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渔歌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U2NzQ5NTAxNg==/v.swf汕尾渔歌产生于宋、元时期,分布于汕尾(原汕尾镇)、捷胜、马宫、鲘门、小漠、碣石、甲子。渔民,俗称“疍民”,渔歌亦称“疍歌”。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二中提到:“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汕尾渔歌是汕尾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所唱的歌曲。渔民分为陆上渔民和海上渔民两种,海上渔民又分为“拖船”渔民和“瓯船”渔民。传统的汕尾渔歌是指瓯船渔民所唱的歌调,具有极为鲜明的艺术风格而自成一体。
汕尾渔歌主要反映渔民的海上生活,是瓯船渔民用闽南方言(福佬话)歌唱的疍歌。瓯船渔民是一个喜欢用歌声抒发和表达内心情感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日常劳作中会伴随劳动的节奏情不自禁地哼起渔歌,大体有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后勤服务歌等内容。歌曲的曲式简短,多为七言四句体,基本上保留着民歌五音调式,每句都加有衬词,乐曲有明显的有音无义的拖音,还有“复沓”,亦即拖腔处唱词的重复。曲式、调式独特,旋律发展有特殊的节奏型。歌词结构工整,渔歌词、韵衬字以及主干音、落尾音等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它的节奏和缓,音韵和谐,旋律优美细腻,可分为担伞调、东风调、丰收调、姑妹腔、大纭歌等调式。语言不但简朴通俗,而且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充满江海生活的韵味。
“汕尾渔歌”2006年已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正在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来源:广东百科信息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