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陆丰精神
论海陆丰精神罗如洪海陆丰精神是以彭湃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二十世纪20年代的革命斗争中,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里培植和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它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注1)为发扬革命传统,弘扬海陆丰精神,在海陆丰精神产生九十周年之际,本文专此展开探讨。
一、海陆丰精神产生与升华
海丰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地域除现海丰和陆丰两县外,还包括了揭西、普宁和惠来的一部份。虽然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分设陆丰县,但由于历史文化原因,人们习惯把海陆丰联系在一起。海陆丰地处莲花山脉东南麓,东、北、西三面被群山环抱,南面临海。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这个地域位置,造就了海陆丰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畏强敌的冒险精神和团结奋斗的抱团精神。因此有了“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之说。清代以来,富有抗争传统的海陆丰人,为反抗压迫,多次揭竿而起,动摇了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这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从而产生了海陆丰精神。
1、波澜壮阔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形成了海陆丰精神
1922年7月29日,彭湃在其家中的得趣书室成立了6人农会,至1922年10月间,农会的会员发展到500多人,于是成立了28个乡的赤石约农会,在农会证上印着“不劳动、不得食、宜同心、宜协力”12个大字。说明彭湃组织农会时,特别注重革命精神的培养。1923年海陆丰农会进一步得到发展,5月1日海丰农会发表了《五一宣言》明确提出:“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协力打倒国际资本家,以完成无产阶级解放”的奋斗目标。海陆丰农民第一次把自己的解放和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联系在一起,树立了革命的理想和信仰。至1926年8月,据海丰县全县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统计,全县农会已发展到4286户,约22万多人。(注2)农会不仅开展减租减息的经济斗争,而且还在“一切权利归农会”的口号下进行政治斗争,在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基础。
早在1926年9月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全中国各地都必须办到海丰这个样子,才可以算得革命的胜利”。(注3)
海陆丰农民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空前规模的革命运动,其对每个家庭和每个社会成员的影响,是以往任何一次革命运动都无法比拟的,它是在海陆丰遍及城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予以海陆丰人崭新的精神面貌,标志着海陆丰革命精神的形成。
2、党领导的早期武装斗争丰富了海陆丰精神的内容
在海陆丰,党领导的早期武装斗争是从农民运动开始的。1923年8月16日(阴历七月初五)海丰县反动政府捣毁农会,逮捕农会骨干20余人,农民纷纷向彭湃要求“武装自己”。
1925年2月,东征军到达海丰,县农民代表大会建立了一支20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把农村反封建势力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两次东征中,海陆丰农民自卫军支前参战,为东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民自卫军也在斗争中成长起来。
1926年8月12日,海丰武装农民6万多人在县城桥东龙舌埔举行纪念“七五”农潮3周年大会,声势浩大,规模空前。彭湃于8月17日晚9时,在慰问海丰农民自卫军时,高度评价说:“省农会以海丰农军能觉悟、能守纪律、能耐劳苦、能为农民奋斗,所以认为是全国的模范军”。(注4)可见,有觉悟、守纪律、耐劳苦、敢奋斗是海陆丰武装农民的又一种精神形态,丰富了海陆丰精神的内容。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30日海陆丰武装农民就发动了第一次武装起义,先后占领了海陆丰县城,建立了两县人民政府。5月中旬,海陆两县城才相继失守。
3、建立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海陆丰精神犹如凤凰涅磐
1927年7月,海陆丰农会将武装斗争与抗租运动结合起来,与地主及反动派势力作不间断的斗争。海丰之梅陇、赤石、公平和陆丰新田大部分农民没有交租。陆丰之大安、湖东、金厢、碣石和海丰的第一、第九区农民还袭击民团和警察。中国共产党重新在海陆丰农村聚集革命力量,撤回海丰北部山区的农军,在黄羌松林高车坝改编为“海陆惠紫工农讨逆军”,并设立枪械厂,建立农军医院,准备立足农村进行长期斗争,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同年9月8日,公平国民党守军的排长郭其宽,枪杀连长罗毅先,带领部队到黄羌松林高车坝向农军投诚。当晚,东江特委组织群众在黄羌圩的大榕树下,举行欢迎大会。时值中秋佳节,明月当头。当晚10点,欢迎会演变成武装起义动员会,农民和投诚的军队浩浩荡荡向县城进发,第二次武装起义爆发。这比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早了一天。9月17日,海丰县各路农军攻占了海丰县城,成立了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并当即决定把银元、粮食、布匹、工厂等战略物资搬到朝面山、中洞等山区,建立和巩固后方基地。9月25日,当敌军进攻海丰县城时,县党政机关主动撤至北部山区:海陆丰县委驻黄羌圩下寨邱氏公厅,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驻黄羌官田村吕氏祠堂,形成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1927年10月9日,南昌起义军第二十四师余部1200人,在海陆丰党组织的引导下,顺利经激石溪进入黄羌朝面山,不久在这里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长董朗,党代表颜昌颐。红二师来不及休整,就投入了巩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除在后方基地留守少数兵员外,红二师四团二营驻黄羌圩保卫根据地,一营驻陆丰县城北附近的大安圩,威慑陆丰县城。
1927年10月28日,国民党陈学顺团1000多人,向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黄羌扑来,董朗师长亲自指挥红二师600多人和农军1000多人,巧摆空城计,粉碎敌军进攻并乘胜追击。东江特委及时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11月1日,占领海丰县城。罗浮撰写的《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海陆丰工农兵大暴动》中说:“广东的海陆丰,此次的伟大而普通的农民暴动,英勇斗争推翻了反动势力下的统治,杀尽了土豪地主,没收了一切土豪地主财产,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实开中国革命史上光荣记载的伟大革命前途的新纪元”。(注5)
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阵营,血与火、生与死的搏斗中,海陆丰工农群众坚定的站在革命前列,率先建立革命根据地,他们那种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流血牺牲,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犹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4、苏维埃建设与土地革命使海陆丰精神得以升华
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之后,彭湃即从香港回到海丰,着手苏维埃的政权建设。继陆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于11月13日至15日召开之后,11月18日海丰县工农兵县代表大会胜利开幕,彭湃在会上发表演说:“到这个时候,国民党的假面具已揭出来了,我们工人、农民、兵士也觉悟起来了,我们要解除痛苦,唯有团结起来,夺回一切政权,实行土地革命!”(注6)11月20日至21日,海丰全县农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没收土地案》等九个决议案。
海丰县苏维埃政府的土地法案,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土地的法令。彭湃提出的“照人数多少分、照土地肥瘠分”等原则被写入了法案。海陆丰根据法案迅速分配了土地,并发给农民土地使用证,极大地提高了百万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
12月11日,中共中央在给湖南省委的指示中说:“应在湘赣边境或湖南创造一个深入土地革命的割据局面海陆丰第二”。(注7)从此,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海陆丰的土地革命已经被引用到全国各地去,红色割据在全国象雨后春笋一样蓬勃而生。在海南琼州,1928年1月在乐昌县第四区开始土地分配;在井岗山,1928年3月在宁冈的大陇和桂东的沙田首先行土地的没收和分配,到4 - 5月根据地开始全面分田;在鄂豫皖、赣东北、湘鄂西、闽西等根据地在1928年秋也都开始开展了土地革命。
海陆丰人民以高昂的革命斗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又一次站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潮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使海陆丰精神得到了升华。
二、海陆丰精神的科学内涵1、坚定信仰,对党忠诚
彭湃是海陆丰的革命领袖,彭湃精神是海陆丰精神的集中体现。1921年彭湃从日本留学回家乡不久,就于9月1日在《新海丰》创刊上发表《告同胞》,宣传社会主义,1922年彭湃和李春涛创办《赤心周刊》进行革命的舆论准备,不久彭湃就走向农村,从事农民运动。“灌输共产主义于农民”。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开始第一次东征,3月进入海陆丰境内。中旬,中共海丰支部成立,由彭湃任书记。为了领导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彭湃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使各项工作卓有成效。他十分注重加强党的建设,至1927年3月,海陆丰的党员人数增加到4000人,占全国同期党员总数的7%,占广东全省同期党员总数的44%。(注8)正是这么一支强大的先锋队,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保垒作用。
1927年10月上旬,南昌起义南下部队到达海陆丰,因长期奔波,屡遭敌军围堵,部队官兵疲劳不堪,军心焕散,周恩来等数十名党的核心人物处于危险的境地。海陆丰的党员和群众在敌军的包围圈内,成功掩护彭湃、李立三、恽代英、刘伯承和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先后从陆丰的甲子和金厢乘船去香港,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大批精英份子。同时,党组织还派出6路人马四处寻找失散的起义军官兵,将1200多人成功引导进入海陆丰革命根椐地朝面山一带,体现了革命的赤胆忠心。
2、万众一心、听党指挥
海陆丰人深知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他们在共产党人的组织下,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在1927年举行的三次武装起义中,除了正式武装外,数万人民群众自觉拿起自制武器参加战斗,声势之浩大,常常使敌人闻风丧胆。万众一心听党指挥是海陆丰最具特色的历史画卷。
1927年9月,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周恩来特派刘立道到海陆丰找党的组织,要求补充兵员和经费。10月2日,刘立道在海陆丰县委的所在地黄羌圩找到张善铭书记。时间紧迫,张善铭即以东江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发出动员令。仅隔一天时间,即10月4日早晨,一支700人的青年队伍在海丰农军大队长林道文带领下高唱《农友歌》从黄羌圩山记柴炭行出发,同行的还有三十名挑着一万元大洋的挑夫。尽管他们在行进途中遭遇地主的袭击,牺牲了10多人,还有10多人被捕,但他们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直到揭阳境内获悉起义军失败的消息,才返回根据地。当时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青年,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成就了这次雷雳风行的战斗行动?值得我们研究。
3、勇于牺牲,前仆后继
1928年初,保卫和巩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战争是十分惨烈和残酷的,虽然有红二师、红四师两支工农红军的存在,但战争的主体仍然是武装了的海陆丰农民。我们从1月8日,中共海丰县委向广东省委作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土地革命工作报告》可以看到如下数字:赤卫队共37803人,工农革命军650名,粉枪队500人,子弹共34567枚,粉枪12519枝,尖串73690枝。(注9)
武装农民在红军的配合下,1月23日攻下陆丰甲子城,1月26日又在赤石击溃国民党蔡廷辉部。不久,广州起义军组成的红四师于1月5日到达海丰。红四师在彭湃的率领下,向陆丰县东进,消灭了陆丰县全县的反动武装之后,推进惠来、普宁、潮阳,开辟了大南山红色区域,与海陆惠紫红色区域连成一片。红二军则向紫金五华一带作战。
2月下旬,国民党反动军队三面围剿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由于敌众我寡,陆丰和海丰两县城分别于2月29日和3月1日被敌占领。在白色恐怖之下,海陆丰的武装农民在农村根据地坚持了长达7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据不完全统计,在革命战争时期,海丰县的革命烈士和死难群众接近20万人,其中大多数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献身。据1957年广东省评划革命老区村的工作小组确认,海丰全县革命老区村有881个,其中绝户村56个,32448户,149176人。海陆丰人以血肉之躯谱写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歌!
4、军民一家,生死与共
1928年3月初,在中央的“城市暴动”的路线指导下,已在海陆丰外线作战的红二师、红四师于1928年4月被调回海陆丰,配合农军再次攻打县城。在5月3日攻打海丰县城的战斗中,红军和赤卫队再次受到重创。
1928年9月7日,《陆更夫、杨威、刘汉兴、宛志学给中央报告》说:“因敌人反复“会剿”红军不得不化整为零,幸存者红四师不过200余人,枪180余支、红二师约140余人。(注10)就在红军化整为零的艰难时期,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有的一家一人,有的几家一人,将红军战士隐藏了起来。在家住不了时,就将红军战士带到深山中一同搭茅寮耕田。那个时期,流传下来许多山歌。其中“阿妹搬砖哥砌墙,重建家园在山岗,红军阿哥你莫走,妹惊夜暗豺狼狂”这首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军民一家共渡时艰的状况。
早在南昌起义部队进入朝面山,根据地人民对外来的人民军队爱护有加,1000多人的队伍住在山上有吃有住。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在黄羌开辟了两条供给线:一条是水路,从公平向黄江溯江而上至坣背码头,另一条是陆路从公平至双圳,再至石山。通过这两条供给线,党组织从当时的粤东最大市场公平圩秘密采购物资,然后成立挑夫队在天亮前送至山上。敌人明雕暗堡,山路崎岖险峻,都阻挡不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支持。
1928年底前后,失去战斗力的红二师和红四师两支部队的幸存官兵,遵照广东省委指示,由地方党组织资助离开海陆丰,经香港等地前往其他根据地继续战斗。群众纷纷前来送行,致使多名战士不愿离开,愿与群众同生死。1929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在朝面山大路下村重建红军,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第七师第49团,原隐蔽在家的红二师五团的战士和赤卫队员纷纷带枪参加,没有离开的四团多名战士也一同参加。这支部队成立后,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即投入战斗,成为东江地区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成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中流砥柱。
5、不畏艰难、守望胜利
在革命低潮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中采用“扫帚也要过三刀”的恐怖政策。许多党员和群众惨死在敌人屠刀之下。这并没有使海陆丰群众屈服,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守望明天的胜利。当时,许多党员和赤卫队藏在深山密林与国民党军队周旋。狡猾的敌人曾编唱山歌,诱使他们下山自新,“咁般辛苦怎做人,住在深山雀雀静,三日台风四日雨,咁大汉子变猴精”。当敌人搜山的人数不多时,对面山头的竟然有人对唱起来:“赤心大爷唔怕难,山凶水恶也等闲,砍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嬲花园”。,纵情地抒发了共产党人不怕艰难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
1933年4月,在黄羌苦竹园村坚持斗争的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林覃吉被叛徒杀害,全体政府人员被迫迁往激石溪后方基地。当年11月29日,在激石溪长坑尾闷兜山上,188名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被敌军团团围住,但无一人投降,全部壮烈牺牲。
1934年,在赤卫队的边界斗争失败后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基本停止了党的活动。但根据地人民并没有对革命丧失信心,时过6年,1940年3月中旬,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游击队在曾生带领下,从惠东宝东移海陆丰,一路遭顽军的围追堵截,到达海丰县黄羌石山村时从700人减员至150人。山村群众得知他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军队,毫不犹豫冒着生命危险,将抗日战士分散隐蔽了起来,顽军追查了半年毫无所获。当年八月,曾生从容地带领部队重回惠东宝。
正是这次群众的自觉行为,保护了华南地区的抗日骨干力量,成就了共产党领导下又一支抗日武装——东江抗日纵队。这是对海陆丰精神的最好检验。
三、大力弘扬海陆丰精神
海陆丰精神是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如果没有海陆丰农民运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和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及土地革命的开展,就谈不上海陆丰精神。反之,这么一系列伟大的革命运动必然需要伟大的群体精神作为支撑。海陆丰精神作为精神形态,我们却能够确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实践证明,革命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海陆丰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它虽然产生于海陆丰这块红色土地,但它的影响力,推动力却波及整个中国。徐向前同志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文章《奔向海陆丰》,整整激励了几代人。因此,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海陆丰精神。
1、要从思想建设的高度认识弘扬海陆丰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之能够取得胜利,关键在党的有力领导。为了提高党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要发扬革命精神,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海陆丰精神是千万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活动的精神升华,是思想建设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党的各级组织都应当高度重视海陆丰精神的弘扬和传播,使之成为强大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确保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要加强海陆丰精神的载体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海陆丰革命运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50年代百废待兴,国家财政还十分困难,尽管如此,国家在1956年拨款修缮红场红宫,省人民委员会拨款新建了彭湃纪念中学和彭湃纪念医院。虽然上级政府对建设海陆丰革命遗址十分重视,但是,由于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期,海陆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许多地方由于不通公路,党史和文物工作者难于涉足,革命遗址没有得到及时的挖掘和保护,革命史料也没能得到及时地收集整理,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例如,海丰县黄羌在海陆丰第二次武装起义之后,成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党政军都集中在这里。第三次武装起义后,根据地中心转到海丰县城,但四个月后,又搬了回来。后来,红军49团在黄羌朝面山成立,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在黄羌苦竹园办公,赤卫队一直坚持斗争至1934年。但这个像井冈山的茨坪一样的革命根据地中心区,海丰县人民政府只在2007年确立了10个革命旧址树起了石碑,现除红二师旧址和49团旧址外,其他旧址没有得到应有的修缮,且还有许多革命遗址没有得到确认。老区人民热切期望在黄羌中心区修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将海陆丰的革命斗争史集中展出,打造一个全国的党史教育基地。同时,还希望上级政府能够把修建彭湃纪念馆列入社会发展规划。
3、充分利用红色资源造福老区群众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可以转化为物质。老区群众最希望看到的是人们在游览老区的红色土地,颂扬他们的革命精神的同时,给他们带来切身利益,使他们在贫困中解脱出来。因此,政府的政策和社会的力量应该得到整合,大力扶持红色旅游项目,且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把过去的革命老区变成现代的休闲度假区。各级政府应当及时开展对红色资源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作好规划,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的工作。
4、 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红色文化活动,增强群众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海陆丰精神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革命运动的纪念日应该是群众的盛大节日。应该支持社会红色文化团体,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各种红色文化活动,使海陆丰精神深入人心,使海陆丰的薪火代代相传。
注释:注1:习近平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载《人民日报》2012—11—19;注2:海陆两县党史办合编《海陆丰革命史料》第1辑,1986年版第550页;注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93年版第40—41页;注4:海陆两县党史办合编《海陆丰革命史料》第1辑,1986年版第561—563页;注5:叶佐能、蔡福谋著《海陆丰农民运动》,中共中央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注6:《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0—282页;注7:井岗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岗山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注8:叶佐能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注9:汕尾市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等编《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注10:郭德宏编著《彭湃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425页。
罗如洪是广东商盾律师事务所的主任,高级律师,于1988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党史专业,曾发表《彭湃革命生涯的三次转变》、《叶挺与统一战线》等论文。著有党建读物《我们的支部》(中国出版集团出版)。联系方式:13809838008
汕尾市要认识自身不足,弥补经济发展短板,摆脱各方各面位居全省末位的尴尬局面,应多向先进地市学习发展经验,别总抱着八九十年前辉煌的革命史沾沾自喜,1927年广州起义的影响力,并不比海陆丰起义的意义低,你要知道,广州起义的参与人物,比海陆丰起义的参与人物,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从来不见广州拿这段革命史大作文章,向市民灌输红色历史,但不妨碍广州成为中国第三城的经济地位,汕尾市只有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会发展得更快。 {:5_142:}{:5_142:}{:5_142:} {:5_142:}{:5_142:} 积极开展各种红色文化活动,使海陆丰精神深入人心,使海陆丰的薪火代代相传。{:5_142:} {:5_142:}{:5_142:} 精神永存 教育兴市!首先应该多建中专和大专,至少做到海丰县城和汕尾市城区各自5所中专,一所大专,陆河陆丰各自2所中专,2所大专,深汕区8所中专,5所大专!不要好高骛远建高中和大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