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裆”部
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
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学习太极拳必需先练太极十三势。而什么是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到底包括哪些内容?怎样练习太极十三势?有人说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有人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而有人就更直接的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名曰八五式太极拳,或称85式太极拳,取意八五得十三,亦名太极十三势。不管怎么说,这只是证明太极十三势在太极拳五大流派中是共同存在的,太极十三势中的十二势在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完全相同的,只有“裆”的这一势的要求相互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相同。太极十三势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一篇论文是无论如何也阐述不清的,所以本文只对太极拳五大流派中有不同点的“裆”做一探讨。《杨禄禅太极拳拳谱》中指出:“丹田就是太极,练丹田就是练太极,所以斯拳以练丹田为必要事”。“裆为会阴,会阴为丹田之府”。这就充分的说明了“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只知道它的重要性还不行,要知道“裆”在练太极拳时的具体要求和运行轨迹才能在实际中练习与运用。“裆”有“前裆”和“后裆”之分,“前裆”又有“左裆”和“右裆”之别。“会阴穴”前为“前裆”,“会阴穴”后为“后裆”,“前裆”的左侧为“左裆”,“前裆”的右侧为“右裆”。
有人说:“‘裆’在太极拳中的运行轨迹就是‘吊裆’,‘吊裆’就是提‘会阴’或提‘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将“会阴”或“肛”上提,还怎样做到“气沉丹田”呢?我们先从太极拳五大流派各自对“裆”的具体要求。陈式太极拳大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开裆”;陈式太极拳小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圆裆”;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杨式太极拳相同;武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裹裆”;孙式太极拳是从武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武式太极拳相同。尽管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对“裆部”有四种不同的要求,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是相同的。陈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有3大忌:1是不能“摇裆”,2是不能“涮裆”,3是不能“翘裆”。所谓“摇裆”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S”型,使裆扭来扭去;所谓“涮裆”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U”型,两端高,中间低;所谓“翘裆”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像翘翘板一样,一头高,一头低。陈式太极拳对“裆部”的运行轨迹要求是平行运动,走后弧。杨式、武式太极拳发祥地永年老城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形象的比喻为“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所谓“靠墙根”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身体不要扭来扭去;所谓“坐板凳”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不能忽高忽低,像坐在长条板凳上来回平行移动;所谓“磨缸沿”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要走弧度,像转“缸沿”的弧度一样,不能走直线。
不管是陈家沟的不能“摇裆”、“涮裆”、“翘裆”还是永年老城的要做到“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总而言之,都是要求“裆”在运行过程中要保持平行,走后弧。“裆”是太极拳十三势中其中的一势。“裆”部的运行轨迹,在太极拳练习和运用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简而言之,不懂“裆”部的运行轨迹,就不懂得太极拳。
说的到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