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7-2-18 15:23 编辑高处不胜寒
——古邑今昔(8) 陈治赠2017年2月18日
吃、住、衣、行,是生存的四大基本要求。曾经一度变成:衣、住、吃、行、玩。现在是:住、行、玩、衣、吃。住,成头顶大事,肚子押尾。住,为何变成首要?值得探讨。
一、住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住宅,二是住地。
住宅,是家庭的象征,俗称居家。家是人生的旧宿,世间最具强大的凝聚力。“龙窩不如狗窝”,无“窩”不成家。官也好,民也罢,最终的落足点就是家庭。
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住地,就是通常所说的乡里,俗称祖家。人们初次相认,寒暄的话题首先要问祖家何处。
住宅和乡里融合称家乡。家和乡鲜明地写着祖和宗的盛衰,是人生的根和源。是乡情乡愁永远的集结地,维系五洲四海骨肉同脃永不裂断的纽带。
目前城镇的新住宅区,仅仅是新的移民聚集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里,因而不是祖家。
二、住宅和住地,是永久性的私有财产。
古今往来,人生的全部财产中,个人住宅、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住地,是世代相传最靠谱、最有保障、不受侵犯的财富。
无论农村还是墟埠,住宅都是纯粹的个人私产。即使土改时将地主、资本家的住宅没收分给他人或公用,最终还是“落实政策” 物归原主。巨族乡里的住地,世代相传,后裔共享。杂姓聚居的乡里,各姓氏住居是固定范围,世代相传,属各姓子孙后代共有。墟埠因姓氏多如牛毛,不同姓氏的居住范围,无论是巨族还杂姓,也是经纬分明,各有所属。乡里,是祖宗遗传给后代共有共享的私产。
中国社会虽说离不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规则。但历朝历代,都没将草民的住宅和乡里说成朝廷的。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公有化,不管公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将个人住宅、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乡里收归国有。
地皮、房产是财源。房地产商建房、社会炒房一本万利。房地产商建房愈疯狂,地方土地财政愈活跃,愈富有,官场政绩愈显著。
三、住的变化,见证时代的变迁。
古人住什么?遙远的年代只能凭教科书去想象。事实是,黄帝归仙,尚且有墓(俗称阴宅。后人称黄帝陵),说明当时已有阳居。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远古中国人,有了自已的居家。也说明水患频繁肆虐,百姓流离失所,无法安居乐业,才有了治水保家的诉求和举措。
在古邑海丰,无论是上山为畲、下海为疍的百越先民,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无论是祖宗源流追溯到炎黄(据称是原始社会)还是战国(据称是奴隶社会),没有一个说他们的祖宗是从洞穴爬出来的。究竟是居瓦屋还是住茅寮?应该是因地因人而异。
古邑海丰的乡里,至迟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秦汉推行郡县制,基础就是乡里。深入民间探秘可以发现,不少巨族名村,曾经是他姓居住。由于中华玄学所称的相冲相克的原理,形成一种奇怪的现象,外来姓枝繁叶茂,原住姓萎靡不振而他迁;也有原住姓为了耕食方便而与他姓对换住地或变卖而搬迁。但原住姓之前又是谁在聚居?需要探索。有人将古邑乡里的形成归功于明代移民,是不妥的。
岁月无情。海丰现在遍布城乡的旧民居,唐以前的建筑可能绝迹,元、宋的建筑屈指可数。遍布城乡的旧民居,大多是清代以后的产物,延续明代的建筑风格,虽历尽沧桑,依然风韵犹存,魅力四射。
农村的旧民居,基本上是土木结构的一层瓦屋。普遍以三间齐头、三间过两伸手、五间过四伸手等造型为主,中间为厅,左右厢房为宅,大多设置楼棚。每座建筑一开始是一个家庭。也有乡里的家庭,一开始是住三进格局,毎进五间过四伸手,如梅陇的后占。
无论是巨族乡还是杂姓乡,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和造型,均以先入为主,相习成俗,受乡(族)规民约限制。设计归一,巷道整齐,排水畅通。大多是前有古榕后有翠竹。乡里前有宽阔的目型大町与月型明池对称。而且每个乡里都有共用水井。
墟埠的民居,格局、造型与农村基本相似。因姓氏众多,就业不同,贫富悬殊,临街的普遍是土木结构的二层瓦屋,也有水泥结构的二层洋楼。上居下铺或前铺后居。普通民居的建设,则是因地制宜,各有千秋。名门大户居住的是气势恢宏、曲径通幽的大屋。以梅陇为例,埠头大厝林(俗称歪门楼)、刘厝、吴厝和归丰的屋记,墟中有田卡徐、洪厝、程厝、夏厝、李厝、埠尾有曾厝、施厝等等,各具特色。蒼老的音容笑貌,深沉地诉说时代变迁。梅陇民居集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之大乘,是研究海丰建筑史的宝库。
改革开放,击碎了城乡自然形成的传统布局。住的变化日新月异。一开始是大兴土木重建住宅,高楼拔地而起点缀乡里。可惜破格败局。如画如图、原汁原味、完整的明清两代建筑的村落,已不多见。
随着行政力量主导的城市化无休止推进,越来越多新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城市新区不断出现,移民潮一浪高于一浪,商品房成了新的民居,整个社会如梦似幻,争先恐后造新城,奋起抢占高空。
住,是家庭和家乡兴旺还是衰退的反映。新的住地高楼林立,富丽堂皇,与老住宅区破败龟缩的瓦屋,城镇的繁华与乡村的没落,社会的贫与富,形成鲜明的冰火两重天。
四、住的追求,折射生存观念的改变。
住,为何变成首要?吃,之所以名落孙山?不是世人从此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温饱已经解决。不信请看社会,大腹便便曾经是官场特产,现在民间“脑肥肚圆”的人满街巷,敢与官场见高低。从“日求三攴,夜求一宿”到温饱思淫欲,再到温饱思豪居。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昭显人类生存观念的改变。
住,是一种充实的享受。民间为了能在城市建楼买楼,享受幸福,不少人是勒紧裤带,甚至不惜举债而冷汗夹背。
豪居富宅,是财富的标记,身价的体现。地皮愈贵楼盘愈贵,装修愈堂皇,愈昭显与众不同则是普遍的心态。
楼高凌云,俯首满眼星光闪烁,一腔孤寂,高处不胜寒。
我们的祖祖辈辈,在外经商发达的、异地做官显赫的,无不遵循着叶落归根、告老还家的传统。昔日的村落,天地一体,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鸡犬之声相闻,满目人间春色。近来,乡贤们不惜工本,整治乡里,说明这个乡里的财丁旺盛,故土难离(故土难移),人心归一,离乡不别井。官民共建新农村,呼唤珍惜土地,关爱家乡,是社会的共识。
住宅和住地,离不开拓展艰辛,盛极而衰,反复循环,周而复始的宿命。随着城市的拥挤日趋不堪,喧嚣日益混沌,物价上涨,谋生不易。回归故土,拥抱田园风光,是明天的必然选择。
http://www.swsm.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缘来缘去的微博 回归故土,拥抱田园风光,是明天的必然选择。 洪旭盛⊕刘旭珊 发表于 2017-2-18 15:39
一二三四,1234,这是文乞的固定步伐
欢迎批评,也不避狗臭。 道沦盗歌333 发表于 2017-2-18 15:58
回归故土,拥抱田园风光,是明天的必然选择。
多谢关注! 洪旭盛⊕刘旭珊 发表于 2017-2-18 15:39
一二三四,1234,这是文乞的固定步伐
一二三四五六,123456,你非常不要脸 住宅和乡里融合称家乡。家和乡鲜明地写着祖和宗的盛衰,是人生的根和源。是乡情乡愁永远的集结地,维系五洲四海骨肉同脃永不裂断的纽带。
乡贤们不惜工本,整治乡里,说明这个乡里的财丁旺盛,故土难离(故土难移),人心归一,离乡不别井。
住宅和住地,离不开拓展艰辛,盛极而衰,反复循环,周而复始的宿命。 回归故土,拥抱田园风光,是明天的必然。 道沦盗歌333 发表于 2017-2-18 15:58
回归故土,拥抱田园风光,是明天的必然选择。
按照现在这种破坏速度,明天的田园哪里去了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7-2-18 16:25
欢迎批评,也不避狗臭。
大度,阔达{:4_109:} 入木三分 发表于 2017-2-18 18:38
一二三四五六,123456,你非常不要脸
垃圾货,调皮蛋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7-2-19 14:19
住宅和乡里融合称家乡。家和乡鲜明地写着祖和宗的盛衰,是人生的根和源。是乡情乡愁永远的集结地,维 ...
希望好好保护农田,保护乡村{:4_102:} 呼啸 发表于 2017-2-19 15:50
按照现在这种破坏速度,明天的田园哪里去了
与墓园一墙之隔 道沦盗歌333 发表于 2017-2-19 16:55
与墓园一墙之隔
亡羊补牢,尚未为迟。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7-2-20 11:26
亡羊补牢,尚未为迟。
羊亡——更多的狼犹在赶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