的曾玉仿等作家就端出了新鲜热辣的诗作,传上了我们刚刚建立的“广东作协汕尾红色文化之旅”微信群。感受群星荟萃的人文映像27日,采风团启程前往海丰,着重参观了有全国影响的红宫红场、彭湃故居、都督府、陈炯明故居,以及现代文化名人马思聪故居、钟敬文广场、丘东平故居。红宫红场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地。红宫原本为明代学宫,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在这里召开海丰县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政府。会场四周和街道墙壁都刷成红色,会场内用红布覆盖墙壁,因此把学宫改称“红宫”。红宫东侧的红场旧址,原为“东仓埔”,大门门额上浮塑“红场”二个大字,两边浮塑“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的对联,红场中央设有传声台。1927年12月1日在这里召开5万多人参加的大会,庆祝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1928年1月2日,董朗、颜昌熙等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叶镛、袁裕、徐向前等率领的广州起义部队在此胜利会师。1986年在红场中心安放彭湃烈士铜像。旧址现辟为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彭湃故居在海丰县城镇东部的龙舌铺。1925年3月,国民党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海丰后,周恩来在此与彭湃研究工作,革命军顾问鲍罗庭、加伦将军曾在此住宿。1925年6月故居遭焚毁,1986年按原貌修复。故居东侧是彭湃的书斋“得趣书室”,1925年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率部在“得趣书屋”与彭湃会面,建立中共海丰特别支部,彭湃任书记,中共海丰地委也设在此办公。1928年3月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58年按原貌修复。辛亥革命元勋陈炯明的都督府,建于1919年,1920年10月初竣工。因陈炯明被授予中华民国“定威将军”(陆军上将),故称“定庐”。时人出于对陈炯明的敬重,称为“将军府”或“都督府”。陈炯明都督府是一座修建近百年的历史文物建筑,浓缩着近代的一段辉煌历史,是中国近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家们来到都督府时,发现海丰县委县政府本着“尊重历史,恢复原貌”的宗旨,正在进行修缮工作。位于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的陈炯明故居原址为三进瓦屋,现为一进3间。故居大厅摆设陈炯明画像,画像两边悬挂陈炯明生平大事年表,并陈列其主政期间主要政绩列表、言行录、后裔情况表、白町村近照及陈氏旁系后裔图表等实物。正门右侧石碑记述陈炯明简要生平。马思聪故居位于海丰县城幼石街,比海陆丰常见的四点金房屋稍大,左侧多了一排厢房。故居里悬挂着马思聪大幅照片,并有多幅照片和文字介绍马思聪一生的经历。马先生的遭遇引发作家们的浩叹。钟敬文广场位于公平镇,广场中央矗立着钟敬文先生的汉白玉塑像,底座记载着先生生平成就。不少作家都以塑像为背景留影,大概是希望沾沾钟先生的灵气吧!左侧走廊刻满国内文化名人与钟先生交往的文字,右侧走廊则刻满钟先生的言论。有几位作家在讨论,说看了这些旧址、故居,感觉到海陆丰是个充满浪漫和血性的地方,特别适合于写诗。独特的信仰文化元素28日,采风团抵达陆丰市碣石镇玄武山AAAA级旅游区,元山寺原名玄山庙,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历史悠久。该旅游区主体建筑元山寺建有山门、正殿和前、中、后殿、配殿、厅庑及僧舍共99间。庙宇布局工整,结构严谨,重斗叠拱,高脊飞檐,雕梁画栋。元山寺内的福星塔为八角形三层楼阁式石塔,由5340块花岗岩石叠嵌而成。元山寺前古戏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十五年重建,戏台高1.5米,宽22米,造型古朴,艺术精湛,台正中悬挂“台阁文章”牌匾乃清光绪探花李文田所题。元山寺后有一状如鲤鱼跳龙门的风化石,有一亿年历史。明万历六年由直隶金山卫指挥同知参将侯高题字“起龙岩”,很有历史研究价值。作家们还特意瞻仰了当年彭湃攻打碣石城指挥部。接着前往观音岭金厢海滩参观,在十里银滩上,作家们自由嬉水,并流连于水月宫、古官道、镇海石摩崖石刻等古迹间。海陆丰境内最大的摩岭刻“镇海石”,以及 “扬威止水”等石刻,成为作家们最好的留影背景。这时发生了一件趣事,市作协主席王万然告诉省作协主席蒋述卓,这里有一块龙石,是当年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南昌起义失败后抢渡香港处,后刻有赖少其题刻的“龙石”及诗句,可惜因涨潮的原因,很难寻觅。蒋主席听完试着朝龙石方向靠近,经过小心的攀爬,居然找到了“龙石”,顿时掌声一片。省作协副主席张梅认为汕尾妈祖文化、关公文化乃至玄武山多宗教和谐相处非常独特,她惊叹于海陆丰人信仰的文化元素和生命力。她还没下车,就感受到海陆丰和广州有着很大的区别。许多作家也抒发了同样的感受。写自己熟悉的生活29日上午,采风团一行与汕尾部分作家进行了座谈。《作品》杂志原副社长展锋说,从这几年作者来稿的情况看,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作者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关心自己的乡土。当地作者只有写当地,才有出头之日。童年记忆是最宝贵的东西。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是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比,脱离了乡土的写作就是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比。广州市作协副主席巫国明说通过几天的走访,对这片土地有着一种深深的敬畏,这里有农耕文化、海洋文化,也有城市文化,很多元,这里的祠堂、庙宇有着自己的特色。可惜的是,大家所走的路线都是一些景点,如果能深入那些古老的街道、巷弄,去探访店铺的故事、人物,想必收获更大。市作协主席王万然当场表示,巫主席的建议很好,以后有机会将组织作家们专门去走街串巷,了解海陆丰沉淀的传统文化。省作协主席蒋述卓认为汕尾是文化养份非常肥沃的地方,蕴含了许多神奇的人物、故事,提供了许多可资创作的素材。他鼓励作家们扎根生活、扎根乡土,脱离了土地的作品是没有力量的。他说,就象莫言的写作离不开“高密意象”一样,我们也要写出我们熟悉的东西、体验深刻的东西。他说写什么不重要,怎么写更重要;他希望大家开阔视野、放眼世界,多学习中外名著的写作技巧,研究人家是怎么写的,在摸索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得到提高。他希望省内的作家多多交流,汕尾的作家也要走出去,如果能和名家面对面交流,提高会更快。(来源: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摄影 孙彦修)http://www.shanwei.gov.cn/upfiles/images/20160904/6360858326215575006955039.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注乡土关注生命—— 省作协汕尾采风团“红色之旅”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