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 . 大逃港
甲 子 • 大 逃 港端阳社出品
文:林少扬
图:甲子灏
1959年――1962年间,据传,三年大饥荒期间,是逃港达到高潮。鉴于饥荒蔓延的现实,1962年5月5日,广东省委书记陶铸下令,撤除岗哨,放开边境,让大陆饥民自由赴港,至5月25日,中央下令关闭边卡,半个多月时间,约30万人赴港。入港者,风起云涌,扶老携幼,奔向求生之路。边卡关闭那天,堵截收容遣送逃港者51395人。
结合三甲地区的人们多数逼于生计,被迫逃港。加上当时早期香港政府大量吸收新移民。
三甲人们在逃港途中亦有发生不少秩事,有一个单身哥连逃三次港,都被无奈遣返甲子所,迫于无奈惟求神明保佑,逃至关卡某山头,一线之差就逃港成功,见山头有一小破庙,破庙内有神明伯公,祈求伯公明示,惯性拿起瓦饼作圣杯。撜一稳三圣杯,神已明示,于是单身哥逃港成功。后归侨甲子所时述说,其中也是一番彻骨辛酸史。
而那时在甲子所相当兴座(建)有较小的船只亦有转二手船只专为供给逃港者,叫“载猪船”收取逃港者每人大概五十元左右,运送至香港指定码头。所谓“载猪船”就是专载而“无尾猪”所指是逃港者,何为“无尾”意释为一去无返头,不知他日有相见!
而在当时三甲官员当中,亦有鼓励逃港,为逃港人士保驾护航,回过头来说都是为了生计的无奈。
早期逃港人士被国家视为叛国罪,抓到逃港人士就枪决,其中亦有不少冤魂。当时,甲子所一个农民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约在8角钱左右,而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平均为80港币,两者间悬殊近100倍。当地流传的民谣唱道:“辛辛苦苦做一年,不如香港8分钱”(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大致上逃港的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三种。按路线则分有东线、中线、西线之别。泅渡通常是首选。偷渡者往往会选择西线,即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顺利的话,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游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泅渡毕竟是年轻人所为。中老年人和儿童妇女通常选择陆上偷渡,从深圳梧桐山、沙头角一代,翻越边防铁丝网,当时流行语中戏称为“扑网”。当时对逃港者的打击是异常严厉的。凡不经合法手续前往香港者,都被视为“叛国投敌”,抓到就处以收容。而边防部队对于逃港者是最大的障碍。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边防战士遇到不听命令的偷渡者可以随时开枪,许多逃港者被打死在滩涂上和山里。此后,由于上级的严令,开枪的现象才逐渐消失。
现今,随着《港澳证》签发与那些年的“大逃港”相对比,觉得我们是无比的幸福,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5_172:} 这历史90后00后大都不知道。 {:5_172:}{:5_172:}yi以前的人好苦现在的人幸福了 {:4_102:} 战后没法恢复生产,生活困难,饥荒饿肚子,有影,现在全国解决了温饱不简单。甲子现在是汕尾市国家二级渔港,希望也能建设成香港。{:4_120:}
{:5_1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