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发表于 2017-5-17 10:29:00

秋风九月西域行

本帖最后由 山海经 于 2017-5-17 10:33 编辑

秋风九月西域行文|陈韩星

作者简介:          陈韩星,1946年生。原汕头市艺术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著有歌剧、电视剧本《蝴蝶兰》(合作)、《滴血的三叶树》、《缺瓣的莲花峰》、《东坡三折》、《热血韩愈》、《翁万达》、《大漠孤烟》等。



       去年凉秋九月,我参加旅游团,作古丝绸之路九日游。游目驰怀,获益良多。今遵《终南》主编之嘱,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感,赘述于下,裨有飨于读者。       汉唐盛世时期,运送丝绸的商人驼队从长安起程,在驼铃叮当声中,向着西域的漫漫长途走去……

      西安,汉唐时称为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自然也成了我们丝绸古道之旅的首站。西安是历史风云扶起的一座千古帝王都,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民族文明摇篮,她经历过周的诞生、秦的统一、汉的繁华、唐的鼎盛。来到西安,触目都是蕴蓄着无穷无尽历史故事的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古文物,真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就在我们下榻的神州明珠酒店,清早起来,往楼下望去,街边人行道水泥地上,灿然几行大字映入眼帘:“善书墨者多长寿,影形动处皆健康。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书者是一七旬老妪,手执竹杆,触地的一头扎着一团白布,身边有一小水瓢,老妪醮着清水就在地上自由自在地挥洒开了。看那字体,端丽秀挺,有大家风范,真令人惊叹不已。如此运笔健身,他郡少见,西安古城,处处透着厚重的文化韵味。       游览西安,从古城墙开始。此时适值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开幕,古城墙上,彩灯横亘,彩球悬空,鲜艳夺目的五颜六色使这座我国至今唯一保存得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洋溢着一片喜气。从城墙上往城内望去,一座四角攒顶、飞檐翼动的钟楼与不远处重阁叠瓦、浑厚魁伟的鼓楼互成鲜明对照,格外引人注目。据导游介绍,历来钟楼比鼓楼有名,过去钟楼上的报时大钟是一口唐景云年间铸造的铜钟,名叫“景云钟”,钟高2米多,直径1.5米,重6吨,铜钟一鸣可声传数十里,每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录自此钟。

       西安碑林是我们参观的第二个名胜景点。碑林驰名国内外,顾名思义,应是碑石成林,但当我们迈进铜狮高蹲、金钉红底的大门,穿过石碑坊和过殿,沿着两侧古树林立的甬道前行时,却并没有进入碑林的感觉——一块块珍贵的碑石都分门别类竖放于七个展室之中,与以往在北京孔庙所见到的进士题名碑的露天陈竖不同,保护得十分完好。西安碑林始创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这里有从汉到清各代碑石、墓志1000余块,是我国藏碑最早、最多的地方。其中在第一室中的,是世界上最珍贵、最古老的石质丛书——《开成石经》。在唐代,印刷业不发达,文人所读经书全靠抄写流传,为避免谬误,唐文宗开成二年将《周易》 《尚书》 《论语》等12部经书刻石刊布,作为人们抄传、学习的范本,至清代又补刻了《孟子》,合称“十三经”。这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好的经书刻石。             在碑林甬道一则,我看到一期精心编制的壁报,介绍于右任先生对西安碑林所作出的巨大贡献:1938年,于先生将其20余年间精心搜求的魏唐墓志、即享誉世界的“鸳鸯七志斋藏石”捐赠给西安碑林,共计387石。在第三展室,我们看到一块堪称“千古奇珍”的行书刻石《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代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带领众多弟子,以“一金易一字”,苦心寻觅20余年才集成,所以民间亦称此碑为“千金碑”。徜徉在这名碑荟萃的展室、碑廊、碑亭之间,的确令人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的光辉灿烂。
       旅游大巴在关中平原上奔驰,离西安以东30多公里处,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坑。经过20多年的辛勤发掘、整理和修建,现在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已极显规模,布局恢宏壮观。站在博物馆前,立即可以感受到2000多年前“秦王扣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及至走进一号俑坑,那由形体高大的武士俑群组成的规模庞大的军阵,更令人惊叹不已。那俑坑中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组成了世界雕塑史上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雕塑俑群。秦陵兵马俑给人的惊叹远不止是“大”和“多”,细细看那群雕的形象,你不能不感叹秦皇时期雕塑工匠非凡的技艺。整个秦俑群雕,没有选择双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休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执兵列阵、严阵以待的临战状态,在这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中,可以见到一个个披坚执锐的武士俑,都是静中有动,昂首张目,神态坚定而勇敢;那驾车的御手俑,则双臂前伸,紧握缰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动;那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地立于马前。正是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才使这静态的军阵隐隐地透出巨大的威慑力,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震撼力。       西安市的市徽是西安古城墙和大雁塔构成的。大雁塔耸立于慈恩寺正北,是玄奘为保存带回国的大批经典和佛像而奏请建造的藏经塔。传说大雁塔以雁命名,源于玄奘西藏取经故事。玄奘取经进入莫贺延绩大沙漠后,连行四五天,人马水米未进,行将“圆寂”之际,玄奘开始祈祷,忽闻空中传来雁声。一只巨雁将垂危的玄奘引到一处名叫“野马泉”的绿洲,玄奘由此得生。为感谢救命之恩,玄奘发愿取经回国筑塔纪念,慈恩寺由是建造。其实,大雁塔的闻名,更与唐时帝王权贵、诗人墨客的文事活动密切相关。大雁塔以一种突兀飞扬的气势兼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传颂,竟一跃而为西安的象征,文人骚客的功劳不可小觑。       短短两天,我们在西安还游览了中国第一座人类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华清池。触目之处,都是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似乎脚下的每寸土地,都蕴蓄着一页最瑰丽的历史篇章,都在诉说着一个可歌可泣或有声有色的故事。在如此浩瀚深邃的历史海洋中遨游,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屏气敛息,肃然陶然地去思索、去领略那无比绮丽的胜景画卷。每个人的心里,更多的是惊叹而不是激动,更没有外露于形骸的奔放。及至离开西安,飞机向茫茫大漠飞去之时,情形才大不相同:我们的耳边,似乎已响起驼铃的叮当声;眼前,似乎一队队运送丝绸的商人驼队,正向漫漫的西域走去。大家的心,已经按捺不住了……
       疏勒河畔,大漠戈壁,汉长城蜿蜒伸展,烽火台昂然挺立。古道悠长,满目沧桑;戈壁腹地三危山下的壮美绿洲——敦煌,千年不衰,丰姿犹存。       西域,东汉时指的是现在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细亚地区,离开西安,我们一行继续向丝绸之路的著名门户——敦煌进发。飞机掠过黄河古道,越过黄土高原,向茫茫大漠飞去。机翼下渐渐不见了青苍的颜色,我们终于进入了无边无垠的大戈壁。从舷窗向下望去,惟见朔漠瀚海,赤褐一片,早知道“戈壁”是蒙语“难生草木的土地”之意,果然是寸草不生。敦煌,是大而盛的意思。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汉代,处于大漠腹地的一个小小郡镇,敢于如此自称,足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商贾云集、万国咸仰的一时之盛。当我们乘坐的大巴小心地行走在敦煌那并不宽敞的街道上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敦煌的大而盛,现时只是一个值得回味的历史瞬间,或者说只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历史概念。作为一个县级市,敦煌的市容建设远远不能与内地相比,市面上也没有那熙熙攘攘的人流。但敦煌街道整洁,再有就是宁静——一种现时已很难寻觅的都市的宁静。敦煌的莫高窟,以她那“蒙娜丽莎”式的微笑,俯看人世沧桑,已使敦煌永远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还有那著名的阳关,王维一首缠绵淡雅的《渭城曲》,那“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对友人的淳厚之情,早已使阳关那坡峰上荒落的土墩,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中向往的圣地。尽管导游没有安排阳关之游,大家还是一致表示:阳关非去不可!终于,大巴顶着晌午的骄阳,向阳关奔驰而去。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刚刚在敦煌博物馆一幅条幅上记下的诗句:“阳关秦月古,丝路唐槐新。”是的,抚新追古,正是我们此刻的心情。
      阳关到了!那座早已在画报上书刊上看惯了的烽燧,就傲然兀立在坡脊上。这座烽燧是阳关的象征,岁月风雨的剥蚀,使它已没有一点棱角,只有那残垣断壁上露出的黄土和砖片,才隐隐地让你感觉到那是一座人工砌成的曾经在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烽火台。如今,这座当年阳关城仅存的标志,已被甘肃省人民政府作为省级重点文物妥善地围护起来,围栏旁的砖墩上,竖立着一块碑石,上面写着“墩墩山烽遂”五个大字。不远处,还建了一道当代名家题字碑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展示三危无上宝,迎来四海有情风”碑石,就展放在碑廊中间。
      黄沙、黄土、砾石,组成这无边的戈壁荒漠。天空湛蓝一片,虽然烈日当空,倒也不觉得闷热。看地图,知道离此不远,就是有名的罗布泊。1980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就在罗布泊遇难;1996年6月,又有民间旅行家余纯顺在那里终止了艰辛的跋涉。阳关——玉门关——罗布泊,成了人类不可逾越的生命禁区。今天我们到这里来,可以说完全是受了王维那《渭城曲》的诱惑,是王维让阳关成了镌刻山河、雕镂人心的名胜古迹,这真是诗的魔力、文人的魔力。
      赵朴初题词中提到的“三危”,指的是敦煌境内的三危山,因峰岩危悬而得名,三是泛指,极言其险峻。据说在雨后初霁的时节,三危山常常会突然迸发出绚丽迷人的“佛光”;1600多年前的一天,一个手持锡杖、满身风尘的游僧——乐尊和尚,在茫茫沙海中看到这炫眼的万道佛光,于是就在面对三危山的一段山崖壁面上开凿了第一个佛窟,以后便衍化出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听了导游的介绍,我们的心,从阳关一下子又飞向那神秘的三危山,飞向那向往已久的莫高古窟。但导游又告诉我们,在去莫高窟之前,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与三危山齐名的鸣沙山。鸣沙山可以说是我生平见过的最奇特的山,没有山尖,只有刀刃一般的山脊。向阳的一面,金黄澄亮;背阴的一面,青紫黝暗,黑白分明,梭角锐利,但整个山体,却又分外柔顺婀娜,如绸缎一样,似蕴藏着无限媚意风情。果然,在鸣沙山深处,就有着一汪如少女一般妩媚的月牙泉,与鸣沙山共成大漠双璧,蔚为奇观。
      在鸣沙山口,有一大群骆驼可供游客乘坐,直达月牙泉畔。我们一行,第一次乘坐这沙漠之舟,跋涉于沙岭之间,顿觉新奇快意,身俱泰。来到鸣沙山,我们一个个戳足沙山,向沙脊攀去,但登一步退半步,忙乱了半天,还是不胜奇滑,在半腰喘息不止,最终踏沙而下,望山兴叹不已。
       经过阳关和鸣沙山的铺垫,我们终于到了莫高窟。莫高窟可以说遍地是佛,满山是经,几百个蕴含着佛像壁画、雕塑的神妙莫测的洞窟尤如蜂巢镶嵌在蜿蜒的悬崖上,栈道曲折,楼台高耸,无时无处不显示着这佛教圣地的威严和肃穆。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穿行在那一个个佛窟之间,萦绕脑际的大致只有叹为观止的惊奇和流连瞻仰的虔诚。
       也许是读过余秋雨《文化苦旅》这本书的缘故,我总想亲眼看看那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在近100年前偶然开启的那个隐藏着无数无价之宝的洞窟——第16号洞窟。就在16号洞窟的甬道上,又有一个小洞窟,现在,它就这样毫不起眼地洞开在我们面前,在两米见方的洞穴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但我们都已知道,整个一门永久性的敦煌学,就靠着这个洞穴而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就为着这个洞穴耗尽终生,甚至中国的荣耀和耻辱,都已由这个洞穴吞吐。
       就是这个洞穴,当年曾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卷、手稿、历代文书和法器,简直就是一个神话中的聚宝洞。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什么人将这些珍贵的文物放在里面,并将小门封闭,上面又敷了一层泥皮,绘上了壁画,就这样,这批珍室在洞中沉睡了上千年。直至1900年5 月26日,王圆箓在清理流沙时才偶然发现了这个秘密。
      王圆箓在那天清晨无意中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这一偶然的伟大的发现与杨培彦无意中发现秦陵兵马俑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藏经洞发现于一个不幸的年代,而秦陵兵马俑有幸发现于新中国。据介绍,现在这些敦煌遗书已被掠夺盗往八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分散在世界的20多个机构里,最有价值的6600卷就存放在法国博物馆,现在我们研究敦煌学,反而有大量资料要来自外国人提供的微缩胶卷。
       就在我们面对这绚丽灿烂的一个个佛教洞窟时,我们也同时面对着一幕中国文化史上的最惨重的悲剧。莫高窟之行,萦绕在心头的是沉重的悲哀。       在倚山而立、与山比高的九层大佛殿下合个影吧,毕竟敦煌千年不衰、丰韵犹存,莫高窟也已是我们自己的莫高窟了。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这首创作于1941年的一代名曲虽然不是诞生于新疆,但西部歌王王洛宾这首在马背上唱出的歌,仍然把我们引向那美丽而迷人的遥远的地方——新疆。

  从敦煌一直向西、向西,我们穿越茫茫戈壁,进入了新疆,进入这到处弥漫着美妙歌声和葡萄清香的塞外奇域。  吐鲁番是维吾尔族人聚居的地方,当巴士从大河沿车站向全国最低的盆地疾速下行之际,耳边仿佛已经飘来了那首轻快俏皮的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是啊,维吾尔族姑娘的漂亮是出了名的,这回就可以亲眼看到了。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是“和平”“安宁”的意思;我们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认为它是“清而不杂,真而无妄”的正统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由于宗教信仰不同,穆斯林姑娘不能与汉族小伙子结婚。但维尔吾小伙子却可以娶汉族姑娘,不过,汉族姑娘在过门之前,要严格“洗肠”,因汉族吃猪肉,维尔吾族禁忌吃猪肉,所以汉族姑娘应把肠中的猪肉“洗”干净才能嫁过去。  汽车驶进吐鲁番市,触目都是一架一架的葡萄,人行道很多都被浓荫匝地的葡萄藤蔓所覆盖。正当我们为这少见的葡萄长廊而惊叹之时,远远泛起一点点耀眼的红光,待靠近了,才发现原来是一群维尔吾族小学生在热情地向我们招手。她们身着枣红色的小裙子,小脸蛋也红扑扑的,甚是活泼可爱。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啊!热情似火的吐鲁番!  与热情似火的吐鲁番人相映成趣的,是那闻名遐迩的火焰山,来到吐鲁番,不能不看火焰山。进入火焰山口,全车人不约而同一齐惊呼:“啊!太美了!”其实这种美,是看惯了青山绿水的南方人对从未见过的赭壁峭立的壮观景象的一种特殊感觉。火焰山确实异乎寻常,举目赤红一片,四处似有熊熊火焰,山脊下一条条褶皱像经年累月被水穿流而成。而山势变幻莫测,时而孤丘兀立,时而峰峦层叠,时而如写意水墨画,挥洒自如,气势磅礴。虽然寸草不生,却也美不胜收。


  火焰山的出名,与那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密切相关。但孙行者三调芭蕉扇是假,唐三藏路遇火焰山之阻是真。唐三藏法号玄奘,唐太宗贞观元年去天竺(印度)取经,经过吐鲁番,那时的吐鲁番称为高昌。高昌古城就在火焰山附近,因而成了我们吐鲁番之行的第二个旅游点。  高昌古城自晋朝设立以后,长期是古代西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乘坐驴车进入这座曾经繁盛显赫的古城,但见高凸的城墙残基依然显得气势宏伟,而深陷的护城河则仅存轮廓,一座座殿堂寺院,都只剩下断墙残垣,看得出所有的建筑,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穿行在这荒寂的古城中,不由得感慨万分,历史和岁月无情复无奈,大概每次战乱,总是最先洗劫统治者们居住的地方,造反者总是要最先抹掉他们在地面上的痕迹,只有劳动人民的生活居所才能存留下来。在我们接下来参观葡萄沟的时候,这种感触更为强烈。  葡萄沟是火焰山脉中的一块河谷地,沟内种满了葡萄,远看一片浓绿,与赭色的光秃秃的火焰山形成鲜明的对照。步入葡萄沟,但听清溪流水潺潺,放眼望去,葡萄长廊涌碧叠翠,一串串葡萄垂藤而挂。长廊入口处,十几个小摊档摆挂着五颜六色的维尔吾族挂毯、各式各样的头巾和花帽。再往里走,两侧的小摊档,则一色堆摆着诱人的葡萄干。熙熙攘攘的游客,在尽情地选购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在这里,绿荫蔽地,空气清爽,与江南水乡无异,很难想像,就在不远处,就是那热云升腾的火焰山,就是那荒寂的高昌古城。  在葡萄沟深处,还有一处旅游景观,那就是坎儿井。坎儿井的名字听起来很小家子气,但它却是与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俄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吐鲁番古代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坎儿井的伟大与奥妙在于它能使北部天山的冰山雪水通过一条条人工凿成的地下暗渠,滋润着吐鲁番大地,成为绿洲生命之源,成为一条地下大运河。  我们眼前的这道坎儿井,沟渠离地面约有三四米深,走下一段石蹬道,便可看到一个坎儿井亭,清冽的冰山雪水就从脚下缓缓流过,掬一口水喝,清凉沁肺,顿觉神清气爽。据导游介绍,当年被贬新疆的林则徐虽不是坎儿井的发明者,但他提倡推广坎儿井却有着不可抹煞的功劳,因而当地民众把坎儿井称为林公井。这使我想起韩愈刺潮兴学之事,林则徐和韩愈的为人处事,特别是他们关注民生的行为,简直如出一辙,难怪都受到后人的尊崇和景仰。
  吐鲁番之游的高潮,是在吐鲁番宾馆欣赏新疆民俗歌舞表演。游览了一天,大家毫无倦意,晚上都兴致勃勃地围坐在宾馆一处专供歌舞表演的葡萄架下,都想亲眼目睹那婀娜多姿的维尔吾族姑娘热烈奔放的舞蹈,亲耳聆听流行于整个中国、节奏永远明快热烈的新疆民歌。这是一个由17人组成的业余演出队,虽然不能代表当地的最高水平,但维族姑娘小伙因有能歌善舞的素质,仍然使晚会充满欢乐的气氛。游客们都兴奋地拍着节拍,陶醉在这和谐美好的歌舞之夜。  吐鲁番,是突厥语“富庶丰饶的地方”的意思,在这里看到的一些介绍地方史的书籍,也都自称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到这里,确实感到大漠之中的绿洲处处赛江南,歌舞升平瓜果香,给我们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即将离开吐鲁番的时候,车子在一处村落的小集市停下,大家纷纷下车,与村民合影留念。一位满脸络腮胡子、长得十分剽悍英武的小伙子成了大家合影的对象。在那一刻,我们深切感到民族之间根本没有什么隔阂,亲情融融,亲如一家。  欢声笑语中,我又一次想起王洛宾老人。我想,他一定也来过这个小村庄,还有其他许多我们尚未去过的村落,他一定也走过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这条大道。当初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这条路上跋涉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半个多世纪后,他会在这遥远的地方,开拓出这么一片艺术的绿洲。如今,他像星星一样陨落了,他的青春小鸟也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他留下的歌将永远流传在他走过的这些地方,流传在西部大漠,流传在中国,流传在世界……  车子载着我们对吐鲁番深深的眷恋和对王洛宾老人深深的怀念,驶向我们此行最后一个旅游点——乌鲁木齐。
  天山雄伟,天池幽处;牧场优美,巴扎繁富。绿水青洲游人驻。说什么赤地荒漠,却其实人工天助,好一条风光旖旎丝绸路……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尔吾自治区首府,一直是我国多民族的聚居地,现在,这里聚居着38个民族,人口100多万。乌鲁木齐,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但如今这里高楼林立,车流穿梭,我们再也难觅“牧场”踪迹。倒是这次特意安排的一个旅游点——南山牧场,使我们真正领略了令人陶醉的牧场风光。  南山牧场清幽脱俗,林茂涧多,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休憩身心之最佳游览区。从山口望去,惟见绿意浓浓,满山青翠,走下车来,顿感一股清新的山野气息迎面扑来,令人神清气爽。 正浏览间,前方一大群服饰艳丽的哈萨克姑娘赶马而来,招呼我们骑马进山。姑娘们有的戴着艳丽的头巾,有的戴着花帽,顶插白绒绒的羽毛,映衬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一个个显得娇美而充满活力。  平生第一次骑马,感觉似乎比骑骆驼危险性大,好在有小姑娘坐在背后控制着缰绳,心里才安稳些。沿山道蜿蜒而上,马儿得得的蹄声在静寂的山谷间格外清脆。右侧是一条从山涧里流出的涓涓小溪,似乎前方还隐隐传来飞瀑的清响。看四周,云杉苍翠,塔松挺拔,绿盈盈的一片。沿途野花点点,不时还可以见到三五个白色毡房冒着袅袅炊烟。此情此景,正应了王禹偁的诗意:“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走完山道,峰回路转处,豁然开朗,只见前面高阜起伏,青草遍地,绵亘数里——牧场到了。  牧场与高尔夫球场差不多,只是席地绿茵纯属天工巧成,与峡沟丘谷完全融为一体,更显得赏心悦目。前方一块较平坦的草地上,一群旅客正伴着哈萨克姑娘翩翩起舞。我看到跳舞的人群中有一个哈萨克姑娘正以迅捷的舞步追赶一位小伙子,向导游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根据这里一种风俗“姑娘追”编的舞蹈。哈萨克族小伙子如果向姑娘求爱,除了要在一起唱歌跳舞之外,还得骑马互相追逐。若是姑娘没看中小伙子,则彼此离开了事;若是姑娘看中了小伙子,则会在追上小伙子时举起皮鞭轻轻地打在小伙子身上,这种风俗便叫做“姑娘追”。我很自然地想起了王洛宾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歌中所流露的与牧羊姑娘卓玛初恋的“一鞭衷情”,原来是如此温馨的一鞭,如此温馨的风情!  像南山牧场这样充满自然神韵的草地,在新疆肯定不止一处,但那集自然、神话、人间、仙境为一体的天山天池,却断然只有一个,这是一处举世称奇的西域胜景。
  天池离乌鲁木齐90公里,清晨从乌鲁木齐驱车东行,经米泉、阜康入山,傍三工河道盘旋而上,一路绿树葱茏,河水奔腾而过。待汽车跃上一道巨垅,瑰丽无比的天池立即映入眼帘。放眼望去,天池犹如一块蓝宝石,镶嵌于山谷林海之中。远处,是博格达雪峰,白皑皑的峰顶映衬着蓝湛湛的天空,显得分外澄澈洁净。重峦叠嶂的山脉,一层层变幻着绿的色彩,时值初秋,金黄的树叶点缀其间,更见其斑斓缤纷、多姿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看那湖水,潋滟清碧,似明镜悬空;水波不兴,却令人感到它蕴蓄着无限风情。正因如此,天山天池便自然有着无数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西王母(新疆一个母系氏族部落的女酋长)与穆天子瑶池欢宴(其时天池称瑶池)的故事。相传公元前10世纪,西周第五代国君周穆王姬满,驾八骏,率六师,放辔西游,最后来到西王母之邦,会见了西王母,西王母在这风景秀丽的瑶池边设宴款待周穆王一行。周穆王与西王母之间有没有产生爱情,不得而知,但这美丽的传说,激发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无限遐想,如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就为此事写下了千古绝唱:“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郭沫若曾以文人的眼光观赏天池:“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天池的湖水山树,都成了文房四宝,难怪有那么多的辞章歌赋,永远萦绕于这明山秀水之间。  游完天山天池,最后一个景点是“巴扎”。“巴扎”其实不能算是景点,它就像是我们这里的小商品市场。但新疆的“巴扎”古老而奇特,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引人注目,今天的“巴扎”是古老的贸易方式的一种延续,是这里的一种重要的民情风俗。“巴扎”的位置与高耸着彩绘穹隆顶的清真寺相面对,可知它在伊斯兰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他们看来,逛“巴扎”还有一定的宗教含义。“巴扎”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这里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苏杭甚至香港的高档商品,还有民族工艺品、日用小百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造型奇特、镶金镂银的民族小刀。这种小刀,据说每个维尔吾小伙子都会随身佩带一把,主要用于装饰和炫耀。在“巴扎”的出口处,还有正宗的新疆烤羊肉串,十分清香可口。整个“巴扎”,人流往来不息,这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新疆和内地,正在共同走向富裕。  逛完“巴扎”,回到宾馆,正值黄昏,站在阳台上眺望乌鲁木齐市区,只见天山如屏,横亘于前方,夕阳的余晖为它巍峨的山体镶嵌上一道耀眼的金边。乌鲁木齐的市容市貌,令人很难把她与荒漠戈壁联系起来,这里绮楼环立、霓虹闪烁,与内地大都市无异,看那街上人流的服饰,是那样多姿多彩,任何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受到这个城市那多民族聚居的兼收并蓄的特色,还有这里人民热情、豪爽、坦诚而朴实的性格。明天 ,丝绸古道之旅就在结束了,此时此刻心头涌起几许惆怅,只觉得恋恋不舍,总觉得还有很多该去的地方没有去,该看的地方没有看。行程太匆匆,步履太匆匆,西域之行,从万古的山到千年的城,从高山的湖泊到戈壁的清泉,从荒寂的阳关到繁闹的“巴扎”,到处都有历史的痕迹和人类的足迹,就算是走上一个月、两个月,又怎能看得完每一座沙丘的神秘、每一处古城残缺的美、每一个风雨无法剥蚀的石窟的沧桑巨变呢?白居易有诗云:“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新疆,后会有期!


诸侯惧 发表于 2017-5-17 17:39:49

很厚重的一篇游记历史散文

诸侯惧 发表于 2017-5-17 17:40:00

值得大家一读{:5_142:}

诸侯惧 发表于 2017-5-17 17:40:12

是楼主近年来一篇力作

诸侯惧 发表于 2017-5-17 17:40:26

读起来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月落静池 发表于 2017-5-19 10:10:47

诸侯惧 发表于 2017-5-17 17:39
很厚重的一篇游记历史散文

好文章,就是文章写德太长了。快餐文化时代,没几人耐心看的

卢若希 发表于 2017-5-20 20:34:08

赏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风九月西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