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雨,自行车道成为小溪流 ——拷问汕尾大道的排水功能何在
本帖最后由 玉女献书 于 2017-5-23 15:00 编辑一场大雨,自行车道成为小溪流——拷问汕尾大道的排水功能何在
奇迹,排水口在高处
上午一场大雨,就让汕尾大道的雨水到处流窜,在“低洼”之处,积聚并流动起来,宛如一条小溪流,加上路面是绿色的,小溪流看起来很可爱。但行人高兴不起来,尤其是穿皮鞋的市民,不得不让皮鞋趟过水面。胆子小的,只能望穿雨水,不敢走动。
大雨大水灾
升级前的汕尾大道,排水功能就不是那么好,升级后为什么还是依然故我,在排水方面,没有看到升级后的一点迹象呢?甚至在和香洲大道交界的红绿灯站台处,由于原来是硬底化,雨水无法渗透进去地下,新铺的地砖质量差,砖块很多都断裂,路面又崎岖不平,雨水就积累在断裂的地砖缝隙之间,人踩上去,积水马上溅满行人的裤腿,袜子潮湿了,皮鞋进水了,一些老人路过,还差一点摔倒下去。
中雨中水灾
汕尾本来就靠近大海,排水方面应该比较方便的,但为什么我们总是遭遇“大雨大水灾,中雨中水灾,小雨小水灾”的待遇呢?尤其是投资四五亿的汕尾大道,升级后,一些地段质量差,技术水平低,做工马虎应付,给市民出入上落带来不便,甚至带来一些危险。市民对此多有诟病。
古语云“筑城卫君,造郭守民”。大到建设一座城市,小到修缮一条道路,每一个动作可能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因此,作为城市管理者,在施政之前更需要有统一、科学的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地砖是水袋
随着汕尾城市化的进程的迅速发展,防止城市雨季内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根据汕尾的地理、气候特点制定有效的排水系统,以减少内涝的困扰。香港的做法值得我们汕尾学习。
人踩下去,水溅出来
雨水排放隧道是一个有效方案,把从高地收集到的雨水改道,直接排放出海或河流。采用这个方法,可减少雨水流入下游市区的现有排水系统,从而降低这些地区的水浸风险,又无需进行大规模的传统排水工程,可避免对交通的影响及公众的滋扰。我们汕尾应该可学习这个做法。
此外,蓄洪池也是控制雨水径流流量的常用方法。其运作原理是把部分来自上游的地面径流临时贮存,并容许少量水流流向集水区下游。这样,可把雨水流量控制在下游排水系统的容量内,从而纾缓下游排水系统的压力。当下游排水系统的容量不足以应付上游发展而增加的洪峰流量时,便会采用蓄洪池的方法。
建议很好,实施工程大 古道西风 发表于 2017-5-23 15:06
建议很好,实施工程大
根本就不大,这叫下水道工程,民生基本设施之一,大部分国家都搞的很好,可惜中国是五个特色国家之一,国情所在, 50米是科实习生学阉的{:4_141:} 这个问题其他路段也有 古道西风 发表于 2017-5-23 15:06
建议很好,实施工程大
给力{:4_102:} 神佑 发表于 2017-5-23 15:44
根本就不大,这叫下水道工程,民生基本设施之一,大部分国家都搞的很好,可惜中国是五个特色国家之一,国 ...
哈哈哈哈,愤青 道沦盗歌333 发表于 2017-5-23 16:30
50米是科实习生学阉的
很 悲催的啊 沙场点兵 发表于 2017-5-23 17:24
这个问题其他路段也有
就是,是不是要纪委介入调查? 排水是很重要的啊 水浸街试验成功{:5_142:} 沙场点兵 发表于 2017-5-23 17:24
这个问题其他路段也有
全国各地都有,中国特色 改造后还是好很多了把,之前只要是暴雨,大圆盘积水都是不下20公分,小车都难过去。 古道西风 发表于 2017-5-23 15:06
建议很好,实施工程大
工程越大,就越要细致 神佑 发表于 2017-5-23 15:44
根本就不大,这叫下水道工程,民生基本设施之一,大部分国家都搞的很好,可惜中国是五个特色国家之一,国 ...
能否改变吗 沙场点兵 发表于 2017-5-23 17:24
这个问题其他路段也有
说明是普遍性的问题啊 太阳城 发表于 2017-5-23 17:39
给力
支持一下 汕尾机票中心 发表于 2017-5-23 20:34
水浸街试验成功
哈哈哈哈,诙谐{:4_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