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海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侧记
在土壤肥沃的海丰田野上,新一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热潮正在掀起。为更有力地推动中央有关“三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近几年来,省农业厅、财政厅及省海洋与渔业局对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实施了政策性补助,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海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今年早些时候,为确保中央财政安排的170万元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延伸绩效,海丰县成立了该项目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基层农技推广长效运行管理制度,即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创建人员动态管理机制、创新人员考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县域协调推广机制、创建多元合作推广机制。该县农业局确定高产优质水稻和蔬菜为主导产业;县畜牧兽医局确定生猪标准化养殖为主导产业;县农机管理总站确定水稻农机推广为主导产业,制定推广计划并抓紧落实。并围绕主导产业遴选培育530个科技示范户。其中水稻270户、蔬菜50户、茶叶20户、农机100户、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户)90户。选聘53名农业技术指导员,每名技术指导员包10户示范户。该县加大推广培训服务力度,建设1个农民田间学校,强化农民示范培训;选择2名涉农专业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建设5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其中水稻1个、蔬菜1个、茶叶1个;农机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个;大型畜牧科技实验示范基地1个。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该县的农技推广机构在承担重要推广工作或实施重点项目时,全部通过考试或考核的方式竞争上岗。对竞争上岗后的科技人员,实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实行绩效评价制度,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长效机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农业科技人员,实行奖励机制。以彻底打破传统的吃大锅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充分调动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项目实施,完善以“包村联户”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加快县、镇、村三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建设,加快创建产学研结合、互动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机制。制定实施计划确保层层推进海丰县农业局在实施过程中,确定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水稻主导品种有:金农丝苗、五山丝苗、玉香油占、美香占2号、五优308、天优998、培杂泰丰、万金优2008、黄华占博、广8优2168、华航31号等;主推技术有:水稻“三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塑料软盘育苗抛秧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主导品种有:芥兰、白菜、豆苗、娃娃菜、西兰花、沙葛等;主推技术有:测土配方施肥、蔬菜养分综合高效管理技术。茶叶主导品种有:青心乌龙、软枝乌龙、硬枝乌龙、梅尖;主推技术有:以性诱剂捕虫器防虫技术、茶园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同时,大力推广生猪良种技术。海丰县农业局把遴选科技示范户作为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按照农业科技示范户的遴选条件,择优选定了530个科技示范户,分布在项目区的16个乡镇。如今,该县已建立了以城东镇为主的优质粮产业化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以城东镇为主的优质蔬菜产业化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海城镇莲花茶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以海城镇为主的大型畜牧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和农机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该县在项目实施中创新服务方式,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服务手段服务农民。县农业局与海丰县电信分公司进行合作,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制定“农技宝”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推广“农技宝”APP,通过使用安装有“农技宝”APP的移动终端,农技员可随时随地上报走访农户信息、病虫害情况等,农业管理部门及时、快速收集相关信息,掌握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和做好农产品推介工作。(来源:汕尾日报记者 庄小杰 通讯员 余作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