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海丰西秦戏在长安引起轰动
本帖最后由 无脚蛇 于 2017-10-16 19:25 编辑“一脉相承颂华夏,千年古县唱秦腔。”10月13日晚,由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最新创作的西秦戏“南海三部曲”之一《马援伏波》在陕西省西安市联合举办的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中亮相西安索菲特大剧院。这是海丰西秦腔形成至少400年以后,首回到西安“娘家”成功演出,受到陕西各界的高度关注。
【2017年(秦网十七年)10月13日中国秦腔网西安现场报道】
原标题:南国秦腔广东西秦戏400年后首回长安引起轰动
流行西北的秦腔在东南沿海的分支广东省海丰县西秦戏剧团(今称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最新创作的西秦戏“南海三部曲”之一《马援伏波》今晚亮相西安索菲特大剧院,这也是中国戏曲鼻祖秦腔在广东的分支剧种西秦戏形成400年后由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人首次带西秦戏“回娘家”。
经陕西省文化厅与天津市、浙江省、广东省、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省、直辖市、自治区文化厅(局)研究决定,10月8日至11月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联合举办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会演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展现近年来我国梆子腔剧种艺术继承与发展的优秀成果,为优秀剧目传承、整理、提升和人才培养提供广阔平台,彰显地域特色,表现真善美,弘扬主旋律。
清代张鼎《秦腔论》记载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
西秦戏,初考最晚在明代,西秦腔(西路秦腔,兼唱梆子腔和曲牌)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和民情风俗结合,至清初逐渐游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西秦戏剧种。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主要声腔有正线、西皮、二黄,还有少量昆腔与杂调,正线为本腔。设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红面、乌面、公末、丑、婆10个行当。剧目积累一千多个,有“四大传”“八小传”“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小出”之分。表演风格——武戏粗犷、豪放、激昂、雄浑,气派大方;文戏细腻、柔情、传神,唱做俱佳。剧种植根海陆丰,流行于粤东、广州、香港、闽南、台北(今称北管戏),辐射东南亚。
西秦戏《马援伏波》以马援励志名言“马革裹尸还……”为创作线索,开掘了一个曾经被遗忘的历史人物,艺术地再现了马援出征南越的一段历史过程,突出塑造了马援心系社稷、铁腕肃贪、靖疆爱民的人物形象,热情讴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
西秦戏 《马援伏波》以气派大方、激昂雄浑,擅演家国情怀的西秦戏排演,更彰显出马援保国卫民,为国献身的高尚情操,讴歌了华夏精神。“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广东海丰西秦戏《马援伏波》形成至少400年以后,首回到西安“娘家”,受到陕西各界的高度关注。
执导西秦戏《马援伏波》的西安易俗社国家一级导演王群接受中国秦腔网专访时说道:
“这次执导西秦戏压力很大,非常担心自己能力有限,回到家乡演出让专家同行失望,看到今天演出的现场效果和观众反应,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信息来源:中国秦腔网.
2017-10-16 海丰广播电视
http://www.swsm.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无脚蛇的微博 曾携粤剧同台唱,又与潮音竞风流。谁说古邑无瑰宝,秦腔一曲传千秋。 曾携粤剧同台唱,又与潮音竞风流。谁说古邑无瑰宝,秦腔一曲传千秋。 秦腔一曲传千秋。 {:5_142:} {:5_142:}{:5_142:} 古邑逢春来报喜,西秦勃发吐新芽。 秦腔一曲传千秋。{:5_142:}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5_142:}{:5_142:}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5_142:} {:5_142:}{:5_1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