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共建产业园区 创新引领实体经济 ——市政协精心组织开展2017年专题议政议题调研
□汕尾日报记者吴广廉 根据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力扭住“三大抓手”、做强“三大产业”的部署要求,为切实履行人民政协职能,助推深圳、汕尾两市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区更加科学高效发展,做大做强我市的实体经济,市政协常委会确定2017年专题议政议题为“大力共建产业园区,创新引领实体经济”。按照市政协主席郑佳的意见,市政协成立了由市政协副主席李秉记、刘小静、何平牵头,办公室、经济委员会、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组成的调研组,全面启动专题调研工作。2017年4月至9月期间,调研组多次召开相关部门工作协调会、座谈会,并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群众意见,还赴泰州、安庆、广州、清远等地以及我市各个共建产业园区进行实地考察交流,对共建产业园区的有关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调研组研究提出推进共建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和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形成了《关于“大力共建产业园区,创新引领实体经济”的专题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17年10月27日,市政协七届三次常委会议进行了专题议政,审议通过了《报告》,并一致同意作为常委会建议案提交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从调研情况看,深圳、汕尾两市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区在规划建设、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方面有序推进,成效喜人。但是,当前也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产业共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二是园区总体发展规划不够科学;三是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不容乐观;四是土地征收和拆迁工作难度大,五是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相适应。近年来,深圳市与我市共建产业园区主要是以“政府推动为主、市场驱动为辅”的合作共建,其中带有帮贫助困和输血的性质。这种模式难以在本质上实现产业共建、利益共享。调研组经过研究提出,必须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推进粤东西北协调发展的契机,引进更多产业共建主体,逐步实现和完善以“市场驱动为主、政府推动为辅”的共建共享模式,更好地推进我市的产业园区共建工作和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完善产业园区共建共享机制。建议我市各级党政要借助省委、省政府推动粤东西北协调发展的强劲东风,加强与深圳市的沟通联系,巩固和深化合作共建模式,积极发挥各方优势,扎实推进共建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加快发展。一是强化各产业园区合作机制建设,推动“产业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机制建设完善,注重产业共建与扶贫攻坚紧密结合,加大对深圳市推动园区招商引资的支持力度。二是深化“总部+基地”产业共建合作模式,大力推动深圳市将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区纳入本市以及4个结对帮扶区的招商引资范围统筹考虑,保留深圳总部,将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市产业园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是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投融资体制。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产业园融资经验,探索建立银信部门与园区企业合作机制。二是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投入资金完善各园区及周边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内综合服务区的功能,鼓励园区融资兴建通用标准厂房。三是注重走产城融合发展道路,坚持在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打造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实现产业聚集与人口聚集的良性互动。强化园区运作管理职能权限。一是强化园区管理职能。支持产业园区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增加人员力量,理顺管理关系,并赋予相应的管理职能,提高服务效率。二是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对落户园区的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工作队伍、一笔工作经费”的项目建设协调服务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开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三是改进政务服务模式,大力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四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保持园区土地供应,满足园区建设和扩容需要。同时,要及时在全市推广各园区合理利用土地的好经验、好做法。拓宽招商渠道引进共建主体。一是引进产业园区投资运营商。要借助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引进专业的投资运营企业集团进驻共建产业园区,实现产业园区与投资运营商共建。二是加大产业园区的招商力度。各地要坚持“招大、引强、选优”以及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招商的原则,突出主导产业招商,实现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三是出台产业共建的支持政策。引导珠三角地区技术含量高、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质项目转移落户我市共建产业园区。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支持企业实施异地技改。对珠三角产业转出市转移到我市产业园区的工业企业实施异地技术改造,同时注重特色优势产业的新引进产业与原有产业联动发展。二是推进孵化器、加速器建设。要积极推进各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等科技孵化育成平台建设,提高中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率。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大力引进高校毕业生、专业人才和技能劳动力到我市产业园区就业创业,完善科技创新、合作办学和人才引进的激励制度,支持各产业园区与高校科技创新、产学研平台进行对接,引进重点产业经济发展所需的国内外专业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
引进重点产业经济发展所需的国内外专业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 {:5_142:}
页:
[1]