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爷的惩罚不留情面 地方宜痛定思痛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7-6-17 22:00 编辑老天爷的惩罚不留情面 地方宜痛定思痛
——今年首例水灾的反思 陈治赠 2017年6月18日
受台风“苗柏”影响,连续几天大雨,海丰县多数地方变面成为“水利局”。据信息综合,东起可塘、赤坑、陶河,西至鲘门、赤石、鹅埠、小漠,大半个海丰不同程度受浸。受灾面积之广,受害程度之深,极为罕见。
如何解决“无雨闹水荒,有雨兴水患”这一民生问题?地方当局应该有个切实的应对规划,並逐步付诸实施。
以鲘门镇为例。据了解,近百年来,除了1970年间(或1972年?),因台风正面袭击,海浪“高过厝尾顶” ,鲘门墟临海巷道及民居,有过一次海水光顾外,鲘门镇历经无数次大雨、暴雨或特大暴雨,因雨受浸的现象,特别如本次因一场大雨就严重受灾的现象没有遭遇过。驷马岭村地处半山区,居高临下,竟然大水漫上一楼,更是史无前例。移民村(朝面山水库移民)地处南山岭脚,也被浸得一塌糊涂,令人扼腕叹惜。
鲘门镇因天降大雨受灾,客观上适逢海水顶托。主观上则是排水不顺畅所致。
鲘门镇有条“后底港”,是天然排水通道,连接大海。70年代可以停泊渔船避风。现在是上堵下闸,狭窄淤塞。民众称只能摆放“卡桶”(民间常用婴儿洗浴盆)。再加上各巷道排水沟失修、淤塞。雨水“有脚行无路”,只能奔赴居民寒舍借宿。
高速路、高铁的路基几乎高于驷马岭等半山区村庄的平房屋顶。高速路、高铁设计的排水管道不合理,再加上高尔夫球场改变了雨水出海的排水方向。
整个鲘门镇仿佛与天作对:陷入你让“兩水无路可走”,我让“百姓寸步难行”的境地。
刚刚接到电话信息,鲘门镇目前的自来水是“黄泥水”。这就意味着,鲘门镇经历水患之后,又步入水荒(指日常用水,食水靠买至少已经3年)。
http://www.swsm.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缘来缘去的微博 有关部门有没有在睡觉呢{:5_142:} {:5_142:} 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17-6-18 12:57 编辑
水,不一定就有利,所以“水利局”改成“水务局”了! 老猫 发表于 2017-6-18 12:53
水,不一定就有利,所以“水利局”改成“水务局”了!
很切合实际!无利就改为“务”了。 就是水灾来了才急忙的抢险救灾吧!平时的各相关职能部门只有各自为政罢了! 老天看重妈祖慈颜,古邑在过往的台风面前有惊无险。
上蒼不管老政新政,老区在水患水荒常态中欲哭无泪。
来日方长百姓无奈,地方当局应振作将民生摆在首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