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红妆 发表于 2017-5-26 15:45:21

社会观察/孔子为何不向他的学生子夏借伞

文/葛新    孔夫子是历史上第一位开坛授徒的私学教师,门下累聚三千弟子。知生莫如师。推想夫子对门下弟子的心性特质,个个都了如指掌。
       子夏便是得意门生之一。夫子赏识他,喜欢他,彼此之间还成了朋友,感情可不一般。自然,夫子对子夏是很了解的。
         一天,夫子出行,天下起雨来,而自己的车上没有伞盖。身旁的弟子说:“卜商(子夏)有伞盖。”弟子的意思是去借用一下。照常理,依常情,非但老师问学生借用,就是要学生奉送亦未尝不可。但孔夫子没有这样做,他对弟子说:“卜商的为人,很吝惜财物。我听说与人交往,要赞扬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这样才能长久。”圣人终究是圣人,一派君子风范,体谅人的难处,包容人的短处,维护他人的尊严,不以一己利弊得失而损仁害义。      这个故事在《孔子家语》和《说苑》中均有记载,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前者称子夏“甚吝于财”,后者说子夏“甚短于财”,学界颇有争议。姑且莫管。我所关注的是人的吝啬特性,即便不是子夏吝惜财物,肯定会有吝惜财物的他人,而我们究竟能不能做到,像孔夫子那样予以包容和尊重。
         或许有人会说,子夏之所以吝惜财物,是因贫窭所迫。确实,子夏生活清苦寒陋。《荀子》中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尚书》载子夏说自己“退而穷居河、济之间。”倘若就此认定穷困的人容易吝啬,那么照此推理,富贵的人就会慷慨吗?未必。
         王戎,西晋人,官至司徒,部长一级,富贵得冒油。就是这样一个人,侄儿结婚,送去一件单衣作贺礼,过后又去要了回来。更不可思议的是,女儿嫁给裴家,回来向老爸借了几万块钱,过后每次回娘家,见面他都一脸的不高兴,女儿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快把钱还给他,这才心平气和,如常有说有笑了。这能说是他钱不多之故?他家房屋、仆役、良田、水碓之类,什么都有,洛阳城里没有人能和他相等。能说他不爱女儿侄儿吗?他爱他们,但更爱财富。王戎自少好财,且财商高,又聪颖又精明。早年,家有良种李子,他卖李子时,怕别人得到他家的良种,总是先把李核钻破再卖,唯恐以后好良种李子多了,抢占了销路。后来富贵了,他平日最大的乐趣,就是闲下来和夫人一起,搬出契约账簿,在烛光下摆开筹码算账,看看财富又增加了多少。王戎这副德行,正如子夏吝惜财物并没妨碍他成为孔门十哲之一,也不影响他成为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由此看来,吝啬不吝啬,或慷慨不慷慨,与财富多寡并无直接关系。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到底是生性如此,还是后天养成的?          哲学告诉我们,人的个性寓以共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里的葛朗台、 果戈里《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这四个著名的守财奴,他们的个性不同,有的迂腐,有的凶狠,有的多疑,有的的狡黠,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贪婪成性,吝啬成癖。举这几个小说喜剧的人物,或许是极端例子,但可以说明,吝啬,是一个古今中外都存在的人类现象。         我们应该承认,人的秉性天生就有差别的,后天的影响只能加重或淡化,而不可能根本改变。不认同这一点,便无法理解富有四海的万历皇帝那么爱钱,竟将几千万两银子藏在寝宫地下;便无法理解家徒四壁的农人,竟将家里仅存的一只正在窝里下蛋的母鸡宰杀待客。          在现实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不乏以财为重的悭吝者。如何看待他们,如何与这样的人往来,孔夫子就是我们的楷模。      我的一位亲戚,堪称俭吝的典例。一辆老式自行车,骑了三十多年舍不得扔;一套老式涤卡中山装,穿了快四十年还时长穿着出门。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业余很会赚外快,收入颇丰,家道殷实。三十五年前我“办事”的时候,他送我一面大衣橱的玻璃镜作贺礼,镜子四边遗留的粘迹表明,是从旧物拆下来的“废品”,我知道于我无用,但不能拒绝,只好感激地“笑纳”。他就是这样惜财的人,我也不见怪,当然在最困难到时候也没问他借过钱。我们相处一直很好。(2017.3.22草)作者简介葛新,安微巢湖人士,50后。原二炮指挥学院毕业,现为公务员。早年从事新闻报道计发稿件千余篇,后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合著出版《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军魂》,其间1985年始由《解放军文艺》发表文学作品,洎今累有30万字见诸报刊。尤其自06年网络开博后,10年来笔耕不辍,原创散文随笔达三百余篇。厚积薄发,作者散文随笔因其丰富生活阅历与深厚文字功底,以厚重蕴藉、意味深长见长.   



正义不倒 发表于 2017-5-27 18:00:35

值得一读,很好{:5_142:}

胭脂红妆 发表于 2017-5-31 10:53:38

正义不倒 发表于 2017-5-27 18:00
值得一读,很好

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会观察/孔子为何不向他的学生子夏借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